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实施“强工业”行动的战略选择

2024-11-13 00:00兰朝霞
发展 2024年8期

工业,作为经济的基石,其活力与强盛直接决定了经济的繁荣与否。甘肃省立足于自身的发展实际,深刻认识到工业在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在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上,实施“强工业”行动被赋予了重大战略意义,旨在通过做大做强工业,为全省的经济腾飞注入强大动力。为此,省委、省政府制定了《甘肃省强工业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明确了“强工业”行动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实施“强工业”行动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在深入分析自身条件与外部环境的基础上,选择科学有效的发展战略。SWOT分析作为一种经典的战略分析工具,可以帮助我们系统地分析甘肃省在“强工业”行动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而制定出更加符合实际、更具操作性的战略对策。因此,本文将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甘肃省实施“强工业”行动的战略选择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实现“强工业”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一、甘肃实施强工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内部优势(S)

1.土地、光、风和水能等自然资源丰富

甘肃省总面积约43万平方千米,山地多,平地少,土地资源丰富,但土地利用率不高,约一半的土地尚未利用.城市空间拓展和农业发展的空间很大。甘肃省是我国太阳能最为丰富的三个区域之一,各地年太阳总辐射值大约为4800-6400兆焦/平方米,当地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为1700-3300h,自东南向西北增多。日照最多的地区,河西走廊年日照时数为2800-3300h,日照最少的地区,陇南为1800-2300h,陇中、陇东和甘南为2100-2700h。甘肃风能资源丰富,总储量为2.37亿千瓦,风力资源居全国第5位,可利用和季节利用区的面积为17.66万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和省内部分山口地区,河西的瓜州素有“世界风库”之称,目前已建成多个超大型风电基地。

甘肃省水资源主要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三个流域。黄河流域除黄河干流纵贯省境中部外,支流就有36条,该流域面积大、水利条件优越,已建成的水力发电站有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大峡、寺沟峡等。长江水系包括省境东南部嘉陵江上源支流的白龙江和西汉水,水源充足,年内变化稳定,冬季不封冻,河道坡降大,且多峡谷,蕴藏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已建成碧口、沙川坝、苗家坝、麒麟寺等水电站。内陆河流域包括石羊河、黑河、疏勒河等,年总地表径流量174.5亿立方米,流域面积27万平方千米。河流大部源头出于祁连山,并注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沙漠戈壁之中,具有流程短,上游水量大,水流急,下游河谷浅,水量小,河床多变等特点,但水量较稳定,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的水电站有黄藏寺、三道弯、松木沟、石羊岭等。

2.交通条件便利

甘肃省东邻陕西省,南与四川省接壤,西部与新疆、青海相邻,北部与内蒙古、宁夏连接,与蒙古国交界,是西部地区唯一具有承东启西、南拓北展区域优势的省份。甘肃省交通位置十分重要,新亚欧大陆桥贯穿全境,是联结亚太地区和亚欧地区乃至大西洋地区的重要通道。省会兰州是西北最大的交通通信枢纽和网络中心,是全国12大主干交通枢纽之一,兰新、包兰、陇海、兰青4条国家铁路干线以及6条国道在此交汇。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和全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甘肃越来越成为向西开放的大通道。进入新时代,特别是兰渝铁路开通以来,打开了南向新通道,使甘肃成为东进西出、南来北往、陆海联运的交通枢纽,甘肃成为“一带一路”上的黄金通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

3.矿产资源、能源等储备丰富

已发现各类矿产180种,能源矿产有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石煤、铀等,其中探明储量的矿产114种,有色金属矿产占重要地位,已探明储量的有色金属矿产有铜矿、铅矿、锌矿、镁矿、镍矿、钴矿、钨矿、锡矿、铋矿、钼矿、汞矿和锑矿,其中铜矿储量居全国第4位,铅、锌矿储量分别居全国第4和第3位,锑矿储量居全国第5位,钨、锡、钼矿虽有储量,但因工作程度低,外部建设条件差等原因,尚未开发利用。其中镍矿、钴矿、硒矿等IO种居全国第一。

4.具备相当的工业基础

甘肃省是西部老工业基地,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原材料工业基地,化石能源、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传统重化工业发展较早且基础雄厚。从“一五”时期开始,很多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就落户甘肃,这些重点项目的建设.填补了我国工业领域的空白,为新中国工业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而且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专家、工人和管理干部,为全国工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人才。“三线建设”时期各种项目的开展也极大增强了甘肃的工业基础,形成了一批冶金、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军工等工业企业,催生了“钢城”嘉峪关、“镍都”金昌、“铜城”白银等一批新兴工业城市,使甘肃成为全国重要的国防工业和科研基地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全省坚持“工业强省、产业兴省”不动摇,打响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传统产业在改旧育新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外引内培中呈现出强劲势头,工业发展形成了提速扩能、量质并举的良好局面。在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了一批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实力雄厚的重点工业企业。

(二)内部劣势(W)

1.生态环境较为恶劣、生态保护任务重

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地势高,地貌复杂,以丘陵、山区为主,年降雨量低,且水土流失严重。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约12.7万平方千米,省境内每年向黄河输沙量高达5.18亿吨。植被稀疏,森林覆盖率仅为9.04%,农业基础设施差,生产条件恶劣,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下降。甘肃省是全国荒漠化和荒漠化影响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1000万亩耕地受到沙漠化威胁,风沙带东西长达1600公里,生态环境脆弱,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任务较重。

2.经济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难度较大

骨干企业仍为“一五”和“三线”时期建成的以原材料和重化工为主的企业,传统重化工业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较大,有色、化工、火电、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占比约为90%,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和“两高一资”的产业形态仍然十分明显。传统产业技术装备落后,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偏低,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不紧密,产业聚集度不高,竞争力不强,受外部市场影响波动较大。同时,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足,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低,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水平不高。企业绿色发展意识不强,对现有工艺和设备绿色化改造的积极性不高。

