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小慎微

2024-11-12 00:00:00陈思思
党员文摘 2024年20期

敬小慎微出自刘安的《淮南子·人间训》:“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百射重戒,祸乃不滋。”意思是,做事从一开始就要非常审慎小心,对细小的事物也不马虎,告诉人们要注重小事小节。

n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三年,离任返乡后发现,自己任职期间在天竺山取了两块石头,倍感羞愧,遂写了一首自责诗:“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n

好友刘禹锡得知后劝白居易:“区区两块小石头,你何必放在心上呢?”白居易却说:“山石虽不值钱,但取之玷污名声,倘若每个游客都带回天竺山石,哪里还有天竺山的秀美?”白居易对小事小节的审慎态度,让后人肃然起敬。

n

小事当敬,“敬小”要正确看待“小”,对小事有敬畏之心。

n

唐朝初年有名的清官皇甫无逸,在任职成都时,被任命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有一次,皇甫无逸巡视境内,夜晚之时没有找到驿所,只好到老百姓家里借宿,恰逢烛炬的灯炷将要烧尽,主人准备添续,却被他阻止了。

n

皇甫无逸认为自己借宿已经打扰了百姓,再让百姓破费于心不忍,于是抽出佩刀,砍断自己的衣带作为灯炷。

n

皇甫无逸“断带为炷”的故事被后世传为佳话。在常人眼里,这些小事细微琐碎,甚至不值一提,但细微之处却彰显了其对小事小节的敬畏之心,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和品格。

n

小事当慎,“慎微”要学会拒绝“小”。古人云:“勿轻小事,小隙沉舟;勿轻小物,小虫毒身;勿轻小人,小人贼国。”

n

陆贽是唐代以“清慎”出名的宰相。母亲去世后,他需要守墓三年,在此期间,各地藩镇有意巴结这位“内相”,纷纷赠送厚礼,陆贽一概分毫不取。就连唐德宗都觉得他“清慎太过”。

n

陆贽却说:“贿道一开,展转滋甚,鞭靴不已,必及衣裘;衣裘不已,必及币帛;币帛不已,必及车舆;车舆不已,必及金璧。”在陆贽看来,“涓流不绝”,发展下去必然是“溪壑成灾”。任何事物都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小问题刚萌芽时,就要通过小节的表象洞察到大害的后果,从而“见微知著”,在刚开始时就有所防备,防止积重难返、达到不可收拾的境地。

n

敬小慎微要做好每一件小事。揆诸现实,任何一件大事的顺利完成,表面看似偶然,其实是各种小事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小事做实就成大事,平凡事反复做就成就非凡。

n

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都应敬小慎微,从小事小节上加强自身修养,将点滴小事做细做实,多积尺寸之功。

n

(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