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对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增强创新创业教育效能具有重要价值。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构建的实践基础主要体现为“赛教+双创”的教学理论融合、“赛教+双创”的教学目标融合、“赛教+双创”的操作程序融合、“赛教+双创”的实现条件融合、“赛教+双创”的评价反馈融合。基于此,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应坚持以学生为本位、以教师为主导、以价值观为精神内核、以社会为核心、以国际视野为格局的设计原则,从教学活动准备阶段、教学活动实施阶段、教学活动评价阶段构建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各参与主体应构建一体化“赛教+双创”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多层次“赛教+双创”实践综合场域和打造全方位“赛教+双创”立体评价机制,以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职业教育;“赛教”融合;“双创”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32-0044-07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新创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持续性支撑。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强化大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作用,鼓励各学段学生积极参赛。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丰富竞赛形式和内容”(以下简称“赛教”),为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推动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指引[1]。2023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执行规划(2023—2027年)》,提出要“把大赛作为推动本地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手段”[2]。两份文件均将大赛作为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以下简称“双创”)实践的主要途径。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将“赛教”与“双创”教学相结合,打造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有效路径,可为社会培养更多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技能型“双创”人才。鉴于此,本文立足中国式现代化视域,深入剖析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的实践基础和设计原则,构建融合教学模式,并提出相应实施策略,希冀为推进职业院校“双创”教育提供理论指导。
一、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构建的实践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双创”教育致力于解决我国十四亿多人口的高品质就业和高质量发展问题,有助于借助教育这一形式将我国人口优势真正转化为人口红利,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拔尖人才支撑[3][4]。依据乔伊斯和韦尔的“教学模式”理论,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具备坚实的实践基础,主要体现为教学理论融合、教学目标融合、操作程序融合、实现条件融合、评价反馈融合。
(一)“赛教+双创”的教学理论融合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要“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新创业不是孤立的理论概念,必须结合实践才能赋予价值,“双创”教育理论要落到实处产生实效,必须依托有效的教育载体和平台。作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高地,近年来,各类“双创”大赛不断丰富和延展了“双创”教育理论的内涵与外延,深度落实和实践了《实施意见》。具言之,大赛的参赛对象从高中生到博士生,实现了对2021版专业目录中专业大类全覆盖;大赛的赛项规程和赛题编制更加科学,与教学和产业需求衔接更加紧密;大赛成果在教学和生产一线得到广泛应用,对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对外交流的示范引领作用更加突出;大赛鼓励“专创融合”“科创融合”“产创融合”“思创融合”,重视参赛团队的实践过程和实践效果;大赛的评分标准紧扣国家战略人才培养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推进以赛促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培养具备行业特质、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二)“赛教+双创”的教学目标融合
准确定位教育目标、全面落实教育理念,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的靶向支撑。中国已全面进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阶段,人才供给侧改革迫切需要创新创业人才。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教育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时代呼唤什么样的人,学生就要努力成为什么样的人。“双创”大赛和“双创”教学本质上都是在回答和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两者的目标取向是一致的。无论是“双创”大赛的赛制设计还是“双创”教学的课程安排,都指向帮助学生形成坚韧的意志和创新创业的精神,锻造敏锐的洞察力和脚踏实地的执行力,不断提高其对现有资源的掌握应用能力和可持续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合理植入各项具体的工作和任务中,增强职业院校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三)“赛教+双创”的操作程序融合