3.人口流失严重,经济发展支撑力量不足

甘肃省劳动力人口素质较低而且流失严重,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在全国各地都在努力“抢人”的时候,甘肃省却陷入了人口流失的尴尬境地,据第七次全国入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甘肃省常住人口为25019831人,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相比,10年时间减少555423人,相当于每年减少5.5万人。目前,人口减少的趋势还在持续,2021年甘肃全省常住人口又减少了11万人。2022年虽然有所增加,但只增加了2万人。2023年比2022年又减少了26.94万人。减少的人口中主要有大中专毕业生和青壮年劳动力,人才短缺,不能有效支撑经济发展。

(三)外部机会(O)

1.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重大机遇

国家实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甘肃省扩大对外开放,承接产业转移,壮大实体经济,融入国内外大市场,发挥传统产业优势,融入“双循环”,提升产业水平和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甘肃省作为生态屏障、能源基地、战略通道、开放枢纽的功能定位更加清晰,资源禀赋优势和工业基础优势相互叠加,将为甘肃工业释放更多发展红利。

2.国内外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重大机遇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全球生产要素正在重组,东部经济发展比较成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但人多地少,国家为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维护我国产业体系完整性、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东西部产业有序转移,在西部布局重大产业备份、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拓展制造业发展新空间,近年来一大批中东部的化工、材料、农业加工、大数据企业来甘肃省投资发展,出现了“东数西算”“化工内迁”等产业转移势头。2021年12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支持符合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的环保、能效、安全生产等标准的高载能行业向西部清洁能源优势地区集聚,甘肃工业迎来承接产业转移、加快自身发展的重大机遇。

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机遇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高度,深刻阐释保护黄河的重大意义,对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做出重大部署,为统筹推进黄河治理保护和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提供了根本遵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甘肃沿黄经济发展提供新机遇新思路。黄河流经甘肃913千米,占干流总长度的16.7%,两岸流域是黄河水源的涵养区补给区,甘肃省必将成为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推动者、实践者和受益者。

4.“一带一路”深化发展机遇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甘肃开放发展赋予了重大历史机遇。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强调,甘肃最大的机遇在于“一带一路”。甘肃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东进西出、南来北往、陆海联运的交通枢纽,成为“一带一路”上的黄金通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实施,甘肃高水平对外开放将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5.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机遇

国家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释放一系列利好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国家适度加大财政政策力度,扩大地方专项债券规模、增发国债。在货币政策方面,国家将保持合理充裕的货币政策。在区域政策方面,国家将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谋划建设战略性产业基地。支持西部地区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

(四)外部威胁(T)

1.传统产业的优势领地逐步丧失

伴随着产业支撑而渐行渐窄,甘肃省日用品等多数产业的领地均已相对萎缩。必须看到,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细分的格局不断强化固化,任何一个行业要使领地失而复得,将面临比过去更为激烈的竞争;同时,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使产业的技术层次提升很快,没有更高的技术水平和研发力量,要夺回原有的领地几乎是不可能的。这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而甘肃省在这方面并不占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的难度也就加大了。

2.甘肃省距离国家双碳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甘肃省高耗能产业占主体的经济结构在发展中面临着愈发严峻的考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工业节能降碳任务与新增能源需求矛盾突出,完成能耗“双控”目标任务难度越来越大。有色、建材、化工、火电等重点行业能效水平处于同行业中等水平,与国内能效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以煤炭消耗为主的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偏低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任务更加艰巨。

3.人才流失现象依然延续

在当今的区域发展格局中,甘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周边的陕西和成都对甘肃的年轻人产生了显著的虹吸现象。这一现象导致大量甘肃的年轻人才外流,对于甘肃本就艰难的工业发展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年轻人是创新和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流失使得甘肃在工业领域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缺乏富有创造力和专业技能的年轻一代,甘肃的工业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新技术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受到极大制约。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报告显示,在2005-2010这五年间,甘肃共调出专业技术人才4986人调入3054人,其中调出高级职称人才999人,调入30人。

同时,虹吸效应还可能带走资金和资源,使得甘肃在工业发展方面的投入相对减少。周边地区的强大吸引力,使得甘肃在招商引资、产业升级等方面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工业发展的环境愈发艰难。

二、甘肃实施“强工业”行动的战略选择

基于以上SWOT分析,甘肃在实施“强工业”行动时,应充分考虑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制定合适的战略选择。将S、W、O、T进行组合,可得出SO、WO、ST、WT四种战略,如表1所示:

从图表可以看出,SWOT分析提供了4种战略选择。有增长型战略、防御型战略、扭转型战略和多元化战略。受部分矿产资源枯竭的影响,甘肃继续依靠有色金属开采和冶炼发展工业已不现实,因此不便采用增长型战略。而防御性战略只能在个别产业上使用,因为甘肃的劣势有三:生态环境较为恶劣,生态保护任务重;经济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难度较大;人力资源较为短缺。挑战有二:传统产业的优势领地逐步丧失,接续替代产业没有发展壮大;国家对节能降碳的要求不断提高。其资源不会维持长久,因此缺少防御能力,防御性战略不能成为“强工业”的主要战略。经过SWOT分析可以看出,扭转型战略和多元化战略是甘肃省经济转型战略中应该采用的合理战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采取扭转型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需要采取多元化发展战略。

甘肃实施“强工业”行动是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SWOT分析,我们明确了甘肃工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战略选择和具体措施。在未来的发展中,甘肃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克服劣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推动工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为甘肃工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