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在这最关键的时刻,遵义会议,犹如红日东升,把重重的迷雾驱散,毛泽东,我们伟大的舵手,坐镇船头,升起风帆,引导我们渡过了激流险滩,胜利向前。”
n这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一个片段“遵义城头霞光闪”。类似的作品和说法,还有很多,并广为流传,成为中共历史命运发生伟大转折的形象写照。
n那么,遵义会议之前是怎样的“重重迷雾”?遵义会议又怎样“拨正”了方向?遵义会议的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呢?
n1934年12月12日,中央红军长征途经湖南通道境内时,临时召开了一次中共中央负责人紧急会议,史称“通道会议”。
n会议讨论得十分激烈。李德坚持要按原定战略方针,立即北上湘西。毛泽东则根据已经变化了的敌我形势,据理力争,建议放弃北上湘西的原计划,改变进军路线,西进贵州,进攻力量薄弱的黔军,让部队获得喘息时间。
n毛泽东的正确意见得到了周恩来、朱德、王稼祥、张闻天等多数同志的赞同和支持。
n1934年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黎平召开会议,围绕红军的进军路线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毛泽东根据敌人已在湘西布下重兵,并向黔东北集结的严重情况,建议中央红军继续西进,在川黔边建立新苏区。与会者中大多数人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中央政治局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决定放弃李德力主的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
n按照毛泽东“避实就虚”的正确主张,红军挥戈西进,所向披靡。在不断取得胜利的过程中,广大指战员逐渐认识到毛泽东主张的正确性,强烈要求尽快结束“左”倾错误领导,让毛泽东回到红军的领导地位上来。
n而此时掌握红军领导权和指挥权的李德、博古置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决议而不顾,仍顽固地坚持北上黔东、再入湘西的计划,一路上与中央其他领导人争吵不休,企图沿乌江右岸边打游击边去湘西。周恩来后来回忆说:“从黎平往西北,经过黄平,然后渡乌江,到达遵义,沿途争论更激烈。”他们的言行导致了部队思想的混乱。
n红军到底该何去何从?生死攸关的选择再一次摆到了中央红军的面前。
n1934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决定在贵州猴场召开政治局会议。会上,李德、博古坚决反对毛泽东“强渡乌江”的提议,但又无法提出任何有建设性意见的行动方案。这个会议一直开到1935年的1月1日凌晨,会议最后决定,中央红军继续按照毛泽东的意见“强渡乌江、直取遵义”。另外,会议还通过了一项决议,就是今后军委再作出新的作战部署时,必须在20人的政治局会议讨论通过才能执行。
n从此,“最高三人团”对红军的指挥权被“政治局二十人团”所取代。
n1935年1月6日,中央红军全部突破乌江天险。次日,红军占领贵州省北部重镇遵义。10日,博古找到周恩来说:“一两个月来,毛(毛泽东)、张(张闻天)、王(王稼祥)等人对我们有些意见,大家要求开会,检讨一下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军事行动。”周恩来回应道:“是要好好地总结,起码要准备两个报告,一个是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一个是研究下一步的军事方向。”博古同意了周恩来的意见。
n由于上海中央局遭到破坏,大量电讯器材被毁,中央苏区和共产国际的电讯联系中断,中国共产党获得了自己决定自己命运的机会。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张树军说:“大革命失败后,我们常讲的三次‘左’倾错误,都跟共产国际有关系。”
n193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我们可以从遵义会议纪念馆制作的一个3D模拟情景剧,了解当时会议的基本情况。在情景剧中,博古说,红军一路以来坚持的路线政策大体上是正确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敌人太强大。
n博古的讲话并没有得到认同。接下来,周恩来作副报告:“这次战争,我们之所以没有取胜,有各种客观原因,不容否认。但军事上,我们犯了错误。”
n张闻天接着周恩来的话说:“我反对博古同志的报告,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敌人强大是不对的。敌人一直都很强大,前四次反‘围剿’为什么胜利了呢?”
n会场的空气变得紧张起来。“一把手”的报告被否决了,怎么办?会议如何进行下去?大家感到一片茫然。这时,张闻天从口袋里取出准备好的报告提纲,批评了“三人团”在指挥红军反对敌人第五次“围剿”中错误的战略战术原则,从现象到本质,从事实到理论,引爆了与会者积压多时的对“左”倾错误领导的不满和怨气,从而有力地批评了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为遵义会议彻底否定“左”倾错误军事路线定下了基调。
n博古的军事报告让大家很是不满,张闻天的报告又让会议剑拔弩张。路到底该如何走下去?大家都很期待第二天的会议。
n第二天的会议,毛泽东作了长篇发言,对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进行了切中要害的分析和批评。大部分与会人员对毛泽东的发言点头赞同,但支持李德、博古的何克全却说:“毛泽东的指挥也不见得有多高明,他的战术是从《孙子兵法》和《三国演义》两本书中学来的。”
n毛泽东听了何克全的话,站起来说:“你没读过《孙子兵法》怎么知道我的战术是从那里来的?李德同志受过专门的军事教育,但他只知道纸上谈兵,不考虑战士要走路,也要吃饭,还要睡觉……”
n王稼祥说:“我同意毛泽东的发言,正如他所指出的那样,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之所以失败,我们在军事战略上犯了严重的错误。”
n对于行军打仗,没有谁比总司令朱德更有发言权,他严肃地说:“有什么本钱,就打什么仗,没有本钱,打什么洋仗?如果继续这样的错误领导,我们就不能再跟着走下去。”
n听了朱德的话,所有人都感到了事态的严重。就在这时,王稼祥从担架上支着身子,坚定地说:“同意总司令的看法,我再重复一句,错误的领导必须改变,‘三人团’得重新考虑。”王稼祥明确提出要换领导班子,其他红军指战员纷纷同意。王稼祥的建议像一声惊雷,有力地支持了毛泽东。几十年后,毛泽东回忆起遵义会议中王稼祥对自己的支持时说:“是他投了我关键的一票。”
n第三天的会议,周恩来主动承认错误,也支持毛泽东对“左”倾军事错误的批判,全力推举毛泽东参加军事指挥。周恩来说:“只有改变错误的领导,红军才有希望,革命才能成功。请求中央撤换我的职务,由过去用正确的军事原则击退敌人进攻的人来接替。”
n李德、博古对周恩来的讲话惊呆了,而其他的与会者则热烈鼓掌表示赞同。
n经过三天的热烈讨论,遵义会议作出决定:一、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二、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三、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四、取消在长征前成立的“三人团”,仍由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周恩来是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n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n(摘编自《湘潮》《党史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