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内涵和根源所在,其核心为以“三皇五帝”为代表的中华人文始祖对华夏文明的开拓性贡献。当前,在致力于推进文化强国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深入探讨始祖文化的传承发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有着非凡意义。
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事实上,始祖认同是文化认同中的基础性内核。甘肃东南部是以伏羲、女娲、轩辕、西王母等为代表的华夏先民长期生活的区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始祖文化在陇东南有着深厚的积淀。梳理整合陇东南始祖文化遗存,谱系化中华始祖“形象”,付诸社会记忆工程,势必能切实拓展中华始祖文化的传承发展路径。
一、始祖文化体系化建设事关国家发展和安全
始祖文化是一个国家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沉淀留存下来的文化精品,是具有民族绵延性和文明连续性的优秀文化成果。在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中,人文始祖昭示并彰显着特定民族的文化身份和突出特性,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不竭源泉。事实上,倘若一个国家丧失了其始祖的传承谱系,便犹如切断了与自身传统相连的血脉,极有可能丧失其文化特质。基于“发展和安全”的考量,如果对始祖文化的传承发展处理不妥,则难以汇聚起奋进的磅礴伟力,甚至有可能动摇中华文化的根基,事关国家安全全局。
甘肃东南部所处的陇山文化圈,是伏羲、女娲、轩辕和西王母等为代表的华夏先民长期生活的区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有着深厚的始祖文化积淀。在陇东南的文化遗存中,伏羲、女娲、轩辕和西王母等上古传说人物亦神亦人,充分展现了华夏先民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开发祖国锦绣河山的壮举。有鉴于此,当前的始祖文化传承发展,没必要拘泥于历史考据性的一面,不宜过分强调始祖人物的出生地、活动地和陵墓处的唯一性,应当在多元一体的华夏文明格局中创新其传承发展路径。
自2013年国务院正式批复甘肃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以来,关于甘肃始祖文化传承发展探究的热潮不断。多年下来,已累积了诸多成果,但实质性进展的步伐有待加快。鉴于此,应将始祖文化建设置于重要地位,彰显其凝心聚魂的重要作用。当下陇东南始祖文化的传承发展应立足始祖文化遗存的保护开发,遵循保护、挖掘、展示和创新并重的原则,契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时代要求,进而引领构建中华始祖文化传承发展体系。
二、系统化凝练始祖精神并构建传承保障机制
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根与魂,集中反映了华夏先祖征服自然,开启文明先河的智慧和力量。伏羲、女娲、轩辕和西王母等人文始祖披荆斩棘的开拓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养分,是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可资利用的重要资源。这份珍贵的遗产值得深入发掘传承,使之发扬光大。当前国内关于始祖文化的研究组织比较分散,基本上处于地域特色层面,因此需要整合创新,成立体系化的“中华始祖文化研究会”。始祖文化的传承发展,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题中应有之义。具体实践中,一方面应拓展视域,将之置放于“八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考究其根源性;另一方面,应展现地域社会的情怀,将之置放于陇山文化区的特定时空中,探析人文始祖诞育的社会基础,使其充满绵延的文明“立体感”,进而彰显特有的历史“厚重感”。
始祖文化的传承发展在整合现有遗存资源、系统凝练中华人文始祖精神的基础上,还需积极构建多元化传承保障机制。实践当中,应当坚持保护开发、弘扬创新并重的传承发展理念,切实推进始祖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当代文明相协调,秉持其民族性,凸显其时代性。陇东南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厚,深入挖掘整合当地人文始祖文化,使之永续传承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具体实施中,一方面要依托知识产权法等相关法律来切实健全完善现有始祖文化保护、开发和创新等方面的制度,继而形成适宜始祖文化传承发展的保障机制。另一方面,必须运用长效机制加以保障。需主要着力于:1.组织领导上,考虑建立始祖文化传承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整体性的规划指导、统筹协调,构建起统一领导、有关各方共同推进的工作新格局;2.在资金保障上,加大对始祖文化传承发展所需的资金扶持,同时向上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和财政补贴,确保专款专用,探索设立始祖文化传承发展专项基金,建立中央财政补贴、地方财政支持、社会资金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3.强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在全社会营造起弘扬始祖文化的良好氛围,高校、科研机构、地方史志办等通力合作,切实培养始祖文化研究传播的后备军;4.宣传教育上,强化现代传媒体系建设,采取线上传播与现实观演并重模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借助数字化传播新媒介,宣传推介始祖文化,提高其社会认知度等。事实上,始祖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大众的理解和欣赏,社会大众在广泛参与的过程中,自媒体利用现有文化元素进行传承创新,使始祖文化更为发扬光大。
三、打造区域始祖文化样板彰显华夏文明之源
