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兴产业,各地都在发展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市场。本文以甘肃省天水市为例,对近年来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进行总结,分析目前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措施及对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地区面临着农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乡村旅游成为新兴资源并为农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城市旅游相比,乡村旅游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传统的农耕文化、各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城市游客,成为城市人寻找田园生活的好去处,同时也给农村带来了新型就业门路,开办农家乐、出售手工艺品、采摘新鲜瓜果蔬菜、提供传统的民俗文化表演成为农民新型的增收渠道。
天水市为了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把乡村旅游作为助推农民增收的有效抓手,抓住乡村依托城市发展的良好契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项目,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农村发展的新思路,不断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
一、天水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及特色优势
(一)打造有声有色的观光旅游型
张家川马鹿镇花园村地处陕甘交界、关山脚下,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有森林、草原、牧场,自然风光清幽秀雅、雄奇险峻,是人们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的好去处。2018年,马鹿镇花园村获得“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称号,2019年又入选“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秦州区玉泉镇李官湾村下有人文景点南郭寺,上有大型娱乐观光旅游项目花舞南山,打造吃住游一体化的农村休闲一日游项目,开通专门的旅游交通线路,把人文景点南郭寺、乡村体验李官湾、夏季滑草、冬季滑雪、烧烤休闲的花舞南山打造成一条观光旅游线,成为市民周末休闲游玩、赏南山风光、品农家滋味的好去处。
(二)塑造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型
秦安县陇城镇以娲皇故里为契机,每年的正月十五举办盛大的女娲庙会,传说女娲生于风沟,长于风台,葬于风茔,陇城镇有用“风”命名的风沟、风台、风茔等地名,镇内有娲皇、风尾、龙泉等古老的村名,各村组织的“马秧歌”“抬高阁”,以丰富的民俗民间文化表演彰显乡村游特色。秦州区在平南镇苏湾村打造徽派建筑引领下的民俗文化风情,占地面积500亩,包含“一馆、一坊、二园、六区”,即民俗博物馆、传统百工坊、农耕文化园、生态采摘园、古街古建区、人工湖景区、特色餐饮区、休闲垂钓区、生态观光区、云海观景区,形成了“看多肉基地、赏徽派建筑、品天水美食、观戏曲表演”的特色旅游,把自然、人文、美食和建筑融为一体,吸引市民周末去打卡,丰富精神生活的同时体验乡村特色。
(三)建设丰富有趣的文旅康养型
以麦积区麦积镇后川村、秦州区平南镇孙集村为典型,后川村依托在仙人崖、净土寺等风景秀丽的大景区的优势,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家家户户开办起农家乐。孙集村以“丝路天水·漫享青鹃”为主题,打造“春有百花秋赏枫,夏可纳凉冬玩雪”的四季休闲度假胜地,集周边四个自然村,打造温泉酒店、乡间别墅、湖边木屋、花田草海的美景,赏青鹃湖、爬青鹃山、游青鹃街、吃胡家窑火锅,把骑马射箭、民俗工艺、篝火晚会、草地锅庄、民俗娱乐等贯穿其中。吃住行、游购娱都能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游客,把天水的乡村旅游做到了极致,先后荣获“国家级美丽乡村”“国家级森林小镇”“国家3A旅游景区”“省级十佳滑雪场”,2015年,孙集村和后川村一起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四)开发有滋有味的生态观光型
以乡村自然生态为主题,甘谷县古坡镇古坡草原、秦州区杨家寺镇大庄草原突出山地草原风光,打造骑马射箭、烧烤啤酒草原一日游。武山县依托龙台、滩歌、四门、杨河四镇联合打造油菜花海旅游品牌,推出武山油菜花海、龙台冷水鱼、温泉汤浴、四门陈醋、滩歌羊皮鼓,探索“景区+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元发展模式,利用麦田、果园、花海、牧场、池塘、水库等农牧业自然风光,开发“看景式、休闲式、体验式”产品,建设农业科技园、观光园、采摘园、垂钓园、主题公园等景点。秦州区以藉口兰花、秦岭连翘、华岐牡丹、天水草莓为主题的生态旅游,将农民的家庭或农房改造成民宿,提供农家饭菜,让游客置身花海,采摘草莓、瓜果、蔬菜,亲身感受田园生活。通过提供农事体验、乡土文化的交流活动,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了乡村旅游和农业的融合发展。
二、天水市发展乡村旅游的短板