职业教育“赛教+双创”的操作程序融合体现为“赛教”过程与“双创”课堂教学融合,具体表现在项目设计过程与教学融合、项目实施过程与教学融合两个方面。一是“赛教”项目设计阶段与“双创”课堂教学融合。“赛教”项目设计阶段与“双创”课堂教学融合是指:职业院校教师通过将“赛教”项目设计阶段的项目实施计划书、“双创”赛事策划方案等内容融入“双创”课堂教学,深化学生对“双创”内涵外延的理解,提升学生“双创”思维、意识和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双创”教育教学效能[5]。二是“赛教”项目实施阶段与“双创”课堂教学融合。“赛教”项目实施阶段与“双创”课堂教学融合是指:职业院校通过将“赛教”项目实施阶段的竞赛方式和竞赛内容等融入“双创”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嵌入各种深度结合专业学习的“双创”竞技环节,以充分提升职业院校学生专创融合的“双创”能力[6]。职业院校可将学科竞赛教育与“双创”教育融会贯通,积极开展“引赛入课”活动,将职业技能大赛选手选拔考核等过程与“创新思维”“创业基础”等“双创”课堂教学融合,切实提升学生专创融合能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复合型技能人才支撑。
(四)“赛教+双创”的实现条件融合
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是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重要因素。“赛教”“双创”的实现条件融合主要体现在“赛教”活动与“双创”课外教学融合。一方面,以校内“赛教”活动为依托,基于行业和企业的岗位需求标准在校内举办课外专业相关“双创”竞赛,积极推进专业课程改革,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双创”型技能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夯实高素质人才基础。另一方面,以校外“赛教”活动为关键,推动校外“双创”竞赛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提升“双创”竞赛影响力,营造良好的校外“双创”竞赛环境,并将竞赛作为“双创”课外教学场域,激励更多学生参与竞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选拔拔尖人才。
(五)“赛教+双创”教学反馈融合
“赛教”评价与“双创”教学反馈融合可增强“双创”教学质量保障,提升“双创”人才培养质量[7]。具体而言,“赛教”评价与“双创”教学反馈融合主要体现在职业院校将竞赛评分标准有机融入学生“双创”教学反馈机制方面。在具体实践环节,职业院校能够将“双创”竞赛评分标准引入“双创”教学反馈体系,建立科学全面的学生“双创”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丰富考核内容,提升评价有效性。职业院校可通过推进“赛教”评价与“双创”教学反馈融合,改革“双创”评价机制,修订各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职业院校能够将“双创”教学评价结果作为参与“双创”竞赛学生的选拔依据,实现“赛教合一”的目的,从而切实提升“双创”教育效能。
二、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
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构建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应坚持以学生为本位、以教师为主导、以价值观为精神内核、以社会为核心、以国际视野为格局的人本主义设计原则。
(一)以学生为本位:“赛教+双创”与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相协同
中国式现代化是个体共同发展的现代化。学生是职业院校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8][9]。立足中国式现代化视域,职业院校应基于学生本位原则,在设计“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过程中,瞄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开拓进取、破局求变、坚韧不拔和攻坚克难的“双创”核心竞争力。一方面,职业院校和“赛教”活动举办方应尽力避免“双创”赛事出现“教师操盘”,防止“双创”赛事逐渐由学生赛事转变为教师竞赛。同时,职业院校应积极鼓励更多的学生在“双创”竞赛过程中自主攻克各种难关,不断进行自我审视和调整,提升自主“双创”能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攻关能力的“双创”人才支持。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应加强对学生参与“双创”赛事的引导,鼓励学生通过团队合作提高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能力,摒弃“唯获奖论”,凸显“参与价值”,在“双创”赛事过程中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一支胸有志、眼有光、身有技、心有爱、脚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
(二)以教师为主导:“赛教+双创”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相衔接
中国式现代化是个体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支撑我国世界最大规模职业教育体系的中坚力量。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基于此,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职业院校应以教师为主导,围绕“双创”赛事参赛要求,推动“双创”赛事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相衔接,设计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具体而言,职业院校教师应对自身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借助“双创”赛事资源,着力提高自身“双创”理论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应在“赛教+双创”融合教学过程中,以“双创”项目为载体,学习“双创”竞赛核心知识点,在提升自身“双创”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双创”核心素养提高,从而达到“以赛促教,教学相长”。
(三)以价值观为精神内核:“赛教+双创”与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相融合
