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位于西北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界地带,其南部和中部主要由山地构成,这些山地多为黄土堆积侵蚀而成的长梁、梁峁地貌。会宁县的北部则多为川地和塬地,这些区域由梁峁顶面残塬和河流切割形成的沟谷地阶地貌构成。这些地区地势相对平坦,土地肥沃,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貌特征,使得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具有特殊的意义。
1 应用高效节水灌溉的原因
1.1 水资源短缺
全球范围内,淡水资源日益紧张,尤其是农业领域,水资源的利用更是面临巨大的挑战。实施高效节水灌溉策略,旨在显著降低水资源的无效损耗,同时提升利用效率,以有效应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短缺挑战。
1.2 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能够确保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得到足够水分,满足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水分需求,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同时减少因过度灌溉导致的土壤盐碱化等问题。
1.3 减少灌溉成本
虽然高效节水灌溉系统的初期投入较高,但由于其能够显著减少水资源的浪费,降低用水成本,长期来看可以降低灌溉成本。此外,高效节水灌溉系统通常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和较低的维护成本,进一步降低了总体投入。
1.4 应对气候变化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能够灵活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确保农作物在干旱或降雨不足的情况下仍能获得足够的水分。
1.5 促进农业现代化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同时,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也有助于培养农民的节水意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 高效节水灌溉的定义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其核心理念在于根据作物的具体水分需求规律和当地的供水实际情况,来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灌溉策略,采用高效、低耗的灌水技术和田间管理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水的利用率和作物生产效益。这种灌溉模式旨在实现农业节水和高效利用水资源,进而确保农业生产的持久且稳健地增长与发展。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体系涵盖了水源工程、输水工程、田间灌溉工程、节水灌溉技术和作物节水技术等几个关键要素。水源工程负责提供稳定可靠的水源,输水工程负责将水安全有效地输送到田间地头。田间灌溉工程则是根据作物需求,将水均匀地分布到作物根系活动层,满足作物生长需求。节水灌溉技术和作物节水技术则是通过先进的灌溉技术和作物管理措施,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降低浪费现象。
3 高效节水灌溉的分类
3.1 喷灌
喷灌技术模拟自然降雨,将水均匀喷洒在植物上,这种方式显著降低了水分的蒸发损失,从而显著提升了灌溉效率。此项技术在大田密植作物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因其能有效促进作物增产,并提高耕地的整体利用率。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喷灌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能耗相对较高,且仍存在一定的蒸发损失。此外,其稳定运行对水源的容量和风力条件有一定的要求。
3.2 微灌
微灌技术实现了精准供给,它专注于为作物的关键需水部位提供恰好所需的水量,实现从“全面灌溉土地”到“精准灌溉作物”的转变。这种技术特别适用于设施农业和经济作物,因其显著的节水效果和增产潜力而备受青睐。在应用中,微灌技术展现了均匀的灌水效果,且易于整合水肥管理,实现一体化。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微灌系统对水质和日常维护的要求相对较高,这是确保系统高效运行的关键。
3.3 滴灌
通过滴灌管向植物的根部滴水,减少了水分蒸发和土壤流失。滴灌技术适合果园和蔬菜园的灌溉,可以根据植物的需求精确控制水量。滴灌技术的独特优势在于其极低的蒸发率,几乎完全不受风力影响,因此,能够实施精准到位的立体水肥灌溉策略,确保每一滴水分和养分的有效利用。
4 高效节水灌溉在会宁县的应用
推广和应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其深远影响不仅体现在显著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上,更能够激发农业生产模式的创新,实现劳作方式的现代化转型。这一举措不仅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整体劳动生产率,更对缓解我国水资源紧张局势起到积极作用,成为推动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路径。
会宁县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县,水利灌溉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高效节水灌溉成果在会宁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水资源优化配置,会宁县始终把解决“三农”缺水难题作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中之重。他们通过统筹前端引调水和后端配置利用,高起点谋划、高规格设计,不断优化水资源配置。比如,依托靖会水,实施“旱变水”工程,改良旱作地为水浇地。同时,利用引洮水,做好“水规划”,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缺水问题。二是高标准农田建设,会宁县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提灌工程节水相结合,通过建设“长藤结瓜蓄”“围追堵截拦”和“智能用水节”等灌溉系统,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农业。他们新建高标准农田,提升耕地地力,并通过加大高标准农田管护力度,确保农田的可持续利用。三是电灌工程管理,靖会电灌工程管理局在会宁县的水资源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通过全面排查渠道及建筑物,加快维修养护进度,完成机电设备的检修,合理制定配水计划,加强灌溉调度运行管理,为灌区群众粮食作物的实时灌溉提供保障。靖会灌区的春、夏灌已完成灌溉面积17000亩,配水量达到150万立方米。四是农业灌溉水源配套工程,会宁县还积极推进农业灌溉水源配套工程的建设,如引洮二期农业灌溉水源配套工程(刘寨、土门、草滩片区)。这些工程依托引洮二期供水工程水源,充分利用区域土地资源,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的高效节水灌溉,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5 会宁县水利建设
