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食玉米是以青嫩果穗或籽粒作为食用或加工材料的玉米。鲜食玉米种植时间较短,主要分为糯玉米、甜玉米和甜加糯玉米。截至2022年,我国鲜食玉米面积146.67万公顷,其中糯玉米80万公顷,甜玉米34.67万公顷,甜加糯玉米32万公顷。
1 鲜食玉米产业特征
1.1 发展初具规模,产业链不断完善
鲜食玉米作为玉米产业的一个分支,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优化和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背景下,鲜食玉米种植面积占比不断提高,主要是甜玉米收益,为7500~15000元/公顷,远高于籽粒玉米的平均收益,农户更倾向种植鲜食玉米。2016年原农业部印发《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指出,要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品种结构,发展专用农产品,积极发展甜糯玉米等加工型专用品种。在政策的扶持之下,鲜食玉米精深加工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细化,也为鲜食玉米赋予更高的附加价值。综上所述,鲜食玉米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在市场端不断丰富我国居民的膳食营养,同时,还有利于提高种植农户的收益,并且产业链的发展也有利于支撑我国乡村整体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对于推进我国乡村全面振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不同品种之间发展差异较大
在我国鲜食玉米产业整体发展势头不错的背景下,产业内不同品种之间的发展情况存在着较大差异,具体表现为糯玉米发展速度较快,甜玉米发展速度较慢。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001~2019年,我国鲜食玉米国审品种达到226个,其中糯玉米(含甜加糯)141个,占比为62.4%,高于甜玉米的新品种占比。播种面积上,2020年我国鲜食玉米播种面积上涨到134万公顷以上,其中糯玉米的播种面积约为74万公顷,比甜加糯玉米高出54万公顷,播种面积上糯玉米更具优势。造成糯玉米育种进度更快、推广效率更高的原因在于,我国是糯玉米的起源地,种植糯玉米在我国本身就具有悠久的历史。因此,从种质资源上来讲,作为本土的糯玉米,在我国具有较为丰富的种质资源库,而甜玉米作为外来户,种质资源没有基础积累,野外很难找到相对应的杂交株,育种进度自然滞后,时至今日,甜玉米育种依然是困扰我国鲜食玉米育种的难题。
1.3 种植地具有明显的区域化特征
由于我国南北地区的气候条件差异,我国在最开始就形成了“南甜北糯”的格局,之后,随着广大育种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我国鲜食玉米的种植区域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首先,以广东、广西为代表的两广地区,同时也是全国种植鲜食玉米最大的区域,一般在早春1月中旬到2月中旬就可种植,可实现春秋夏一年三季,甜玉米种植高达90%,品种主要包括华珍、先甜5号、仲鲜甜3、新美夏珍、金中玉、夏王、瑞珍,以及甜糯玉米包括美玉系列、京科糯928、彩甜糯6号等。其次是东北地区,吉林省种植面积最大,黑龙江次之,辽宁最少,一般在5~6月播种,8月底至9月中旬采收,每年种植一茬,大部分以速冻加工处理,出口到日本、韩国、美国等地,主要种植品种包括糯玉米垦粘1号、吉农樗7、黄糯262、京科糯2000、天紫23,以及籽粒加工型甜玉米米哥、脆玉、金菲,以及鲜食型甜玉米库普拉和双色先蜜等。最后是京津冀地区,主要以鲜食型品种为主,该地区人口密度较高,对品种的质量和多样性要求也较高,一般于每年3月底至6月初进行春播,7月上旬进行夏播,主要种植品种包括鲜食糯玉米京科糯2000、加工型白糯玉米万糯2000、加工型花糯玉米天紫23、京花2008,籽粒加工型甜玉米米哥、金菲,鲜食甜玉米金冠218、万甜2000,甜糯玉米京科糯928、彩甜糯6等,每年加工的果穗量达4亿穗,一半销往国内中大型城市,一半出口国外。需要说明的是,在品种种植结构变化上,北部地区甜玉米比重有所上涨,南部地区的糯玉米品种播种面积也不断提高。
2 主产省份鲜食玉米产业发展情况
2.1 广东省鲜食玉米产业
广东省是全国鲜食玉米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年种植面积达到17.32万公顷,品种基本以甜玉米为主,占据全国甜玉米种植面积的50%左右,湛江、惠州两市的甜玉米种植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50%,种植集中程度较高,其中,湛江从1998年就开始规模化种植甜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位列广东省第一。目前,鲜食玉米已经成为广东最重要的冬种北运农产品之一,广泛销往北京、上海、湖北、四川、湖南、浙江等省市。广东省鲜食玉米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原因主要在于政府支持、科技支撑以及市场化程度较高、经济效益较高等方面。
在政府支持上,早在2005年1月,广东省就颁布并实施了《甜玉米生产技术规程》,随之在2008年10月颁布实施了《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地方标准,广东地区鲜食玉米技术从2005年开始,连续5年被评为该地区的农业主推技术,在2009年还被评为全国的农业主推技术。除此之外,广东省各个地区也针对性地提出了栽培技术,这些都让广东地区的鲜食玉米生产技术逐渐趋于标准化和科学化。
在科技支撑上,随着市面上对于鲜食玉米的需求量不断增高,广东省也不断提高当地的玉米育种标准,国审品种超过10个,省级审定的品种超过60个,良种覆盖率高达95%。
在市场化程度方面,由于广东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前列,因此,当地对于鲜食玉米的需求本就高于全国水平,并且当地的居民除了追求口感、饮食安全之外,还为鲜食玉米赋予了礼品的属性,通过高品质包装的鲜食玉米,价格能够超出普通鲜食玉米的数倍,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为鲜食玉米提高附加价值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空间。