中国式现代化是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给第三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大学生的回信中强调,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在祖国今后发展以及中华民族复兴当中需要提供强大的青春力量。创新创业是一堂上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的思政课,铸就着大学生的精神品格。在这个过程中,当代青年大学生肩负重大使命,同时也将获得更大的平台和机会施展才能。职业院校应以各类“双创”大赛为抓手,积极引导学生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开展社会实践,瞄准国家战略、民众急需的领域开展市场调研,在“赛教+双创”的实践中推动学生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的自我道德体系,培养创业者“双创”报国的价值理念,把“双创”的青春热血洒在祖国的大地上,使个人发展和国家民族发展同向同行。
(四)以社会为核心:“赛教+双创”与社会创新创业活动相联动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历史上的恢宏实践,有效拓宽了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路径。而“双创”赛事作为一种教育与社会紧密结合的竞赛性教育活动,相比一般教学活动具有更强社会参与度和社会实践性[10][11][112][1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设计应以社会为核心,强化“双创”赛事与社会“双创”活动的联动。职业院校应以“双创”赛事作为院校与社会衔接的纽带,鼓励学生围绕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产业技术变革前沿选择“双创”项目,在乡村振兴、社区治理、节能减排、弱势帮扶、文化传承等社会痛点难点上动脑筋,通过“以赛促践、寓践于赛”,促进学生主动服务社会,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实践贡献力量。
(五)以国际视野为格局:“赛教+双创”与国际交流合作相通鉴
中国式现代化是开放交流、合作共赢的现代化,它既要保留传统文化的优势,又要学习和借鉴先进外来经验。它既要保护民族特色,又要吸收多元文明成果。在构建“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国际教育资源的优势,一方面主动引入国外顶尖高校先进“双创”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另一方面积极参与诸如“‘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国际顶级“双创”赛事与世界优秀选手同台竞技,同时支持鼓励师生将创新创业成果应用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提供中国方案和智慧。实践中,职业院校可探索在“双创”教育中引入诸如“斯坦福创新教育体系”和“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体系”等国际先进“双创”理念,用“他山之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认知创新工具和培养创业基本能力;借助学校的国际项目,推动“双创”大赛的项目成果在合作国家应用,助力中国技术走出国门,为解决全球科技产业中的共同问题提供职教方案。
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的构建框架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是以人本主义为理论支撑,以增强教师“双创”教育教学能力和提升学生“双创”素养为核心旨归,并根据“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的特征和设计原则进行构建。该教学模式包括课前教学活动准备阶段、课中教学活动实施阶段和课后教学活动评价阶段三方面,如图1所示。
(一)课前:教学活动准备阶段
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构建的第一阶段为课前教学活动准备阶段,这是增强教师“双创”教育教学能力和学生“双创”素养的基础。此阶段应以深化学生对“双创”竞赛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双创”工作的兴趣为核心内容,吸引更多学生积极参与“赛教+双创”的融合过程,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提升自身“双创”素养。
深化理解层面,教师应从“双创”竞赛的规则解读入手,围绕标志性“双创”竞赛的商业模式、目标客户、价值主张等方面进行剖析,加强学生对于“双创”竞赛的内涵理解。同时,职业院校应基于学科特色,着力推进“双创”学科竞赛和课程建设,形成“一院一赛”“一院一课”发展格局,深化学生对“双创”竞赛的外延理解。激发兴趣层面,职业院校应重点围绕“双创”学科竞赛,持续丰富专创融合的形式与内容。例如,在全国“蔡司杯”机械行业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与创新创业大赛的模拟创业实践赛道项目设计过程中,赛项规则要求每支参赛队伍不同人员担任创业企业不同岗位角色,共同经营企业,并在相互竞争的商业环境中进行对抗与合作,以获得正向的反馈和激励,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参与“双创”实践的兴趣。由此,职业院校可基于各自学科特点,精心设计“双创”竞赛赛制规程,不断丰富竞赛形式和内容,真正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以赛促教”的目的。
(二)课中:教学活动实施阶段
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建设第二阶段为课中教学活动实施阶段。此阶段是在第一阶段基础上,推动“双创”竞赛与教学深度结合的过程。在教学活动实施阶段,职业院校应融会贯通“双创”竞赛优势与职业教育教学,整合职业院校与“双创”竞赛优质资源,从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推进“赛学结合、赛教合一”。
一方面,以增强学生“双创”竞赛参赛能力为依托,优化课程教学。职业院校应贯彻落实《意见》,对“双创”课程进行优化,为“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建设奠定理论教学基础。职业院校教师应将学科重点与“双创”竞赛相结合,采用“双线并行”的方式,围绕竞赛项目设置科目作业。并且,教师应将专业重点教学内容融入“双创”竞赛训练课程,在提升学生“双创”素养的同时,增强学生专业素养。此外,教师应根据“双创”竞赛项目学科专业教学内容,以项目为驱动,实现“双创”竞赛与教学课程衔接,积极开展学科“双创”公开课和专业“双创”沙龙等第二课堂教学,推进“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建设。
