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融合的困境与突破

2024-11-12 00:00:00陈良宾恩林
职业技术教育 2024年32期

摘 要 在数智时代,数据驱动与智能化普及、数字化转型与连接无处不在、安全与隐私关注增强等新特征凸显,职业教育专业教育教学亟待信息技术的改造。然而,职业教育专业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面临专业教育教学内容、方法与最新信息技术发展脱节,职业教育专业教师融通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能力不足,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的数字化不足与共享机制不完善等新困境,需要在以往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实现突破,即教学模式变革助推教育教学持续融合信息技术,保持教学内容、方法紧密对接前沿信息技术;强化实践教学,提升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的应用能力;加强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关键词 数智时代;职业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32-0027-05

数智时代以其数字化、智能化力量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这构建了一个基于互惠共生、共创共赢的新型合作网络[1]。作为数智时代关键技术的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不断融合,不仅重塑了传统教学模式,也为职业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2]。实际上,教育部推行的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目标就是通过智能化升级来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确保与全球产业发展保持同步[3]。在数智化转型过程中,劳动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工具的智能化和产品的虚拟化过程中虚拟与现实融合已成为新常态[4]。新一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不仅推动了职业教育的进步,也为其带来重大挑战[5]。其中,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在这一变革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质量[6]。为了应对数字化挑战,职业教育专业教育教学需要进行根本性转变,突破传统束缚,重塑教师数字化能力[7]。鉴于此,数智时代的职业教育专业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问题亟待深度探讨。

一、数智时代职业教育教学亟待信息技术改造

(一)数智时代的新特征

数智时代,又称数字智能时代,是数字化和智能化深刻冲击下所形成的新时代。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先进技术为核心,标志着信息技术发展进入全新阶段。这一时代不仅改变了生活方式,还深刻影响了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等社会各领域。数智时代的主要特征如下。

其一,数据驱动与智能化普及。一方面,数据驱动成为数智时代的关键特征。在数智时代,数据已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收集、存储、处理和分析海量数据变得可能。这使得企业和组织能够通过数据分析深入了解消费者行为,优化运营效率,并制定更精准的决策。在教育领域,数据分析能够帮助教育机构深入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需求,进而实现个性化教学。另一方面,智能化普及也是数智时代的显著特征。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让智能应用变得日益常见,涵盖了从智能家居到智能教育等各个领域,提升了生活便利性和工作学习效率。在教育领域,如AI教师和智能评测系统正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其二,数字化转型与连接无处不在。数智时代促进了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传统行业通过融入信息技术,改善了业务流程,提升了服务质量与创新能力,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教育同样经历从传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转型,这不仅变革了教学内容和方法,也推动了教育理念的更新。此外,连接无处不在,物联网技术已实现万物互联的愿景。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二维码等技术,物体被连接到网络,实现实时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极大提高了生活与工作效率。在教育领域,物联网技术促进了智能、互动学习环境的创建,如智能课室和实验室。

其三,安全与隐私关注增强。在数据量急剧增加和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频繁的信息泄露和网络攻击凸显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要求在享受数智时代便利的同时,加强对数据安全和隐私的投入与管理。

(二)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融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融合,指在职业教育环境中系统地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引入到教育教学以改进和优化教育模式与教学内容、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一者,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融合意味着教育模式的创新。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专业的融合会推动教育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将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如信息技术使得翻转课堂、在线学习和混合式学习成为可能[8]。具体而言,一方面,信息技术能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互动性。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数字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应用专业知识,提高学习的实践性和有效性。二者,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融入,职业教育专业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可以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变量。这正如多媒体教学和在线互动平台等技术为传统教学提供了新的内容和方法,进而实现教学内容及时更新、丰富教学手段一般,它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行业发展动态,利用在线平台快速更新教材内容,而学生也能通过大数据推荐系统获取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9]。最后,教育教学评估更加多元化与精准化。信息技术的集成,特别是大数据和智能分析技术的应用,能为职业教育教学评估提供新的方法和工具,这使得评估更加灵活化、多样化,如在线测试、电子作业和互动式评估等,都能够实时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从而让教师能够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估[10]。如职业教育专业教师根据个性化学习数据发现学生的学习弱点和兴趣点,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11]。

