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在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中岌岌可危,由于“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红军遭受重大伤亡。
n就在蒋介石为其“围剿”红军制订的“铁桶计划”即将实现而踌躇满志之时,这份绝密的作战计划却送到了中共中央手中。千钧一发之际,中央果断决定:红军提前实施战略转移。出发时间比原定计划提前了半个月左右。
n毛泽东在长征突破乌江天险后曾感慨:“我们这些人能活着出来,搞情报的同志是立了功的!”
n“搞情报的同志”,就包括搞到蒋介石“铁桶计划”的同志。其中最关键的两个人:一个是并非共产党员却被称为“共产党的老朋友”的国民党少将莫雄,一个是真名隐于历史几十年的项与年。
n牯岭军事会议是在极其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具体日期很难查实。参加此次会议的高级将领中,有来自江西德安地区的第四行署专员兼保安司令莫雄,他是国民党粤系元老、中国同盟会会员,与中国共产党保持着密切关系。莫雄口述回忆录时已是几十年后,他对时间的记忆也有些模糊:“1934年10月初(一说是9月下旬),我奉蒋介石密令上庐山参加秘密军事会议。”
n这份“铁桶计划”策划得极为严密,每份会议文件都盖有蓝色的“极机密”印戳,并按名单编号存档。其中还有一份决战计划:一俟包围圈完成,各“围剿”部队每日向瑞金中心推进3.5公里至4公里,每推进0.5公里布上一重铁丝网,每5公里筑一道碉堡线,碉堡的设置使得他们的火力构成极为严密的交叉封锁网。
n“会议才开始两天,因其计划规模之巨大,各项布置之细微,阴谋之毒辣,已使我暗自吃惊!”莫雄回忆,“与以前的四次‘围剿’,自然不可同日而语。若此计划得以实施,则红军的处境不堪设想!”
n牯岭军事会议一结束,莫雄就带着全套的“铁桶计划”下了山,连夜赶回德安保安司令部召集几个核心部门的负责人开会。这几个人,无一例外都是中共地下党员:赣北第四行署专署主任秘书刘哑佛、“剿共”保安司令部主任参谋卢志英、情报参谋项与年。
n在保安司令部办公室,莫雄把文件交给刘哑佛、卢志英和项与年细看。从他们当时的反应,也能看出这个计划的可怕。“他们飞快地看着,脸色随之而变。”莫雄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
n形势万分危急de2682748d54817e2dce5e18e4f35a1955fd9ec4d4d9978820c9045ebc7f6f56,必须尽快将情报送到中央苏区。项与年等人连夜把情报上敌军的兵力部署、火力配备、进攻计划、指挥机构设置等要点用密写药水逐一写在4本《学生字典》上,直到天色吐白才将整个“铁桶计划”密写完毕。接着,他们又对沿途敌情进行分析,选择了一条较为快速、安全到达苏区的路线:由南昌乘车到吉安,进入泰和,再从山区直插兴国、于都到达瑞金。
n德安到瑞金,中间有8个县市,途经国民党几十道关卡。项与年日夜兼程,翻山越岭,秘密前行。饿了,就以山泉水和野菜充饥;困了,就躲在树林里打个盹。
n离中央苏区越近,路上的盘查越严格。怎么办?项与年看看自己,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胡子拉碴、形容枯槁。于是急中生智,决定冒充乞丐。他从地上抓起一块石头,狠狠地朝自己面门拍下。顿时血流满面,几颗门牙混着血沫被吐了出来。
n第二天,双腮已经严重肿胀的项与年,面部变得狰狞吓人,头发像蒿草一样蓬乱,衣服也早已被荆棘刮得破烂不堪,完全成了一个蓬头垢面、让人厌恶的老叫花子。他忍着疼痛将4本密写字典藏在满是污秽的袋子里,上面放上乞讨来的发馊食物,拄着拐棍往关卡走去。
n“你一个要饭的,嘴巴怎么肿得这么大?”有一个凶神恶煞的哨兵瞪大眼睛问道。
n“长官,您不知道,我在一大户人家要饭时,主人不给,还放出狗来咬我,我就拼命跑,摔了一大跤。”项与年佝偻着背,哭丧着脸说。敌人信以为真,让他过去了。
n就这样,项与年强忍疼痛一路乞讨,终于穿过层层封锁,跋涉数天到达瑞金,将这份绝密情报亲手交到红军总政委、“最高三人团”成员之一的周恩来手中。
n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从瑞金、于都出发,踏上了战略转移的漫漫长征路。
n红军长征的设想和准备,其实并不是得到这份情报才产生的。
n早在1934年4月广昌失守后,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就在考虑中央红军主力撤出中央苏区的问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伍修权回忆:“1934年春,李德就曾同博古说,要准备一次战略大转移。不过那时根本没有打算走那么远,也没有说是什么长征,只准备到湘鄂西去,同红二、六军团会合,在那里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
n1934年5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开会决定将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并将决定报共产国际批准。随后由博古、李德和周恩来组成“最高三人团”,负责筹备领导战略转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批准的8月计划,预定红军突围日期是10月底11月初。
n莫雄和项与年提供的“铁桶计划”情报,在最关键的时间节点送到了中央手中。情报的决定性作用,是促使中央红军在国民党军的包围圈最终形成之前,提前突围转移。李克农之子李力在《怀念家父李克农》一书中这样描述:“看到这份情报,中央领导成员暗自吃惊,如果再拖延半月左右,敌军将合围成功,红军很难脱身。”
n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及机关直属队共8.6万余人,从长汀、古城向西转移,由此开始了中央红军历时两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n1949年,莫雄被国民党反动派明令通缉,只得避走香港。广州解放后,身在香港的莫雄接到了叶剑英请他回广州的亲笔信。
n早在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大革命时期,叶剑英是粤军第二师参谋长,莫雄是该师的一个旅长,两人早有袍泽之谊。
n莫雄欣喜地回到广州。一见面,叶剑英就说,南下之前,毛泽东主席就嘱咐他,到广东后要找到莫雄,莫雄是我们党的老朋友、老同志。就这样,莫雄先是被安排到北江治安委员会协助解放军剿匪,然后回到广州,到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工作。
n从莫雄开始秘密为党工作,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间已经过去将近20年,很多当年的老朋友,比如刘哑佛、卢志英已经牺牲了,还有很多像项与年一样,匆匆一别,再无消息。但是,莫雄和共产党的这份特殊友谊,一直没有被遗忘。
n1956年,已是广东省参事室副主任的莫雄在《南方日报》上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在数千公里之外的辽宁,“莫雄”两个字引起了时任辽宁省监察厅副厅长梁明德的关注。
n梁明德不是旁人,正是当年敲掉门牙送情报的项与年。因为身份曾经暴露,他改名梁明德,同习仲勋、李克农等一起,来往于西北军和东北军上层人士之间,从事情报、统战工作。
n1956年,项与年终于在报纸上看到了阔别几十年的老朋友莫雄。李克农也一直惦记着这位老朋友,他让项与年去广州接莫雄到北京,参加国庆典礼。叶剑英元帅也在家中摆酒宴请两位英雄,热情赞扬他们的历史功绩。
n(摘自《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