另一方面,以增强学生“双创”实践能力为导向,丰富实践教学。职业院校应通过将“双创”竞赛融入“双创”实践课程,丰富“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内涵。在教学活动实施阶段,职业院校应以增强学生“双创”实践能力为导向,通过给予参赛学生物质和精神奖励,鼓励学生在参与“互联网+”“挑战杯”等高水平“双创”赛事中,深度体验一个参赛项目从产生创意,到动手创造,再到落地创业的全过程,锻炼撰写专利、制作产品原型、申报知识产权、组建团队、注册企业、商务谈判、市场营销等“双创”核心技能,促使学生将“双创”理论知识内化为实践能力,助力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建设。
(三)课后:教学活动评价阶段
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建设第三阶段为课后教学活动评价阶段。此阶段注重“双创”竞赛与教学融合成果的转化与升华,有助于更好发挥“双创”竞赛教育的导向价值。基于此,职业院校应围绕“双创”竞赛的赛制设计,对“双创”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行改革,以提升“双创”竞赛与教学融合水平。
就“双创”实践成果评价而言,职业院校应改革传统的知识评价方式,通过评估学生“双创”实践产出量、实践成果汇报质量以及实践成果展示效果,以项目完成水平衡量“双创”实践能力,从而更加科学地评估“双创”实践课程教学水平。就“双创”过程监督评价而言,职业院校通过对学生在双创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思维活跃度、创新性、情感态度等进行评价,提升“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过程监控水平。2018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强调,“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允许大学生用创业成果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参照此政策,职业院校可试点改革人才培养方案,采用学分银行、项目置换等方式优化毕业实践考核标准,通过评价“双创”日志、阶段性“双创”成果等方式代替传统的实习日志、实习报告检查,针对不同的对象制定差异化过程监督评价办法,加强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培养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适应性。
四、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基于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构建的实践基础和设计原则,结合课前、课中和课后三阶段的教学模式构建框架,提出具体实施策略。
(一)构建一体化“赛教+双创”资源共享平台
资源是建设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的基础,是职业院校开展“双创”活动的前提。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职业院校应秉承合作共赢、开放共享理念,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资源优势,构建共享平台,为开展“双创”活动提供生态支持,夯实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构建根基。
一是建立“赛教+双创”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职业院校、政府和企业应以共建市域产教融合体为契机,以“双创”大赛为抓手,发挥政府的政策资源优势、企业的产业资源优势和学校的智力资源优势,围绕职业院校学生应用型“双创”的特点,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在线下打造“共享创客工坊”“共享工匠实验室”“共享科研成果展示中心”,在线上建立“共享科研数据库”“校企合作科研项目立项申报平台”等虚实一体的共享场域,联合建立“赛教+双创”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为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构建提供项目来源和科技资源支持。
二是打造“赛教+双创”实训资源共享平台。一方面,职业院校应借助数字孪生、虚拟仿真等技术进行实践育人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打破传统实训教学环节“三高三难”限制,提升实训资源利用率,实现实训设备、实训场地的云端共享,为提高学生“双创”实践技能提供助力。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可根据“双创”竞赛的竞技特点,将实训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按需融入“双创”各教学环节,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和教学要求匹配相应的实训内容,推动“双创”实训资源的分层分类开放共享,为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构建提供育人环境支持。
三是构建“赛教+双创”教师资源共享平台。职业院校应深度挖掘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师资源配置和能力提升中的潜力作用,以培养具备创新引导、资源整合和项目管理能力的“双创”导师为目标,建立“赛教+双创”教师资源共享平台,分享创新引导的有益经验,互通资源整合的有效路径,推介项目管理的先进模式,为院校开展“双创”活动、培养“双创”人才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师资支持。在“赛教+双创”教师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过程中,职业院校应从供给侧出发,有效挖掘本校导师、外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在内的优质教师资源,保障教师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质量,进而形成优质教师资源合力,为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构建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二)建立多层次“赛教+双创”实践综合场域
