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古来有之,但从来都不受欢迎。许多有为的帝王和官员都会采取多种务实的措施予以回击和治理,而且还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我们不妨梳理一下,看看古代是如何整治形式主义的。
n求真务实,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追求的从政境界,倡导勤俭,罢黜奢靡,是治理形式主义的重要方面。张九龄是唐玄宗时期的著名贤相,在其执政期间,守正嫉邪,极言得失,“谔谔有大臣节”,他面对形式主义,想出的办法就是著文劝止。
n经过唐朝前期的积累和唐玄宗的励精图治,到张九龄任宰相时,大唐出现了开元盛世。
n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初五,唐玄宗生日宴庆时,为了吹捧唐玄宗的政绩,一些朝臣如左右丞相源乾曜、张说率领百官,建议以每年八月初五为千秋节,“著之甲令,布于天下,咸令宴乐,休假三日”。次年八月初五千秋节开始正式举办,百官纷纷祝贺,歌功颂德。此后,千秋节花样年年翻新。
n举行规模如此宏大的庆祝活动,自然有人会考虑到做一些纪念品,予以纪念。据《玉海》等典籍记载,在首届千秋节结束后,大臣们纷纷制作精美别致的铜镜,敬献给唐玄宗,唐玄宗也赠送铜镜给大臣,一时被奉为时髦的风尚。因为铜镜能照察审辨,从而引申出引以为戒的意思。
n然而,这样的行为逐渐沦为形式,失去了内在的意义。为了互相赠送更好的铜镜,唐玄宗和大臣们纷纷到千里之外铸镜业最发达的扬州定制铜镜,并命名为“千秋镜”。当时能享受到这种待遇的官员有400多人,来回这么一送,数量越来越多、规格档次越来越高,不仅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也给大臣们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
n但此时唐玄宗已被谄媚之臣所包围,使其进献铜镜的情况愈演愈烈,大家都去效仿。尽管苦不堪言,却没有一个人出来制止。
n据《旧唐书·张九龄传》载: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在此次的千秋节上,唐玄宗在东都洛阳又一次大宴群臣,庆祝节日,进献“千秋镜”更是如火如荼。一向敢于直谏的张九龄,再也看不下去了,他决心阻止这股风潮。他不但没有进献“千秋镜”,反而巧妙地借助千秋节献镜之俗,把自己早就写好的《千秋金镜录》一书进献给唐玄宗,提示唐玄宗要想社稷千秋万代,当以“前世兴废”为金镜,废止这种盲目进献“千秋镜”的做法。
n张九龄说:“臣愚以谓明镜所以鉴形者也,有妍媸则见之于外;往事所以鉴心者也,有善恶则省之于内。”他的意思是群臣进铜镜,可以照外形,见美丑;他的《千秋金镜录》,则能够鉴内心、明善恶。
n据载,《千秋金镜录》进上之后,唐玄宗即“赐书褒美”。不过,唐玄宗表面上虽嘉奖,心中却不悦,互赠“千秋镜”的做法一开始有所遏制,后来依然如故,天宝元年还“割江都、六合、高邮三县地置千秋县”。设“千秋节”、铸“千秋镜”、划“千秋县”,形式文章做得完美,可惜唐王朝却没能“千秋”。
n治理形式主义重在连根拔,去掉载体。宋代苏轼无论是在廉洁勤政、诗词文章,还是在为人处世等方面都可谓站在时代的前列,尤其是对于形式主义他敢于亮剑。
n北宋时,扬州芍药与洛阳牡丹互相媲美,先是洛阳太守在牡丹花盛开时举办了万花会,到蔡京做扬州知州时,也模仿举办芍药万花会。据苏轼《仇池笔记》载:“扬州芍药为天下冠,蔡京为守,始作万花会,用花十余万枝。”每次万花会都要调用十万枝芍药花,更有甚者,一些官吏借机扰民敛财,百姓因此而苦不堪言。
n元祐七年(1092年)初春,苏轼出任扬州知州时,时值芍药盛开,扬州通判晁补之向苏轼汇报,正准备举办一年一度的万花会。据张邦基《墨庄漫录》载:“扬州产芍药,言其妙者不减于姚黄、魏紫。蔡元长知淮扬日,效洛阳,亦作万花会。其后岁岁循习而为,人颇病之。”
n苏轼认为,为官一任应造福一方,官府的陈年积欠让百姓不堪重负,不能再雪上加霜;尤其是不能置百姓的冷暖于不顾,带头借办盛会而寻欢作乐。于是,苏轼没有采纳晁补之的建议,反而推出廉政新风,革除了这个弊政。苏轼要求晁补之取消万花会,晁补之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对苏轼非常敬重,立即执行了苏轼的命令,取消了沿袭多年的扬州芍药万花会。
n毕竟万花会举办了这么多年,为了消除百姓的疑虑,苏轼就写了一篇《记以乐害民》,向扬州父老解释取消万花会的原因,结果赢得了扬州百姓的一致称赞。
n《墨庄漫录》中记载:“元祐七年,东坡来知扬州,正遇花时,吏白旧例,公判罢之,人皆鼓舞欣悦。作书报王定国云:‘花会检旧案,用花千万朵,吏缘为奸,乃扬州大害,已罢之矣。虽杀风景,免造业也。’公之为政,惠利于民,率皆类此,民到于今称之。”其实苏轼很欣赏扬州芍药之美,他曾说过:“扬州芍药为天下冠。”但因其严重扰民,造成浪费,必须废除,这样才能有利于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搞好民生。
n(摘自《廉政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