(三)职业教育专业亟待信息技术改造

职业教育中诸如土木建筑大类、装备制造大类、交通运输大类、电子与信息大类、农林牧渔大类、财经商贸大类中的典型专业,一直是培养社会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支柱专业。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些专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通过信息技术的改造才能适应新要求。例如,财经商贸大类中的会计事务专业,财务机器人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对传统的会计实务和教育模式提出挑战[12]。为了迎接这一挑战,职业院校必须改革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数智职业能力,确保学生习得的技能与市场需求保持一致[13]。此外,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职业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也遇到了重大挑战。职业教育需要积极整合现有教学资源,投资建设与行业标准相符的实训基地,从而打造高效、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平台。通过这些改革,职业教育可以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为学生提供与时俱进的教育内容和技能培训[14]。

二、数智时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融合的困境

(一)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方法与最新信息技术发展脱节

在数智时代,信息技术以一年甚至数月为周期快速更新,这给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显著的技术融合挑战。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方法与最新信息技术发展脱节。比如,专任教师在实践中很容易发现,一些核心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或教材还停留在对接几年前的信息技术内容的水平,其未能涵盖完成最新行业岗位任务的信息技术内容。另外,专任教师主要采用传统讲授法,不能合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职业能力实操训练等。因而,职业教育内容和方法往往难以与快速迭代的信息技术保持同步。教育教学内容与最新技术脱节,严重降低了教学效果。学生在面对行业最新岗位工作任务中的信息技术问题挑战时,通常因为缺乏必要的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技能而无所适从,进而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生涯发展。

(二)职业教育教师融合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能力不足

在数智时代,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教学能力,还要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教师需要具备更强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才能更好地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这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数智化的人机互动时代迫切需要为职业教育教师构建一个全新的数智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不仅评估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等显性胜任力,还要考量教师的数智教学应用能力、数智意识及驱动力[15]。然而,现实中许多教师在信息技术运用方面存在显著不足,一些经济落后地区教师甚至难以独立打开多媒体设备,每节课都需要借助设备管理员的帮助。专业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运用不足会严重影响教育教学。一者,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足,就会影响教学内容及时更新和教学方法创新。教师若无法有效使用和整合最新的信息技术,学生接受的教育便可能难以符合他们的时代特征而过时。二者,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不足也会限制教学模式的创新。如虚拟实验室、在线协作平台等先进教学工具的使用,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技术操作能力和教学应用能力,技术能力的不足会直接导致这些创新教学工具的潜力得不到充分挖掘[16]。三者,专业教师缺乏运用信息技术的自信和动力,就会规避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工作。这种技术规避行为不仅可能减少教师与学生间的个性化互动,也会降低课堂的教学效率。选择性暴露理论、技术接受模型和自我效能感理论亦指出,教师若认为自己在技术应用上不能胜任,可能会倾向于回避使用这些技术。这种回避行为不仅阻碍教育技术的整合和应用,还可能导致教师专业发展落后,从而影响整体的教学质量和学校教育水平。总之,教师数字素养不足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创新的一大障碍[17]。

(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的数字化不足与共享机制不完善

在数智时代,尽管大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化,但职业教育比较独特,其数字化转型和共享机制建设仍面临诸多显著挑战。一方面,职业教育教学资源通常与大型设备、设施、工具等共同搭配才能发挥作用,其数字化转型是一个资源密集型过程,需要巨大的时间和资金投入。许多职业院校因资源有限,难以承担这一转型所需的经济和人力成本,阻碍教学资源的数字化改革。即使是一些教学资源相对充足的职业院校,同样也面临着如何有效更新数字资源的困境。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尚未完善。当前的职业教育优质教学资源虽然存在,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管理不善,加上受限于资源分散和重复建设,共享机制不完善,往往无法实现有效的共享和利用。由此可见,职业教育专业教育领域在数字化资源转型和共享方面还需要系统的策略和持续的投入来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

