从绘本到动画

2024-11-14 00:00丁静雯
艺术大观 2024年23期

摘 要:近年来,大批优秀的绘本作品被改编为动画作品,这些改编作品的问世,不仅受到了广泛的好评,更是带动了绘本市场的发展,让观众们认识了更多的优秀绘本作品。基于此,本文对动画创作与绘本改编之间的关联性进行观察研究,并分析总结绘本的动画改编方法,即静态图像语言中时间元素、声音元素是如何进行改编再创作的。

关键词:绘本;动画;改编;图像;时间;声音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3-00-03

一、绘本改编动画作品的现状和发展

如今,源自绘本的动画作品在日本、欧美国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78年,英国作家雷蒙例·布里格斯代表作《雪人》于1982年被BBC改编制作成26分钟的同名动画短片。改编后的动画短片不仅保留了绘本中原有的故事内容和主题思想,更是增强了观众在观看时的视觉感受。该片在当时播放上映时,不仅博得了观众的广泛好评,同时也驱使部分观众重新认识和了解原绘本,形成双向发展。另外,以出版儿童书籍而闻名的Weston Woods Studios,自1954年第一部动画项目《Andy And Lion》问世至今已发布了100多部动画电影。1968年起,该动画工作室与插画师长期合作,制作了一大批经典且成功的由绘本改编的动画作品。

二、绘本与动画的相同点:叙事艺术

儿童文学研究者彭懿将绘本定义为:“透过图画与文字在两个不同层面上交织、互动来讲述故事的一门艺术。”因此,在绘本中是通过“图画”和“文字”这两种形式进行故事叙事。作为同样具有叙事特点的动画艺术,两者的故事灵感皆取自于文字剧本,并将剧本中的文字内容转换为多幅可视化具象的图画,按照故事发展将其排列组合形成连续画面。因此,当观众在欣赏绘本及动画作品时,是通过图画的前后连续性表述来接收和理解信息的。

三、图像与时间的关系:间接与直接

阿恩海姆曾说“从物理学角度来看,一切事物与一切事件,都处于时间之流中。”所有的艺术作品,在遵守客观时间的同时又在进行主观处理,对真实的时间进行主观延长、压缩、删除。虽然绘本与动画的内部叙事都是依托于时间的感知,然而,这两者所依托的媒介却有所不同,其分别依赖“书籍”与“影像视频”的呈现,并且这两种媒介对于“时间”的感知大不相同,即在阅读绘本书籍时是模糊的经验时间,而在观看动画视频时是精准的叙事时间。

(一)绘本中模糊的经验时间

“图画书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可以用来表现不同的空间;但大概只有一种办法表现时间,那就是通过图画让时间看得见。”换言之,在绘本中“时间”的流逝是依附于图像并伴随着观众的阅读行为而产生的。

绘本依托静态的书籍,其阅读行为即读者阅读书籍时的翻页行为,其翻页的时长凭借读者的兴趣和喜好进行选择,因此在阅读绘本时,其时间具有模糊性。但观众在观看动画视频时,能够精确地看到完整的故事时长,其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被精准地安排了时间点。另外,绘本中的叙事“时间”具有经验性,又称之为“经验时间”,即读者在阅读时会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游走在不同的画面内容中,观众的视线往往会先观看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最后再阅读自己并不那么感兴趣的部分,当我们视线在游走时,同时也伴随着时间的游走[1]。

除此之外,绘本中的图画内容往往擅长利用一些微妙的细节变化从而体现时间变化。例如在经典绘本作品《睡美人》中,当女巫的诅咒开始奏效,整个城堡开始沉睡,胖厨师扯着小徒弟的耳朵睡着了,几百年后整座城堡被蔓延攀升的玫瑰给紧紧地裹住。是谁把它从小徒弟的脑袋上拿走了呢?是玫瑰。故事里只有玫瑰不停地生长,是玫瑰用了一百年的时间把白帽子移到了它现在挂着的地方。在绘本图画中,作者正是通过“攀升的玫瑰”、帽子位置的改变这些细节充分体现了时间的流逝。

(二)动画中精准的叙事时间

美国著名动画大师Grim Natwick曾说过动画是“时间与间距”(Timing & Spacing)的艺术,即动画艺术是基于时间的表达,借助帧与帧之间不同疏密程度的排列组合从而呈现时间的流逝。在动画中时间的形态表达共有三种,即故事时间、叙事时间和心理时间。

