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从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出发那一刻起,就注定这是一次伟大的远征。1936年10月,中国的西北角,见证了中国工农红军在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之后,完成一场彪炳史册的军事奇迹。红军三大主力先后在甘肃会宁和宁夏将台堡会师,标志着历时两年之久的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n1936年5月,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在陕北作出了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的战略决策。
n10月10日,甘肃会宁,红四方面军与前来迎接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两军战士抛下肩上的背包,放下手中的武器,热泪奔涌,互相拥抱。掌声、笑声、欢呼声,像阵阵春雷,响彻会宁城。
n此刻,红二方面军还在长征途中艰苦鏖战,夺路前行。在9月中旬连续占领甘肃省的成县、康县、徽县、两当后,红二方面军迅速向北转进。“会师了!会师了!”奔跑、激动、笑容凝聚在10月22日的将台堡。这一天,历尽艰辛的红二方面军,远远看见前来迎接的红一方面军战友,情不自禁地大喊起来。
n为了长征的胜利,红军将士九死一生,三军会师时仅有3万余人。许多战士面黄肌瘦,衣衫褴褛,衣服几乎看不出本来的颜色,只有八角帽上那颗五角星清晰可辨。许多人穿着破烂的草鞋,甚至有些脚上仅套着一片牛皮,用绳子紧紧绑着。历时两年,跨越万水千山,红军将士凭借常人难以想象的执着和毅力,在黑暗中踏出了一条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大道。
n在甘肃会宁,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最后的一把米,端来当军粮;最后的一尺布,为你缝衣裳;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也要送到部队上。”人缺粮少的红军,为什么能所向披靡,最终实现胜利大会师?答案就在沿途百姓口中的一段段故事里。当年的西北,黄土漫天,水贵如油。
n“水是老百姓的命根子。”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史志办主任祁悦章说,那时候在彭阳等很多地方,家里的门可以不锁,但水窖一定要锁,可见水之宝贵。
n红军军纪严明,不忍打扰百姓,每到一地先找水源,有时喝的是水洼里的脏水。“喝脏水洼的就是红军!”村民们认出来了,他们在用水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主动把自己的水让给部队使用。红军抵达甘肃会宁时,不肯碰百姓家里的窖水,跑去河边挑水用。战士们住在群众家里,每天给房东担水、推磨、打扫。红军在会宁会师期间,国民党飞机经常袭扰轰炸。有一次,炸弹落到正在玩耍的儿童魏煜身旁,一位小红军将小魏煜扑倒护在身下,自己却不幸牺牲。魏煜成家后有三个儿子,为纪念这位小红军,三个儿子分别起名为继征、续征、长征,合起来就是“继续长征”。
n长征路上,民族团结是红军不变的坚持。在宁夏西吉县回民聚集的单家集村有一块锦匾,上书“回汉兄弟亲如一家”,落款是红二十五军军长程子华。长征期间,红军曾三过单家集。红二十五军初到单家集时,由于群众听信了反动派的宣传,纷纷躲避红军。
n为此,红二十五军颁布了“三大禁令、四项注意”,包括禁止驻扎清真寺,禁止在回民家中吃大荤,注意尊重回族人民生活习惯等。红军的言行,让老百姓打开了自家大门。
n一个多月后,当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经过单家集时,因为红二十五军打下的良好基础,受到了当地回族群众热烈欢迎,“这家抢,那家迎,又烧炕又做饭”。
n长征途中有过多次会师,尽管规模不同,但每次会师都凝聚了力量,壮大了实力,推动了革命事业的发展。而西北大会师,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昂首走上了追求民族独立解放的新战场,在抗日救亡的烽火中,开始了铸造民族脊梁的新征程。
n是什么凝聚起了救亡图存的磅礴力量?长征队伍中一个个英勇不屈的革命将士,用忠诚的信仰和巨大的牺牲向后人作出回答。
n1935年,年仅14岁的四川娃子郭文海成为中央红军的一名战士,不久便跟随部队开始长征。在甘肃腊子口战役中,他左腿负伤,和另外两名战友落在了队伍后面。连走带爬,郭文海等人没走多远便倒在了禾草地里,被宁夏彭阳县的虎林周三兄弟发现并收留。郭文海在虎家住了一年多,最后在当地地下党的安排下回到了部队。新中国成立后,郭文海定居西安。虎林周1966年去世前,曾三次被他请到西安做客。郭文海还将自己的二儿子郭平安许给虎林周当孙子,起名郭虎宗,寓意永不忘本。如今,虎家后人在村里建起纪念馆,为来访者义务讲解红军长征故事,希望大家体会革命胜利的不易,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n在甘肃会宁,魏家的“继续长征”三兄弟延续了给救命红军上坟的家族传统。“没有红军,就没有我们这一家人。”魏继征说。如今,魏继征的小儿子毅然报考军校,成为一名光荣的革命军人,大学毕业后奔赴新疆,自此戍守祖国边疆。
n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但长征精神不朽!一篇篇历史,一首首民谣,一个个故事,一段段情谊,长征精神就这样被深深镌刻在神州大地上,激励着千千万万中国人继续走好新的长征路。
n(摘自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