三、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融合的突破策略

(一)教学模式变革助推教育教学持续融合信息技术,保持教学内容、方法紧密对接前沿信息技术

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模式也应进行相应的革新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第一,职业教育专业应当因地制宜实施合理的翻转课堂。在翻转课堂模式中,学生通过预习视频或其他数字化材料在课前自行学习新内容,课堂时间则集中于讨论、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从而强化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提高课堂互动的质量。为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高质量的预习材料,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确保学生能够有效消化和应用所学内容。第二,大力推广微课学习模式。微课是通过短视频等形式集中讲解单一知识点或概念,使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关键信息,非常适合需要灵活学习的学生。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创建系列微课,通过在线平台提供给学生,以便学生可以随时进行学习和复习,同时加强学习成果的巩固。第三,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教学模式。大数据技术能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进度和成果,为教师提供实时的学习状态和需求分析。利用这些数据,教师可以更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实现个性化教学。

2.保持教学内容、方法紧密对接前沿信息技术

第一,动态调整课程内容。在快速发展的数智时代,信息技术的更替速度极快。为了跟上这些变化,职业教育课程需要建立动态更新机制,使课程内容能及时涵盖最新的信息技术。例如,每个学期结束后,应组织课程内容的回顾与更新,根据行业最新趋势和技术需求,调整课程大纲和教学内容,使之更加符合产业发展需求。这不仅能提升学生学习的实践性,也能增强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竞争力。第二,结合实际工作场景设计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诸如利用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等技术在教学中广泛应用,职业院校可借助这些技术创建模拟的行业工作场景,使学生能在高度仿真的环境中开展职业训练。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使他们在应对未来实际工作任务时更有信心和能力。第三,建立行业信息技术反馈机制。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建立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反馈机制,定期获取行业对新技术需求的反馈。这种反馈机制能够帮助职业院校根据实际工作场景中的信息技术要求,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实践技能培训,确保教学内容与方法与实际应用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和前瞻性。

(二)强化实践教学,提升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的应用能力

其一,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教育合作。校企合作能够促进教育与行业的有效融合,为教师提供宝贵的学习和专业成长机会,同时也为企业培养符合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第一,建立教师实习和实训项目。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教育机构可以为教师提供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的实习和实践机会。例如,教师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的日常运作,使用业界实际使用的软件和工具,处理真实的工作任务。这样的经验不仅使教师能够将行业技术技能应用于教学情境中,还能增进其对所教专业领域的深入理解。第二,调动信息技术企业参与课程设计的积极性。企业的专业人士可以直接参与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和教材开发以确保教育内容与行业需求保持一致,提升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例如,企业可以提供案例研究、项目任务和技术支持,使课程更加贴近实际工作需求,同时也帮助教师了解行业的最新趋势和技术发展。第三,增强教师的职业技能和教学质量。校企合作不仅能为教师提供实际操作的平台,还能通过企业提供的培训和指导,帮助教师提前适应职场环境,增强其信息技术运用和教学创新能力。

其二,强化实践教学的创新。一方面,引入虚拟现实 (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利用VR和AR技术,职业院校可以创建模拟工作环境,使教师能够在安全且无风险的条件下掌握复杂的技术操作和教学实践方法。例如,建筑教师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设计和构建建筑模型,医学教师则能进行模拟外科手术。这些高度仿真的实践环境不仅可以帮助教师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还能增强其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持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为了保持实践教学的前沿性和相关性,职业院校应定期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入最新的行业技术和工具。这包括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讲座,参与课程设计,以及提供最新的行业案例研究。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接触到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保持其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实用性。

其三,加快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首先,开展定期的信息技术培训和工作坊。定期为教师提供关于最新教育技术的培训和工作坊,如智能教学平台的使用、在线课程的设计、虚拟实验室的运用等。这些培训应包括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确保教师能够熟练掌握各种技术工具。通过这样的培训,教师不仅能更新他们的教学方法,还能更有效地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其次,引入实践应用项目。在培训中加入实践应用项目,让教师在指导下尝试设计和实施基于新技术的教学活动。如教师可以尝试创建在线课程模块或使用虚拟实验室进行演示,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帮助教师实际应用所学技术,增强他们的技术运用能力和自信心。最后,提供持续的专业支持和资源。建立一个支持系统和资源库,包括在线教学资源、技术工具的使用指南、同行互助论坛等供教师随时访问。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持续获取最新的教育技术信息和教学灵感,同时也能与同行分享经验和挑战,共同成长。