故事时间意指故事内部发生的客观真实时间,该时间具有不变性,并不会因为导演的主观意识而发生改变。但导演可以改变“叙事时间”,即改变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放映时间,通过镜头顺序重组排列,对故事内容进行主观艺术加工处理,充分展现导演自身的艺术风格、审美特点等。另外,根据不同情节的重要性,导演可以延长其叙事时间从而引起观众的注意力,强调某一情节的重要性。反之,导演也可以对无足轻重的故事情节进行主观删减、压缩。而心理时间指的是观众在观看完之后的思考时间,动画作为视听艺术,观众在观看影片时会充分调动听觉、视觉感官上的刺激,从而产生相应的心理反馈活动。因此,当故事的“叙事时间”结束时,观众的“心理时间”可能还未结束,往往一部好的作品会让读者意犹未尽、回味无穷[2]。

四、图像与声音的关系:间接与直接

动画电影作为影视作品中的一种类型,都是视听语言艺术,“视”即影片中的图像,“听”即影片中人声的台词、音乐、音效等。只有当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时,才能称之为视听艺术的整体。当观众在观看动画电影时可以直观感受“声音”中的任何一种元素。与此相反,当观众在阅读绘本作品时,是调动单一的感官媒介“视觉”进行“审美通感”,即观众在阅读书籍时,通过视觉经验、信息储存,从而调动其他感官间接感受图画内部的“声音”。

(一)间接:从视觉到听觉的审美通感

绘本中的声音具有抽象性,不能通过“听觉”直观感受,阅读绘本时观众只能依赖众多感官中的“视觉”从而调动其他感官,即“审美通感”的作用,通过观看图像中的符号以及图画细节变化从而转换成“听觉”享受。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先生曾说过:“绘本具有两个语言系统:一个是以文字来表达的文章,另一个则是绘画语言。”因此在“审美通感”的作用下,又可以将绘本中的声音分为两种基本形态:文本中的声音、图画中的声音。

绘本中文本的声音具有间接传达听觉感受的作用,即“哗啦啦”“噗嗤”“轰隆隆”等这类表现事物动作、状态变化的拟声词,这类拟声词不仅能够增添阅读的趣味性、更能为读者在阅读时带来真实性。但除了事物发生所伴随的真实声音,绘本文本的内部也具有抽象的声音发生。例如,在经典绘本《噌噌噌》中,讲述了一个小男孩耕地、种树、照顾树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噌噌噌”是树木成长的声音,也是儿童成长的声音,更是孩子所播种的梦想在成长的声音,只有用心养育和倾听才能听到。

绘本中图像的声音,即通过图画内容中的符号、细节变化间接表现声音。音乐符号是在乐谱中常用的符号,用以表达声音的不同特性,其中包括了音高、时值、音量、表情符号等。但在绘本中,声音符号也被广泛应用在图像内容中,具有声音暗示的作用,能够帮助读者准确地感受绘本中的各种情感。而图画中声音的强弱变化则是通过字体的色彩、形态、材质等进行表现的。

(二)直接:听觉的直接感受

在动画作品中叙事的发生是在听觉、视觉等感官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图画与声音的结合成了动画的叙事基础,共同还原了故事的真实性与可信性,而动画中的声音部分则将其分为语言、音效和音乐三类。

动画中的“语言”,主要包括独白、旁白和对白三种。独白是影视剧中常使用的一种语言描写方式,角色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展开情节描述。而旁白与独白具有相似性,但旁白的讲述者并不是影片中的任何角色,与故事发展的人物并无关系。旁白通常在影片开演时进行故事描述,为观众介绍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关系、事件背景等。而对白则是视频中角色之间的对话,是故事剧情中的基本成分,也是导演以此表现角色性格、叙述故事剧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动画作品中,音乐常以主题曲、背景音乐的形式出现,有时表现生活场景的时代特征、民族特征、环境特征;有时起着艺术结构的作用,用一首歌曲把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画面连接起来,对故事的叙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在众多迪士尼动画中,音乐和台词深受观众的喜爱和追捧,如《冰雪奇缘》中的插曲《Let it go》。自该动画电影上映以来,深受观众好评,而主题曲《Let it go》更是跨越了年龄和地域的界限,被翻译成英语、日语、中文、阿拉伯语、法语等多种语言,并在全球范围内被观众广泛传唱。

除此之外,为了加深观众对故事情节的真实感受与气氛体验,音效在动画及其他媒体作品中被广泛应用。这些声音包含了角色表演时发出的真实声音、模拟自然环境中的声音,以及各类特殊效果音。例如,在观看影片时,环境音效可以增强观众的“身临其境”感;角色表演所伴随的动态音效可以增加画面的视觉冲击力;而氛围音效则起到了烘托情绪的作用,进一步引导观众的情绪走向。

五、从绘本到动画的创作方法研究

在上文中,我们已探讨绘本与动画中时间、声音感受的不同之处。在下文中,以绘本《雾中的小刺猬》为例,将其图画、文字语言进行整理归纳,并与同名改编动画短片中的声音三要素——语言、声音、音效进行对比分析。

