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草始于张芝之说,初见唐朝张怀瓘《书断·章草》:“章草之书,字字区别。张芝变为今草,加其流速,拔茅连茹,上下牵连。”
《书断·草书》也说及张芝变章草为今草:“伯英学崔、杜之法,温故知新,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张怀瓘这段话,借自西晋卫恒对东汉草书家的品评:“杜氏杀字(结字)甚安,而书体微瘦。崔氏甚得笔势,而结字小疏。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四体书势·草书序》)对比看,卫恒赞张芝“转精其巧”,只是称其草书胜越前贤。但张怀瓘认为,张芝草书“转精其妙”是变章草“以成今草”所致。
张怀瓘说:章草“字字区别”,今草“上下牵连”。以此验之于汉晋草书,汉简以及魏晋简纸文书所见草书,即使潦草,也是“字字区别”。西晋传张芝草法的士族书家,简率的尺牍草书,仍是“字字区别”。东晋王羲之笔下,才见到“上下牵连”的草书,但草势的牵连限于三两个字之间。王献之写草书,运笔“加其流速,拔茅连茹”,出现整行笔势的“上下牵连”。
初唐书家欧阳询曾说:“张芝草圣,皇象八绝,并是章草,西晋悉然。迨乎东晋,王逸少与从弟洽变章草为今草,韵媚宛转,大行于世,章草几将绝矣。”(《书断·草书》引)尽管张怀瓘并不认可,但欧阳询的判断符合汉晋草书的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