(一)乡村旅游的规模小,形式单一
天水市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存在规模小、品牌弱、形式单一等问题,导致旅游项目、旅游产品的雷同度高,很多地方去一次游半天就结束了,没有持续创新和更新的能力,导致乡村旅游项目刚开始火爆,后续经营比较难,在长期可持续发展上存在短板。
(二)乡村旅游受季节影响较大
乡村旅游季节性比较强,除了少数几个有滑雪项目的地方,很多旅游项目介于五月至十月之间,尤其与陕西袁家村相比,没有形成多元丰富的饮食文化,仅仅是天水地区的特色饮食,缺乏让游客一次次回味的核心竞争力和无穷吸引力,忽视了对各种传统节日民俗文化、乡土文化大规模开发的优势,因缺乏自身的地域特色导致有些项目经营惨淡。
(三)乡村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滞后
目前制约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还是基础设施落后,不少乡村道路弯多、路窄、坡陡,会车相让都有问题,民宿的基础设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很难让城里人住下来,由此导致接待能力低,接待水准不高,留不住游客。
(四)发展乡村旅游的专业人才缺乏
近年来天水市乡村人员外流现象十分严重,不少受过高等教育的乡村子弟毕业后都去往大城市,精英人士的外流和外来人员引进的缺乏导致专业管理经营人员的匮乏,乡村旅游的服务人员缺乏培训,服务设施不完善,服务意识不到位。
三、关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措施及对策
(一)政府规划和扶持要先行
乡村旅游未来的发展模式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创新,乡村旅游需要有良好的规划和管理,包括保护自然环境、保护文化遗产、满足游客需求等。政府要制定乡村旅游发展整体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区域和发展方向,保护、提升和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投资建设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包括道路、电力、通信、饮水等。利用规模化效应、集约化经营的模式,支持农民开办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服务设施,提升游客的接待能力,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体验项目和乡村文化打造要有特色
乡村旅游可以进一步发展丰富多彩的农业体验项目,让游客参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包括种植、养殖、采摘等,这样的体验可以让城市市民更加了解农业的真实情况,增加对农业的尊重和关注。乡村旅游可以进一步挖掘和开发乡村地区的文化资源,包括传统古建筑、传统节日的大型民俗活动、手工艺品、手工食品等。通过丰富的文化体验,吸引更多的游客,同时也保护和传承乡村地区的文化遗产,让人们的周末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三)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要相结合
乡村旅游应更加注重生态保护,保护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大力发展生态型旅游项目。未来需要不断宣传打造以森林、草原、湖泊为核心的生态小镇,开发一些适合游客徒步或开车就能到的旅游景点,由政府支持一定规模的农家乐,以优质的饭菜、优美的景点、优先的服务吸引更多的城市人到乡村来,把健康的旅游模式、游客的自助服务加入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中来。
(四)科技创新与区域合作要相融合
首先乡村旅游要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引入新的科技手段和创新模式。例如,利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推广乡村旅游产品,开展在线预订和宣传推广活动,利用新技术增强体验感,提供更丰富的高科技游览体验。其次乡村旅游通过与发达地区的商企合作发展,以招商引资的方式实现跨地区之间的合作交流,建立乡村旅游联盟或合作社,共同推广乡村旅游产品,提高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最后通过跨区域合作与培训,提高村民的服务意识和经营能力,根据乡村的实际情况和资源特点选择适合的模式进行开发,共享发展成果。
四、结语
乡村旅游是一种充满魅力和发展潜力的旅游形式,不仅能够让人们远离喧嚣的都市生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还能提供丰富的农耕文化体验和人文景观。天水市打造出了以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生态农业为本的乡村旅游,推进乡村旅游与文化、农业、林果、健康、养老等领域深度融合,有示范效应,但还需要积极创新。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模式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环境、传承农耕文化,希望未来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到乡村旅游中,共同推动乡村经济的繁荣和农耕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