(一)语言

在动画短片《雾中的小刺猬》中,配音演员会根据绘本中各个角色的不同性格和状态,通过对话、独白或旁白这三种形式,将绘本中的文字内容进行配音。这样一来,原本在绘本中无声的图画与文字语言,便通过富含情绪的配音方式被赋予了思想与生命力。绘本中,小刺猬在迷雾中自言自语道:“我会告诉他:我给你带了覆盆子果酱,然后它会说:瞧,茶都凉了。”“奇怪的东西”“刺柏枝!”这些带有双引号的文字内容,即角色形象口中发出的语言,通常是通过演员配音的声音来呈现的,他们模拟角色的情绪和性格来发声。在动画中,角色本身只是活动的图画,无法真正说话或者发声,因此需要配音演员根据不同的角色形象和性格加以模拟化的声音,从而达到一种逼真的语言效果。然而,这种改编并不是万能的,因为并不是所有带有双引号的文字内容,都是通过声带发出的外部声音,它们也可以是角色内心的所感所想。比如“真想知道,如果马在雾里躺下睡觉的话,会不会被呛着呢?”“小熊不停地说、小刺猬却在想:我们又在一起了,真好。”文中的“想”字意味着心理活动的描写,那么这些描写内心活动的文字语言则通过旁白或者独白的方式进行解说。而对于故事情节描述的文字内容“有一天小刺猬去找小熊数星星”“还没等小刺猬看清,便消失在水中。”这类描绘情节发展和动作发生的内容,则可以通过旁白进行交代。因此,当演员在模拟配音时,首先要辨别这些语言是口舌之声,还是心理之声,再分别选择是使用独白或者旁白、还是对话的方式对其进行改编。除此之外,动画导演还会将绘本中的内在声音元素转化为音乐和音效这两种声音形式。这些声音的呈现与角色动作紧密结合,共同塑造出动画中特有的生命体,使故事更加生动和立体。

(二)音乐和音效

除此之外,动画导演还会将绘本中的内在声音元素转化为音乐、音效这两种声音形式。这些声音的呈现将会与角色动作紧密联合,共同塑造出动画中特有的生命体。通常情况下,导演会按照音乐节奏去设计角色动作,使得角色动作和音符跳动无缝连接,从而使角色表演更加生动活泼,这种制作方式在早期迪士尼动画制作中尤为多见。另外,音乐和音效还起到烘托氛围、渲染气氛的作用。例如,当遇到危急时刻,低沉紧张的音乐加上细微的特殊音效,能将观众立刻带入紧张不安的氛围之中。反之,当轻松愉悦的音乐声响起,观众也随之长舒一口气。在动画中加入音乐和音效,使其成为叙事中的一种元素,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例如,当小刺猬意外丢失了重要的果酱,它着急地寻找着,突然遇到擦身而过的蝙蝠,闪烁着莹莹白光的夜蛾,还有眼神犀利的猫头鹰。它害怕起来,白雾之中恐惧进一步升级,巨大的蝙蝠、蜗牛、猫头鹰开始追逐,还有根本不存在的大象,最后又意外掉进河水中……每当这些动物的突然出现、危险的降临总伴随着紧张而又急促的音乐以及刺耳的音效,正是这些猝不及防的声音,仿佛也把观众带入了危险的氛围之中,使观众为小刺猬坎坷的经历捏了把汗。而当小刺猬的果酱失而复得、被水中救起、最后和小熊的相聚这些情节的出现,音乐是轻快、舒缓的钢琴曲,当这些音乐的响起,仿佛预示着危险已经过去,观众们则终于能够平静心情,不再提心吊胆。因此,当绘本内在的声音元素转变为音乐和音效时,往往是伴随着角色动作和情节发展而产生的,时而紧张、时而舒缓的声音节奏,不仅能够使故事情节张弛有度、疏密适度,还能增添诗情画意的交融之感。

六、结束语

本文通过相关概念的文献学习归纳得出:绘本与动画作为两种媒介,各自具有不同的媒介特点,但其文字语言和图像语言拥有相同的叙事功能,但两者对于时间的把控和声音的感受具有明显的不同,绘本中的叙事时间需要依靠观众的兴趣点进行主观把控,因此其叙事时间是带有模糊性和主观性的经验时间,而声音感受也是依赖视觉进行“通感”,从而在观众的内心中产生声音。相比之下,动画的时间把控掌握在导演手中,导演将故事情节安排在精准的时间线当中,并利用声音的作用,分别设计语言、音乐和声效配合画面进行叙事,观众在利用视觉观看影片的同时,也是利用听觉直接感受声音的盛宴。

参考文献:

[1]彭懿.图画书:阅读与经典[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8.

[2]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