(三)加强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一方面,职业院校应当注重优化和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职业院校应联合企业开发高质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电子教材、在线课程和虚拟实验室等,以提供更灵活、多样化的学习选择。这些资源需易于获取和使用,支持多样的学习方式,适配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同时,要构建开放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以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其中,核心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重点关注互动式电子书籍、模拟软件和在线视频课程等资源的创建,确保这些资源能够提供实时更新和丰富的学习体验。其二,共享平台的建设。建立一个开放、便捷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广泛分发和共享,有效避免资源的重复浪费,从而降低资源成本。其三,公平性的提升。通过共享平台,资源较少的地区和机构也能获取并利用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从而提高教育公平性,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受到优质教育。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各专业在其学院内部形成一个数据驱动教学决策的支持系统,主要实现四项功能。其一,数据收集与分析。系统将持续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如学习进度、互动记录和成绩反馈等。借助数据分析工具,教师能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识别学生的学习优势和挑战。其二,教学策略的优化。基于数据分析的结果,教师可以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具体需求。这些数据将辅助教师制订更有效的教学计划,实现个性化教学。其三,学习预测与早期干预。系统能够预测学生的学习成效,及时发现学生可能遇到的学习困难,从而使教师能及早进行干预。这种预测和干预机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习体验。其四,技术和培训的投入。为确保该系统的有效运用,教育机构需投入必要的技术资源并开展教师培训,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利用数据驱动的支持系统。通过这样的系统,教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优势和挑战,从而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确保教学活动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兼顾每位学生的学习体验,提供最适合其学习路径的指导和资源。此外,数据分析还可以用来预测学生的学习成效,及早发现可能的学习困难,实施早期干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建立这样一个数据驱动的支持系统,需要政府、院校与企业投入相应的技术和培训资源,才能确保教师能够有效使用这些工具和数据,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参 考 文 献

[1]贺书霞,孙超,冀涛.数智化赋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探索[J].教育与职业,2024(3):23-28.

[2]方绪军,王屹,陈业淼.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逻辑分析、现实挑战与时代进路[J].教育与职业,2022(12):80-86.

[3]李玉静.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坚守与突破[J].职业技术教育,2023(22):1.

[4]数智时代劳动的形态之变与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模式重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30):43-51.

[5]数智时代中职教师信息素养培育困境与破解[J].职业,2022(24):24-27.

[6]孙晓雷,吴庆国.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基于2012-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的实证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9(9):34-39.

[7]赵艳梅.提升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教师数字化胜任力的技术逻辑、现实困境及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4(7):102-108.

[8]刘泓汐.数智技术变革时代教师专业发展:挑战、核心素养与实践方略[J].中国成人教育,2021(21):72-75.

[9]李彩凤,李晓明,陈志轩,等.大数据财务分析融合数智化复合型财会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2(3):68-72.

[10]何静,曾绍玮.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动力、逻辑与行动方略[J].教育与职业,2023(5):85-92.

[11]张静,徐慧,罗卫红.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的异化表现、成因及优化路径——基于教育视频课例的实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3):27-34.

[12]徐明华.数智时代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教材建设改革研究[J].商业会计,2023(10):127-129.

[13]林栗竹.财务数智化时代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发展策略探究[J].营销界,2023(24):134-136.

[14]王墨.数智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19):48-51.

[15]叶雯.智慧教育背景下高职教师数智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1):36-43.

[16]马康,秦贻.数智时代职业教育教师技术规避行为:表征、多维归因与破解路径[J].职教通讯,2023(4):22-28.

[17]张利娜,李文静.数智时代职教教师数字素养发展的现状反思与对策探究[J].机械职业教育,2023(11):39-44.

Challenges and Breakthroughs of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the Age of Intelligence and Digitalization

Chen Liang, Bin Enlin

Abstract As new features such as data-driven and intelligent popularisati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ubiquitous connectivity, and increased security and privacy concerns come to the fore in the digital age, the teach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pecialties urgently need to be transformed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owever,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teaching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specialties is faced with new dilemmas such as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teaching in special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tes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insufficient ability of teacher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specialties to integrate teach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insufficient digitaliz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specialties and the imperfection of the sharing mechanism, and so on, and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a breakthrough again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in the past. Changes in the teaching mode will promote the continuous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keep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s closely aligned with cutting-edg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trengthen practical teaching and enhance the ability of teachers to appl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kills; and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to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Key words intelligence and digitalization ag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reform

Author Chen Liang, professor of Nann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1); Bin Enlin, assistant researcher of Nanning Norm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