《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指出,“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双创”实践场域是职业院校开展“双创”实践活动的重要机制保障,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双创”素养。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背景,职业院校应围绕“双创”教育教学实践场域和“双创”竞赛实践场域,构建多层次立体化“赛教+双创”实践综合场域,全面提升学生“双创”素养。
一方面,构建“双创”教育教学实践场域。职业院校应联合企业,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要和企业发展需求,创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契合、具有“产学研创”一体化功能的多层次“双创”教育教学实践场域。一是建设专项训练场域。职业院校应基于专业教育内容,联合企业构建涵盖“双创”思维训练、“双创”设计训练、“双创”实操能力训练等功能的“双创”专项训练场域,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专业化“双创”训练课程,提升学生“双创”专业素养。二是打造创客实践场域。职业院校应联合企业,以创客教育理念为核心,围绕学生创意、创作和创造产品,建立包含技术创新、原型制作和产品设计等功能创客实践场域,增强学生“双创”动手能力,培养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拔尖创新人才。三是构建实践成果应用场域。职业院校应依托大学生产业孵化器和校内外双创实践基地,打造具有创新成果转化、“双创”项目孵化、新创企业运营等功能的实践成果应用场域,增强学生“双创”转化能力。
另一方面,打造“双创”竞赛实践场域。职业院校和赛事举办方应基于“双创”教育和社会发展实际需求,打造“校内+校外”两位一体“双创”竞赛实践场域。一是构建校内“双创”竞赛实践体系。职业院校应立足于本校办学定位和办学实际,科学进行校内“双创”竞赛顶层设计,优化管理制度,强化政策引导,营造文化氛围,结合“互联网+”“挑战杯”等大型“双创”赛事,以点带面开展校内学科知识竞赛、创业知识竞赛、科创作品大赛等“双创”竞赛活动集群,建立校内“双创”竞赛实践场域。二是开拓校外“双创”竞赛实践阵地。职业院校应主动对接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积极组织参与、承办协办校外“双创”竞赛活动。在参赛和办赛的过程中,将竞赛组织工作从参赛作品及团队培育,延伸到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和组织效能提升上,在校企共同办赛的过程中推动赛事成果加速转化,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同时,借力校外企业资源,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对“双创”竞赛各环节进行数字化提质增效改造,提升竞赛管理水平,发挥校外“双创”竞赛对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示范作用。
(三)打造全方位“赛教+双创”立体评价机制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提出“四个评价”,即“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这既是对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任务的落实,也是对未来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指导。基于此,职业院校应结合“双创”竞赛和“双创”教学课程,引入“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理念,构建包含“精神—过程”全方位“赛教+双创”立体评价机制。
一是强化“赛教+双创”精神评价。“赛教+双创”精神评价主要包含活动参与度和课堂投入度两个层面。在活动参与度方面,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推动“双创”活动组织智慧化、数据解析多维化、互动反馈及时化,从而提升学生参与“赛教+双创”活动评价的实时性和趣味性。在课堂投入度方面,从学生在“双创”课程上的主动性、任务完成度以及对团队的贡献度等方面,对学生参与“赛教+双创”的精神面貌展开评价,提升学生参与“赛教+双创”实践的内驱力。
二是加强“赛教+双创”过程评价。其一,加强“赛教+双创”管理过程评价。职业院校应采用“物云大智”等智慧教育技术,增强对“赛教+双创”教学模式实施过程的管理监督,并公开评价标准、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提升“赛教+双创”教学模式管理过程评价透明化程度,提高评价结果准确性和可信度。其二,增强“赛教+双创”教学过程评价。职业院校可基于教学内容的生成规律,围绕核心专创融合课程开发率、专创实践课程学时数、专创实践课程考核优良率、跨学科专创课程开设率等方面,进行“赛教+双创”职业院校教学过程评价,提升教师推进“赛教+双创”改革的能动性。
三是增强“赛教+双创”效果评价。从结果导向出发,职业院校应基于“双创”人才培养目标,就学生在“赛教+双创”中获得的标志性成果、展现出的科研能力、初创企业发展状况、取得的社会影响,促进专创融合、科创融合、产创融合、四创融合方面的成效等方面展开综合评价,具化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实施的目标旨归,进而发挥教学模式在学生“双创”能力提升过程中的应有作用。
参 考 文 献
[1]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EB/OL].(2021-09-22)[2024-06-11].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110/t20211013_571909.html.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执行规划(2023—2027年)》的通知[EB/OL].(2023-03-30)[2024-06-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yxds/s3069/202303/t20230331_1053799.html?eqid=9ff578e10001edff00000005643f5192.
[3]彭绪庶.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创新创业的新使命、挑战与应对方略[J].经济纵横,2023(4):13-21.
[4]蔡莉,张玉利,陈劲,等.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机制: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笔谈[J].外国经济与管理,2023(1):3-22.
[5]刘恩培.资源依附、资源动员与创新型创业融资效率的提升——“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数据的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8):97-104+185.