5.1 会宁县水利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会宁县在水利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方面,加大了对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新建了一批水库、渠道等水利设施,提高了水资源的调蓄能力和灌溉能力。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水利改革和创新,探索建立了多元化的水利投融资机制和管理模式,激发了水利建设的活力。会宁县近年来实施了多项重点水利建设项目。例如,引洮二期农业灌溉水源配套工程是该县的重点水利建设项目之一。该项目通过建设调蓄水池、泵站、配水管道等设施,将洮河的水资源引入会宁县进行灌溉。该项目的实施将有效缓解会宁县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提高农业生产的灌溉保障能力。此外,在推进该项目的过程中,特别关注其生态环保与长期可持续的发展特性,致力于在建设中实现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将水利建设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在水利建设方面,会宁县不仅完成了引洮二期的农业灌溉水源配套工程,还致力于实施了一系列多样化的项目,包括新庄塬乡村振兴产业供水工程,以及河畔镇乡村振兴中智慧与高效节水农业示范产业园的上水工程等,这些项目共同构成了会宁县水利建设的新篇章。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提高了会宁县的水利设施水平,也助力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5.2 会宁县水利建设的困难
尽管会宁县在水利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部分水利设施老化失修、管理不善等问题仍较为突出,对水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给水利建设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资金筹措困难:水利建设项目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工程建设、设备购置、运营管理等多个方面。然而,由于经济压力和财政限制,许多地区无法提供足够的财政支持,导致水利建设项目无法正常进行。此外,社会资金的投入也面临动力不足的问题,因为水利建设投入资金大、收益回报周期长,且存在自然风险等因素。
技术难题:水利建设涉及复杂的技术问题,如工程设计、施工技术、设备选型等。一些地区的技术水平滞后,导致在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这可能导致工程质量下降以及安全风险增加。
管理问题:水利建设项目的管理也是一大难题。在一些地区,监管机构和管理部门的职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这可能导致资源调配不当等,施工进度受到影响,甚至出现工程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
环境保护压力: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水利建设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环保压力。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运营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如破坏水生态系统、影响水质等。因此,在水利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环保因素,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确保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政策制度不完善:水利建设还面临着政策制度不完善的问题。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水利建设的政策文件,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政策实施力度不够以及监管体系的尚待完善,这可能会影响到水利建设的顺利进行和效果。
群众参与度与意识不足:水利建设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工程,需要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然而,在会宁县的水利建设过程中,群众参与度与意识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由于一些群众对水利建设的认识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在水利建设过程中的宣传不够到位,导致群众对水利建设的了解不够深入。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水利建设的顺利进行,也降低了水利建设的社会效益。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强资金筹措、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环保措施、政策制度建设和群众宣传等方面的工作。同时,还需要加大监管力度,确保水利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和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会宁县水利建设的持续发展,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