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2024-11-12 00:00:00邬慧颖李嘉盈林靖张添翼
党员文摘 2024年20期

nn
n
n

伟大长征精神穿越时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断进取。长征路上,那些艰苦卓绝的跋涉,那些前赴后继的冲锋,那些壮怀激烈的牺牲,一直在人们心中激荡。“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57载深情讲述红军长征故事的义务讲解员,危难之时显身手、挡刀护民保平安的民警,为守护人民生命健康贡献青春力量的青年科学家……他们在不同岗位中弘扬和诠释新时代长征精神。

n

“革命故事需要一代一代相传”

n

“‘红军楼’,不平凡,红军长征天下传,红二十五军到泾川……”这段朗朗上口的快板词,由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义务讲解员张存义编写。

n

78岁的张存义,是当地孩子口中的“红军爷爷”。今年8月,他专程前往泾川县王村镇四坡小学,给孩子们讲述红二十五军的故事。

n

像往常一样,张存义身穿红军服,头戴红军帽,挺直身躯,神情坚定,语言朴实,感情真挚。那些故事,他从小听到大,已镌刻进心里。

n

1946年12月,张存义出生在泾川县王村镇掌曲村(原属四坡村)。红二十五军临时指挥部“红军楼”“四坡战斗”旧址距张存义家不过500米,他从小就听村里老人讲红二十五军在“红军楼”观察敌情、指挥战斗的故事。

n

上学后,张存义听到、读到了更多革命战争年代的故事,这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热爱英雄、敬重英雄的种子。

n
nbe5f984e20ef9d120411eae92de92bce13b51902bcef9849be62331680f28c57n
n
n

“一定要把红军故事讲下去,不能让它们失传了。”张存义中学毕业后,到掌曲大队担任文员和红色讲解员,每当有人想了解“红军楼”和红二十五军的故事时,他就义务进行讲解。

n

“2005年,村小学建成后,到村里参观的人和团队越来越多,学校多次邀请我去讲解。”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已经成为张存义的最大心愿。

n

这些年来,张存义一直收集整理有关红军的事迹,已形成多篇手稿。他把这些手稿交给自己的孙子张斌军,希望孙子能背下来,等以后自己讲不动了,由孙子来讲。

n

“革命历史不能被遗忘,革命故事需要一代一代相传。”在张存义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孩子来到“红军楼”前聆听讲解,也自愿加入“红领巾”讲解员队伍中,红色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悄然生长。

n

“先辈们的精神,时刻照耀前行的道路”

n

叶坪村,有着“共和国摇篮第一村”的美誉,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此宣告成立。在江西省瑞金市叶坪乡叶坪革命旧址群中心位置,有一栋两层高的建筑,这是国家政治保卫局旧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的前身。

n

“每次来此参观,每次重温入党入警誓词,都深受感染,热血沸腾。”现任瑞金市公安局沙洲坝派出所教导员的徐东华说,在中央苏区保卫史陈列馆里,每每看到那些在战火中幸存下来的革命文物,内心总会被触动。

n

“我太爷爷是红军烈士,在反‘围剿’战斗中牺牲。在太爷爷的感召下,我爷爷也在1949年参军。我听着‘八子参军’‘十七棵松’等苏区红色故事长大,也向往参军、入警,保家卫国。”2012年,徐东华如愿成为一名人民警察。

n

2019年,徐东华和象湖派出所的同事处置一起突发警情。当天,在瑞金市汽车站对面,一男子抢走市场内肉摊上的剔骨刀,激动地挥舞着。徐东华见状,想到附近人员密集,不远处就是居民区和小学,一旦男子持刀冲进人群中行凶,后果不堪设想。

n

徐东华向上级请求增援,并果断上前拦住持刀男子。男子突然扑过来,徐东华立即用钢叉将对方控制在墙上。但男子依然挣扎着举刀砍来,徐东华下意识躲闪时,因脚下积水滑倒。歹徒挥刀疯狂劈砍,致徐东华额头、手脚等多处负伤,但他忍痛与同事一起将歹徒制服,无群众受伤。

n

“如果不是用手挡了一下,我的头当场就会被劈成两半。”徐东华也后怕。

n

后悔吗?时至今日,徐东华依然行走在打击犯罪的道路上,目光坚定。“身边就是老百姓,我们不上,谁上?”

