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贯串两条线索

2024-11-12 00:00:00解颃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24年37期

线索是叙事性文章中贯串整个情节发展的脉络,它把作品中的各个事件联成一体,表现形式可以是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或某一贯串文章始终的事物。一部叙事作品通常都有一条或一条以上的线索,但起主导作用的只有一条。记叙文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四种形式:以物品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文中贯串两条线索是写作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即由一条明线和一条暗线将所有的材料串联起来,组成有机的整体。明线一般是某物或某人,暗线一般是作者的情感。在文章中呈现出来的线索是明线,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是暗线。明线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暗线则能够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各种矛盾,使故事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主题更加突出。

如在《背影》这篇文章中,朱自清先生就使用了双线结构法,为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写作课。

gHyDy6mYGL1ZMkbdy/4/mEXeHXnQXXtfvMjPQ/d5tVM=

先看明线。明线主要由四件事构成,分别为:徐州见到父亲;回家料理丧事;父亲南京送行;“我”在北平读信。四件事中,前两件事记叙得比较简略;第三件事写得最为详细,是全文的核心事件;第四件事次详细,作结尾抒情、升华主旨之用。这种安排详略的方式,能使作者在行文时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详写的内容,充分展开,从容不迫,父亲在车站为“我”买橘子这一情节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略写的内容,惜墨如金,却使整个故事情节更加完整,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再看暗线。以“背影”为标志,引领作者思想感情随之变化,这一点从明线的事件中就能看出来。也就是说,明线的事件都与“背影”有关。文章开篇点题,继而写在徐州见到父亲后,跟着父亲回家奔丧,这是故事的缘起;丧事完毕,与父亲同行,是故事的前奏;父亲南京送行,是故事的基础;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给“我”买橘子,是故事的核心。具体表现为:父亲爬上月台去买橘子,以及父亲走下车,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时,打动了“我”的内心。作者把父亲身上穿的衣服、走向铁道边的姿态、穿过铁道爬上那边月台的动作等细节,都仔细地描写了出来。正是这个背影,让“我”对父亲的情感喷涌而出;也正是这个背影,才让“我”与父亲的关系得到缓和——“我”内心对于父亲的不满,因为这个背影得以淡化,而“背影”则成了绝佳的表现父爱的代名词。文章结尾写“我”读着父亲的信,眼前再次浮现出他的“背影”,与前文相呼应。

双线结构,可用于以下两种情况:

1.在比喻类题目中最实用且最好用。如果说明线是题目的本体,那么暗线就是喻体。如,以“雨后的阳光”为主题的作文,雨后出现的阳光就是明线,是本体;而暗线则是“我”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挫折后仍积极向上、不畏困难、勇敢征服自我的品质,也是喻体。

2.常见的游记类文章中,也可使用双线贯串全文,明线可设计为作者的游踪,暗线则是相关的历史介绍或者作者的思绪,这样写既能使文章思路清晰,又能丰富文章的内涵。如我们写为烈士扫墓的作文,就可以将“我”瞻仰烈士墓园的过程设计为明线,贯串全文;将相关的历史背景设计为暗线,这样就拓展了作文的广度与深度。

双线结构是一种有意为之的小技巧,它能丰富作文的内涵,更好地体现作文的主旨,展示我们的巧妙构思,同学们不妨试着将它运用到平时的作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