[6]李昆益.“产教创赛”一体化高职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双创项目开发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22(23):52-57.
[7]章曼娜,王佳桐,阙明坤.双创竞赛提升了高职学生的创业意愿吗?——基于认知灵活性和创业警觉性视角的实证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2(5):75-80.
[8]刘波,王松,于思远.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我国大学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主要矛盾与实践路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3(2):5-11+43.
[9]高松.构建多样性开放型可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培育时代新人[J].中国大学教学,2023(5):4-8.
[10]陈蕴哲,李翔.自我决定理论视域下双创竞赛对青年学生创新动机及感知的影响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23(2):109-118.
[11]陈志军,李时辉.高职“学赛一体、研创融教”的双元协同育人体系创新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3):138-142.
[12]宋云,赵建义,王瑶.应用型人才培养“学—赛—创”育人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6):9-11.
[13]邓志龙,黄继文,邓小明,等.基于校企合作的“课岗证创赛”融合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22(32):17-20.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 of“Competition and Education+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in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Xu Jin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strategy of“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l of“competition and education+double innovation”in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important value in enhancing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literacy and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l of“competition and education+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in vocational education mainly reflects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theories, teaching objectives, operational procedures, implementation conditions, and evaluation feedback of “competition and education+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Based on this, in the face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design principles of student-centered, teacher-led, values as the spiritual core, society as the core, and international vision as the pattern, and build a vocational education“competition and education+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integrated teaching model from the preparatory stage of teaching activities, the implementation stage of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the evaluation stage of teaching activities. In this process, all participating entities should build an integrated“competition education+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resource-sharing platform, establish a multi-level“competition and education+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comprehensive practice field, and create a comprehensive“competition education+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three-dimensional evaluation mechanism to enhance student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ies comprehensively.
Key words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competition and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uthor Xu Ji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Open Sourc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cademy in Wu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Wuxi 21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