n
nn
n
n

自参加工作以来,徐东华走访群众20万余人次,为民办实事超3000件。2023年,徐东华调任沙洲坝派出所教导员。一年来,在其带领下,该所获评江西全省首批“枫桥式派出所”。

n

“先辈们的精神,时刻照耀着我们前行的道路。我们,从未刻意去成为英雄,但身上的职责和使命,却让我们一直行走在成为英雄的道路上。”徐东华说。

n

“用长征精神走科研之路”

n

夜幕降临,中国医学科学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8楼还亮着灯。马瑜婷,40f268b78a3df7c7a53e617835a5dc1c12cb3624708269e12a9370b32100518c国内应激与肿瘤免疫领域的青年科学家,在经过了一天的忙碌后,依然在为最近发表的论文做着准备。

n

科研之路漫长艰辛,马瑜婷学会全面客观去看待每一次失败,更学会在困难面前,用长征精神鼓励自己。

n

满怀着对科研的热情,2005年本科毕业后,马瑜婷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被同济医学院免疫学系录取。2008年,马瑜婷赴法国巴黎攻读免疫学博士学位。当时学界普遍认为,化疗、放疗主要是通过对癌细胞的直接杀伤来控制肿瘤,很少有人相信免疫系统发挥了关键作用。尽管肿瘤免疫方向并非热门,但马瑜婷执着探索,一周工作80多个小时,拼命阅读文献、密集安排实验,最终用扎实的数据找到了研究的突破口。

n

由于工作出色,马瑜婷得到导师特别推荐,提前获得免疫学博士学位,还获得“欧洲肿瘤免疫学院博士生奖”。2015年,马瑜婷婉拒国外多个工作邀约,回国加入了刚刚组建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

n

回国后,一切从零开始,马瑜婷成为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里的第一批员工。

n

当时的科研条件和设备都非常有限,面对艰苦的条件,她带领团队搭建平台,每天将近12个小时在实验室忙碌,提出假设、实验论证、及时总结再尝试。

n

对于科学研究的艰深枯燥,马瑜婷给她的研究做了一个形象比喻:“打地鼠”。只不过,这是人体免疫系统与肿瘤的搏斗,是一场“生死竞赛”。科研中经常面临失败,对此马瑜婷很从容,她说:“我认为所有的失败都不能叫失败,只能叫‘体验’,关键要从失败中学会总结。”

n

从头搭平台、建模型、反复实验……马瑜婷团队终于取得了重要突破,首次证实了压力应激、焦虑抑郁的不良情绪会促进肿瘤发生、进展,并阻碍肿瘤的治疗效果。她的团队找到了压力应激抑制肿瘤治疗效果的“帮凶”——糖皮质激素和TSC22D3(一个具有很强免疫抑制作用的转录抑制分子),挖掘出压力应激影响肿瘤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并发现米非司酮能显著增强化疗和免疫治疗的效果,填补了该领域在国际上的空白。

n

“从事科研工作,用科技来推动国家民族的发展,我们希望自己做一个小小的蜡烛,如果能点亮更多的蜡烛,让更多的人走近科学、亲近科学也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截至目前,马瑜婷已在《科学》等国际高水平杂志发表肿瘤免疫领域的论文50多篇。如此耀眼的论文数据,在马瑜婷看来,只是科研工作万里之行的第一步,在新时代长征路上,还应继续传承先烈顽强拼搏的精神,才能在百转千折中胜利地突围而出。

n

(摘编自《人民日报》《甘肃日报》《北京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