体系化规划建设是始祖文化传承创新的先行之基。2013年,国务院正式批复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随后省委省政府及时发布《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总体方案》,该方案成为指导甘肃省始祖文化传承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各相关部门在深入梳理现有资源要素的基础上,拟定了始祖文化保护与开发规划。以此为依托,《关于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总体方案》《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十三五”规划》《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十四五”规划》等政策文件陆续出台,这些方案规划紧扣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一带”“三区”“十三板块”的建设思路,以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为主线,明确了与始祖文化传承发展密切相关的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板块上的建设重点。鉴于此,下阶段的始祖文化传承发展,应坚持保护、开发、展示、创新并重的思路,以资源保护为重点,以文化建设为主题,以文化旅游为载体,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充分彰显始祖文化的核心带动作用,打造以陇东南为中心,辐射整个陇山文化区的中华始祖文化传承发展体系。
具体到打造区域始祖文化样本方面,应充分展示陇东南历史文化资源富集的优势,建立国际化文化交流平台,倾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华始祖文化”品牌,展现中华民族根脉,弘扬中华文明气魄。具体措施方面,应在充分挖掘陇东南历史文化深厚积淀的基础上,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名村的保护开发,挖掘展示伏羲文化、女娲文化、轩辕文化、大地湾文化、西王母文化、农耕文化、秦早期文化、三国文化、石窟文化、传统民俗文化等遗存。大力借助现代传媒技术,培育发展具有陇东南地域特色的始祖文化产业,鼓励和扶持文化企业参与创建始祖文化产业基地。打造以天水伏羲庙、卦台山、女娲祠、轩辕谷和平凉西王母宫等为代表的始祖文化招牌,充分彰显华夏文明之源。
四、让人文始祖社会记忆工程融入大众日常
近年来,社会记忆研究在文化传承发展领域比较活跃,具体有三种取向,即集体记忆、官方记忆和民间记忆。集体记忆关注社会成员如何认识自我群体的过去,如何分享以往的经验,以及选择希望共享的记忆;官方记忆主要关注政府如何通过大众传媒、教育制度、公祭活动和史书编写等加深公众对历史的认知;民间记忆主要关注隐藏在社会成员中,并被群体成员所共享的玄奥神奇历史。
新时代要传承发展好始祖文化,一个强有力的支撑点在于筹划启动人文始祖社会记忆工程。探析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结构,呈现出“皇权一绅权一民众”的鲜明模型。基于此,关于华夏始祖的记载主要散见于各种史籍中,是典型的官方记忆;关于始祖功劳业绩的讲述和阐释主要由士绅阶层负责,倾向于集体记忆;而关于始祖超越常人的事迹传唱,主要是通过民间普通大众的口耳相传进行的,倾向于民间记忆。时至今日,建设体系化的人文始祖社会记忆工程,应当将现有华夏始祖的官方记忆、集体记忆和民间记忆结合起来,给予深度融合,既要体现出政治正确性,也要体现出与中国人文传统及现代社会相契合的新时代特征,更要在传承中创新传播的内容和形式,能为普通民众耳熟能详,使之融人大众的日常生活。希冀以此深度推进始祖文化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继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新动能。
五、以现代传媒技术全方位展现始祖恢宏风貌
始祖文化通常是通过神话传说的方式加以呈现的,其传承依赖于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然而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革新,作为神话传播的主客体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方面神话故事的讲述者在日益减少;另一方面,许多受众更倾向于接受新媒体。基于此,拓展始祖文化传承发展渠道迫在眉睫。事实上,始祖文化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历史的演进,发生着或快或慢、时显时隐、这样那样的变化,某些时期始祖文化的内在特质发生了些许变化,某些时期始祖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发生了某些层面的变化,当然在特定时期人们对始祖文化的阐释和解读也可能发生变化。鉴于上述,为保持陇东南始祖文化的优秀内核不变,其传承发展路径应与时俱进,创新表现形式,尤其是讲述者应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深入挖掘与时代需求相契合,并能让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表达形式。
借助现代传媒技术,推进始祖文化传承发展,是新时代中华文化传播的基本要求。当今社会已然进入了一个数字化、新媒体时代,信息、数据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此,新媒体、数据库的发展势必影响到始祖文化的传承发展。与以往相比,始祖文化的探究方式、传承路径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人们对始祖文化的认知接受,也不拘泥于被动简单化的口耳传承方式,而是借助口头讲述、文字绘本、语音影像、AI生成等多种手段,通过全新设计、精心筛选、多元融合、创新转化等环节,实现全方位媒介传播。鉴于此,切实推进始祖文化数据库建设,通过多渠道传播路径实现始祖文化传承发展,势必成为未来的必然选择。
六、结语
进入新时代,“中国之治”的深入推进,让世人对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产生了浓厚兴趣。探及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突出的连续性和统一性有着基础性的奠基作用,这其中,始祖文化的传承发展无疑夯实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根基。鉴于此,中华始祖文化的传承发展,应切实拓宽视域,站在“大地湾遗址”考证的8000年文明长河中,探究始祖文化的根源性。在此基础上,将始祖文化置放于陇山文化区的特定时空中,彰显其孕育之功,进而梳理人文始祖诞育的社会历史根基。
文化是民族的根脉,是民族精神上的灯塔。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勤劳、勇敢、充满智慧的中国历代先民,为我们后人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中华民族的永恒繁衍、历久而弥新地发展壮大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形态,始祖文化在甘肃东南地区历史悠久,根底深厚,传承至今日仍在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凝心铸魂、无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和文化传承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推动了文化强国建设。正是基于此,探析陇东南始祖文化的传承发展路径,应当说是文化强国建设的一个地方实践,希冀以此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为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