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高效节水运行管理

2024-11-13 00:00赵玉天
新农业 2024年7期

面对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会宁县积极探索高效节水之路,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管理优化等措施,逐步构建起一套科学、合理、高效的水资源运行管理体系,有效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1 会宁县水资源概况

会宁县地处黄土高原,年降水量少且分布不均,水资源总量有限,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长期以来,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成为会宁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2 高效节水运行管理的实践

2.1 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

为全面推进高效节水工作,会宁县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2022年,会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2022年全县节约用水工作要点》,明确了节水工作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同时,会宁县还建立健全了节水评价、用水总量强度双控、计划用水管理等制度,为高效节水运行管理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通过严格的节水评价和审核,确保涉水规划和建设项目符合节水要求;通过建立健全县级行政区域双控指标体系,加强用水总量和强度的双重控制;通过严格实施计划用水管理,确保用水单位按计划用水,减少水资源浪费。

2.2 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

技术创新是推动高效节水的重要动力。会宁县在节水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会宁县依托靖会电灌、引洮供水工程等重大项目,提档升级全县水利基础设施,实施了一系列高效节水灌溉系统。例如,在李家塬、任半岔、新庄塬等地实施农业产业上水工程,发展节水灌溉13.6万亩,其中李家塬4.1万亩旱作地改良为水浇地。通过配套“旱变水”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项目,引进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升级。此外,会宁县还积极推动节水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和推广。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加强成熟适用节水技术的遴选和征集推广,邀请部分技术持有企业进行展示推介,拓宽节水企业和用水单位的对接渠道。这些措施有效提高了节水技术的应用推广水平,为高效节水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3 重点工程实施与成效

“旱变水”高标准农田建设:会宁县深入贯彻“节水优先”方针,因地制宜、因水施策,实施了一系列“旱变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以河畔镇李家塬村为例,该村通过实施“旱变水”水肥一体化高标准梯田项目,将原有中低产山坡地进行“坡改梯”改造提升,项目设计面积达3.2万亩,目前已建设完成二分之一。建成后的高标准梯田宽度达30米以上,配套高效节水田间管网和水肥一体化滴灌设施,有利于土地集约化利用和机械化劳作,提升了农田综合生产能力。据统计,通过种植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平均亩产值由原来的600元提高到现在的1600元。

引洮供水工程及配套项目:引洮供水工程是会宁县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引洮一期工程有效解决了会宁北部11个乡镇25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及1.7万亩农业灌溉水源问题。引洮供水二期骨干工程于2021年9月建成试通水,配套会宁县城乡供水工程预计2022年9月底建成试运行,将进一步提高会宁县城及中南部17个乡镇31.83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保障能力,可发展水肥一体化灌溉面积35万亩。依托引洮工程水资源优势,会宁县还谋划实施了多个农业灌溉配套工程和水源置换项目,进一步提升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2.4 管理机制创新

在管理机制方面,会宁县积极探索创新模式,推动高效节水运行管理向精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一是加强重点监控用水单位监督管理。建立完善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制度,围绕用水定额执行、计划用水管理开展监督检查,督促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加强用水计量监控和节水措施落实。二是推动合同节水管理。推介合同节水典型案例,搭建节水服务企业与用水单位之间的沟通桥梁,促进节水服务市场发展。同时,会同有关部门探索建立财税、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推进合同节水管理项目实施。三是加强节水宣传教育活动。通过联合多部门行动,广泛发动志愿者和社会公众参与节水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社会的节水意识和节水能力。

3 成效与经验

3.1 成效显著

通过一系列高效节水措施的实施和运行机制的创新,会宁县在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水浇地面积大幅扩大。通过实施“旱变水”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引洮供水工程配套项目等措施,会宁县水浇地面积由23万亩扩大至73万亩。二是农业生产效益显著提升。通过发展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得到明显改善。三是农村饮水安全得到保障。通过加强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集中供水率显著提高,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3.2 经验总结

会宁县在高效节水运行管理方面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一是坚持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相结合。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为高效节水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注重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相结合。通过加强节水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提高了节水技术的应用水平和普及率。三是强化重点工程与日常管理相结合。通过实施一系列重点工程和加强日常管理监督,确保高效节水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四是推动社会参与与宣传教育相结合。通过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并强化节水宣传教育活动,提升了全社会的节水意识和节水能力。

4 具体节水项目的实施与成效

4.1 李家塬“旱变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该项目是会宁县实施“旱变水”战略的重点项目之一。通过引入引洮供水工程的水源,对原有中低产山坡地进行“坡改梯”改造,并配套高效节水田间管网和水肥一体化滴灌设施。项目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还显著提升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据统计,项目区内的玉米和马铃薯平均亩产值由原来的600元提高到1600元,农民的收入大幅增加。

4.2 任半岔农业产业上水工程

这是会宁县另一个重要的节水灌溉项目。该项目通过建设泵站和输水管道,将水源引入农田,并配套节水灌溉设施。项目的实施使得原本无法灌溉的旱地变成了水浇地,大幅提高了农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同时,由于采用了节水灌溉技术,项目的用水量也大幅降低,实现了节水与增效的双重目标。

4.3 新庄塬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项目

新庄塬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项目是会宁县节水灌溉技术的展示和推广平台。该项目通过建设节水灌溉示范田,展示和推广了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通过项目的实施,不仅增强了当地农民的节水意识和技能水平,还带动了周边地区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4.4 成效分析

从以上几个项目的实施情况来看,会宁县的高效节水运行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方面,通过实施节水灌溉项目,会宁县的水浇地面积大幅扩大,农业生产效益显著提升;另一方面,通过推广节水技术和加强水资源管理,会宁县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5 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尽管会宁县在高效节水运行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主要包括:一是水资源总量有限,难以满足持续增长的用水需求;二是节水技术普及率有待提高,部分农民对节水技术的认识和接受程度较低;三是节水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节水工程的实施和运行维护;四是节水管理机制尚需完善,监管能力和执法力度有待加强。

针对上述挑战,会宁县应采取以下应对策略:一是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确保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二是通过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和社会参与,加快节水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提升农民的节水意识和技能水平。三是通过政府财政支持、社会资本引入和金融创新等方式,增加对节水工程的资金投入,保障节水工程的顺利实施和运行维护。四是建立健全节水法律法规体系,加大节水监管能力和执法力度,推动节水管理向精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6 政策保障

为了保障高效节水运行管理的顺利实施,会宁县还注重政策保障。一方面,会宁县制定了一系列支持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政策措施,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为节水灌溉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另一方面,会宁县制定了节水管理条例和相关法规,明确了节水管理的责任主体、管理程序和法律责任,为节水管理提供了法制保障。同时,会宁县还加大了节水执法力度,对违反节水法规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维护了节水管理的秩序和公正性。

7 未来发展方向与战略重点

7.1 技术创新与升级

继续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推动节水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提高节水技术的先进性和适用性。特别是要关注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在节水领域的应用,推动节水技术的智能化升级。

7.2 智慧水利体系建设

加快构建智慧水利体系,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水资源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和高效化。通过智慧水利体系的建设,提高水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节水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7.3 节水型社会建设

继续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通过政策引导、社会宣传和公众参与等方式,形成全社会共同节水的良好氛围和行动自觉。同时,要注重培养公众的节水意识和习惯,提高全社会的节水素质。

7.4 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节水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活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推动会宁县高效节水运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际先进的节水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会宁县的节水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8 结论与展望

会宁县在高效节水运行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和宝贵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参考。未来,会宁县将继续深化高效节水实践探索和创新发展路径,不断完善水资源运行管理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为建设节水型社会、推动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