在经济效益方面,广东省的鲜食玉米生产周期较短,复种指数更高,而且广东省的市场需求和居民消费水平也提供了足够的市场空间,为农户带来足够的种植效益,而且在冬季,鲜食玉米的价格会比平常略高,这也促进了鲜食玉米保鲜、冷链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更进一步带动提高了鲜食玉米的生产效益。
2.2 吉林省鲜食玉米产业
吉林省是全国鲜食玉米开发最早的省份,也是鲜食玉米规模化、工业化最高的省份,全国首家速冻糯玉米生产企业、首家甜玉米罐头生产企业都来自吉林省。先后涌现出农嫂、嘉美、陆路雪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品牌。截至2021年底,吉林省鲜食玉米种植面积达15.87万公顷,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人口较为密集的城市周边,从事鲜食玉米加工企业有近350家,认证的绿色食品玉米企业超过32家,认证的产品数量超过50个,天景、东北农嫂等龙头企业已成为国内著名的鲜食玉米生产企业。吉林省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的优势在于当地良好的生产条件、较为丰富的种质资源和数量较多的加工企业。
在生产条件上,吉林省身处在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的中国玉米带的核心区域,全年能够实现光、热、水同步,虽然气温受限,每年的玉米只能种植一季,但是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为吉林省的鲜食玉米带来了独特的口感,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在种质资源方面,吉林省的鲜食玉米品种商业化应用时间较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以引种和省内培育共存互促的模式来进行良种培育的。国外引进的甜玉米有绿色天使、脆王、西芭等;外省引进糯玉米有垦粘号、万糯、京科糯、晋糯等;自育甜玉米品种有吉甜号、集美等;自育糯玉米品种有吉糯号、九糯号、春糯号、丰满黑糯、吉农糯等。多年的引进和培育工作,为吉林省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库,为吉林省进一步培育品种优良、高产稳产、口感鲜美的鲜食玉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加工企业上,吉林省不仅有东北农嫂、吉林天景等几家规模较大的企业,同时还有众多的中小企业散布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为吉林省鲜食玉米提供了多样化的服务,强大的加工能力不仅提高了农户生产动力,也为鲜食玉米带来了更高的附加价值,玉米鲜粒、玉米汁、玉米鲜粒罐头等产品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国内居民的饮食,还实现了我国鲜食玉米的“走出去”的愿望。值得一提的是,吉林省也是我国畜牧业大省,实施了“秸秆变肉”工程暨千万头肉牛工程建设,实行玉米茎穗兼收,进一步促进了鲜食玉米综合利用发展,实现秸秆资源就地转化、就近利用、过腹增值。秸秆“五化”(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工作的推进,进一步拓宽了秸秆的利用渠道,也为鲜食玉米产业链的不断延伸拓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经济助力,也为其他省份提供了参考样板。
2.3 河北省鲜食玉米产业
河北省是京津冀地区鲜食玉米的主要生产省份,推广品种达100多个,其中自主研发的品种约占20%,自主研发的糯玉米主要有河北华穗种业有限公司的万糯2000、万糯8号、万糯11号、万佳金糯、银糯2号;保定博斯玉米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博思糯6号、博思糯9号;河北万华天宝食品有限公司的中糯1号、彩糯1号。
自主研发的甜玉米主要有河北华穗种业有限公司的超甜2000、超甜1825、万甜1826、万甜2000;保定博斯玉米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博思甜918、博思甜818等。自主研发的甜加糯玉米主要有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的冀糯175、冀糯172等。河北省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的主要优势在于较高的经济效益、加工企业的带动效应和地域优势。
在经济效益方面,河北省的鲜食玉米种植中,物质和服务费用占比最多,其次为土地成本,最后是人工成本。物质和服务费用占比较高的原因在于鲜食玉米的种子价格比一般玉米品种高,而且河北省鲜食玉米的机械化程度较高,机械费用作为服务费用的一部分,抬高了其在总成本中的占比,人工成本最低的原因也在于此。在收益方面,河北省鲜食玉米的每公顷净收益在不考虑家庭用工折价的情况下,可达1.5万元左右,明显占据优势。
河北省的鲜食玉米加工企业发展依旧较快,目前已有鲜食玉米加工企业100多家,形成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鲜食玉米产业加工链,并且还带动了鲜食玉米包装、运输、冷藏等相关产业。
河北省是京津冀地区鲜食玉米的主要产地,面向北京和天津两个直辖市,具有良好的鲜食玉米消费市场,也为品牌打造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空间,形成了“禾久”“鼎晨”“魏征”“帝王宴”“广野”等品牌,张家口万全区依托区域优势致力于品牌打造,被评为“中国鲜食玉米之乡”“国家级出口鲜食玉米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鲜食玉米示范县”,“万全鲜食玉米”被评为“河北省名优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鲜食玉米产业逐渐发展成为河北省的“黄金名片”,并且已经走出国门,出口到欧美、日韩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