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乎其内
论证合理指的是我们在提出主张、佐证观点时,不仅要言之有物,更要言之有据,以严密的逻辑体系,言之有序,言之有理,既经得起推敲,又具有说服力。
一、关注隐含前提,感知理解深度
许多文字背后往往隐藏着未被明确表述的前提,在字里行间捕捉这些前提,能够更好地深入文本,探究其深刻意蕴。如贾谊的《过秦论》,在分析秦由盛转衰、迅速灭亡的原因时,论证隐含的前提是施行仁义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抓住这一隐含前提,我们可以更容易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又如诗歌鉴赏题:苏轼的《和陶归园田居(其一)》中的题目“宋诗以理见长,苏轼这首诗也有此特点,请分析诗歌最后四句说出了怎样的道理。”这首诗歌的最后四句“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表面上是说禽鱼不懂得人的心思,而我自己感到安闲自适,万物也就显得自在悠闲。如果我们从隐含前提来看,此时的苏轼被贬惠州,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能有如此豁达开朗心境,可能是苏轼一生经历了诸多政治风波和人生起伏,早已看透了世事无常和功名利禄的虚幻。同时,他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对道家和禅宗思想的领悟,也让他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在人生的坎坷之中,依旧葆有一份平和美好的超脱之态。
由此,我们可以组织答案:
①前两句侧重写人与自然的关系,说明心中有道,则能顺应自然,与自然、外物相融相亲;
②后两句侧重写诗人的超然态度,说明尽管外物未必和谐、美好,但内心的超脱也能使人自得其乐。
二、学会间接论证,提高阅读准度
在论证中,除了直接论证,间接论证如排除法、反证法和归谬法,也都能强化观点,值得我们多加关注。如苏洵《六国论》中,作者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观点。然后通过假设“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运用反证法,强调六国贿赂秦国导致灭亡的观点,同时借古讽今,警示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让文章更加严谨、深刻。
同时,运用间接论证的方法,对文本信息进行合理推理和判断,也是我们在阅读时必须掌握的技巧。如2020年全国新高考Ⅱ卷第3题的C项:“我们观察动物时,会发现某些动物身上的微生物与人类身上的微生物遵循着相同的生存规律,这些遵循相同规律的应该属于同一种微生物。”原文中是这样表达的:“我们观察白蚁、海绵时,也相当于在观察自身。它们身上的微生物或许与我们不同,但是都遵循相同的生存规律。”
选项中“这些遵循相同规律的应该属于同一种微生物”,是命题人推理出来的结论,原文中“它们身上的微生物或许与我们不同”中的“或许”,表明微生物种类也将存在不同的可能性,由此我们可推断此结论的错误。
三、运用“虚拟论敌”,提升思维理性
“虚拟论敌”是指作者在议论某一问题时,要考虑到反对者的意见或观点,并对此进行分析说理的一种论证方法。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和思考问题,发现文章所存在的薄弱点,锻炼我们批判性思维。如苏洵的《六国论》,作者开篇立论,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随后“虚拟论敌”:“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接着针对这个虚拟论敌的质疑,将“六f2831d4cba19f66584d1ef08006bdd25国”分为“赂秦者”与“不赂秦者”两部分来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最后以“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也”回应质疑,可谓滴水不漏。
我们在做阅读理解题时,适当引入“虚拟论敌”可以让我们答题更周密、严谨。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江上》中的第9题:“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如果采用虚拟论敌的方式,可能会提出以下疑问:将原本“义士渔夫”改为“普通渔人”,难道不会削弱故事的传奇性和吸引力吗?普通渔人的内心冲突可能不如义士渔夫那么典型和深刻,这样的改动是否降低了作品的代表性?
通过对“虚拟论敌”的思考,再结合文本,我们可以组织出答案:
①把渔夫改为无意施恩的普通人,更显出平凡人“恩惠”的博大;
②借渔夫来书写一个散淡处世的境界,与伍子胥的世界构成对比;
③放弃描述惊险的外部冲突,转向探究人物的内心冲突;
④减弱故事的传奇色彩,使现实寓意有所增强。
出乎其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劝人安贫乐道是古今治国平天下的大经络,开过的方子也很多,但都没有十全大补的功效。因此新方子也开不完,新近就看见了两种,但我想:恐怕都不大妥当。
一种是教人对于职业要发生兴趣,一有兴趣,就无论什么事,都乐此不倦了。当然,言之成理的,但到底须是轻松一点的职业。且不说掘煤、挑粪那些事,就是上海工厂里做工至少每天十个钟头的工人,到晚快边就一定筋疲力倦,受伤的事情是大抵出在那时候的。“健全的精神,宿于健全的身体之中”,连自己的身体也顾不转了,怎么还会有兴趣?——除非他爱兴趣比性命还厉害。倘若问他们自己罢,我想,一定说是减少工作的时间,做梦也想不到发生兴趣法的。
还有一种是极其彻底的:说是大热天气,阔人还忙于应酬,汗流浃背,穷人却挟了一条破席,铺在路上,脱衣服,浴凉风,其乐无穷,这叫作“席卷天下”。这也是一张少见的富有诗趣的药方,不过也有煞风景在后面。快要秋凉了,一早到马路上去走走,看见手捧肚子、口吐黄水的就是那些“席卷天下”的前任活神仙。大约眼前有福,偏不去享的大愚人,世上究竟是不多的,如果精穷真是这么有趣,现在的阔人一定首先躺在马路上,而现在的穷人的席子也没有地方铺开来了。
(选自鲁迅《安贫乐道法》,有删改)
1.以下选项对文章论证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从“劝人安贫乐道”古今方子很多却都无大功效入手,揭示新方子开不完的原因,接着直指当下的两个方子“都不大妥当”,旗帜鲜明地表明态度和立场。
B.针对“兴趣”之谬论,作者从前提条件入手反驳,指出对职业乐此不倦须“轻松一点的职业”才行,否则连身体都顾不了,自然没有兴趣可言。
C.对于“席卷天下”之谬论,作者有针对性地指出,在秋天身体因受凉而生病的也是这些穷人们,指出“席卷天下”的不良后果,自然而然地批驳了谬论。
D.本文综合运用排除法、反证法、归谬法等间接论证方法对“劝人安贫乐道”的做法进行批驳,思维缜密,论证严谨,语言准确,充分地彰显了逻辑的力量。
2.归谬法是指为反驳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得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句话。要求:符合归谬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
示例:如果精穷真是这么有趣,现在的阔人一定首先躺在马路上,而现在的穷人的席子也没有地方铺开来了。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