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1
不求甚解,立意舍本逐末
文题速递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农夫养了一群羊。他放牧时便高唱:“我雪白的羊群啊,多么可爱……”但让他遗憾的是,羊群里有只黑羊。农夫想卖掉黑羊,这样就都是可爱的白羊了!
在一场暴雪中,农夫与羊群走散。天晴后遍野银装素裹,哪里还有羊群的影子?忽然农夫看到远处有一个小黑点,跑过去一看果然是那只黑羊,其他白羊也在。农夫兴奋地抱起黑羊:“多亏有你!”
春天,羊群又多了几只黑羊。农夫依旧歌声嘹亮:“我的羊群啊,多么可爱……”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理解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常见误区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农夫一开始喜欢白羊厌恶黑羊,因为一场暴风雪,农夫对黑羊的态度发生转变。学生在审题时,容易被表层情节性信息误导,认为看待黑羊也要像对白羊那样喜欢,从而立意为待人接物要一视同仁,这样便舍弃了材料的根本——探究农夫对黑羊态度转变的原因,犯下舍本逐末的错误。
初稿片段
请君莫做双标人,待人接物应一视同仁。所谓“双标”,就是双重标准,指对待同一个事物,会根据自己的态度作出完全相反的判断或行为。黑羊还是原来的黑羊,农夫的前后态度却大相径庭,这恰恰是双标的体现。这样的标准设定与评价,是带有严重个人色彩的,必然有失公正与公平。
升格展示
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就像农夫的黑羊,在暴风雪中,在皑皑旷野,一向令农夫厌恶的黑色却成了醒目的标志,成功地让农夫找到羊群。于是,农夫的歌词从“我雪白的羊群啊”,变成了“我的羊群啊,多么可爱……”天生我材必有用,黑羊何尝不优秀,值得喜爱。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识才,发现事物的优点!
对比评析
初稿在审题立意时舍本逐末,仅关注了材料的宽泛叙事,错误地立意为“请君莫做双标人,待人接物应一视同仁”;升格片段则切中要害,抓住本质,由表层情节深入到因果探究,从而得出正确立意——“要学会识才,发现事物的优点”。在概述引用材料的过程中,重在有针对性地分析,并升华到生活态度和方法的高度,发人深省!
常见问题2
格调不高,立意偏执病态
文题速递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哈佛凌晨4点半》一书畅销一时,文中描述凌晨4点半的哈佛图书馆,座无虚席,莘莘学子静静看书、思考、做笔记……然而,入读哈佛的李柘远,通过亲身经历和调查证明,文中景象只是一个想象,根本不存在。显然,此书已不是鸡汤了,如果说是,也只是抹了点鸡油的假鸡汤。可它为何会迷倒大量国人,尤其是广大学子?
请根据材料,联系现实,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常见误区
学生在审题时,为了立意与众不同,往往喜欢剑走偏锋。这样固然可能卓尔不群,但也可能弄巧成拙,格调不高。就上面文题而言,针对《哈佛凌晨4点半》是否为鸡汤,材料其实已有其倾向性,即“不是鸡汤”而是“假鸡汤”。如果一味求新,比如立意为“善意的鸡汤无需辨真假”,便呈现偏执病态。
初稿片段
鸡汤能滋补人身,而鸡汤文则润泽人心。何谓鸡汤文?便是通过简单的故事和鼓励的话语,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帮助人们走出困境、理解生活,勇于面对挑战、追求梦想。《哈佛凌晨4点半》就是这样的鸡汤,虽经证实其情节纯属想象,但它的力量确实真实地作用于每一个读者,激荡人心。所以,善意的鸡汤本无需辨真假,即便虚假又有何不可?
升格展示
鸡汤能滋补人身,于人有益;而鸡汤文却未必,当擦亮慧眼辨明真伪。《哈佛凌晨4点半》曾畅销一时,结果竟被证伪。背离了事实的鸡汤文,就变了味道。或许,其初衷本为润泽人心,传递正能量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但这种杜撰的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欺骗与愚弄。诸如此类的假鸡汤甚至毒鸡汤时常可见,所以我们要秉持理智,莫被“鸡汤”遮蔽慧眼!
对比评析
立意求新颖无可非议,但前提是保证思路准确。初稿背离了材料指向,“不是鸡汤”“假鸡汤”意味着要对此加以反思并批判,但作者却选择了认可与支持,呈现病态立意。 升格后的文段纠正了这一错误,对鸡汤文辩证评析,强调理智认知,提出要辨明真伪,莫被表象遮蔽慧眼,立论高远,积极昂扬!
常见问题3
错解多元,缺乏思辨精神
文题速递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曾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明初文学家刘基曾说:“知进而不知止者,虽得必失。”“进”与“止”体现了古人求学修业、立身处世的态度与智慧。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不少于800字。
常见误区
文题属于多元思辨类作文,审题立意时容易在多元关系的处理上出错,尤其是不能思辨解读和立意。材料中孔子和刘基的话围绕“进”与“止”展开,强调在求学修业和立身处世中找到进止平衡的重要性,这便是作文立意的核心。如果缺乏思辨精神,只简单地分别谈“进”与“止”,而不能联系和辩证认识,便会有失偏颇。
初稿片段
“进”与“止”,无论求学修业,还是立身处世,都不可或缺。钱钟书主张学无止境,日有所进,终于成为学贯中西的大家;陶渊明在官场及时止步,归去来兮,终于成为令人敬佩的隐逸诗人。进,是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没有知进,我们就会安于现状,在夜郎自大中故步自封;止,是知足常乐的豁达智慧,没有知止,我们就会欲壑难填,被执念裹挟迷失自我。
升格展示
“知进,知止”皆学问,进止合一,方为正道。知止而不知进是安于现状,不知进取;知进而不知止是鲁莽无知,思虑不周。诸葛亮克复中原,狄仁杰匡扶社稷,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他们皆志向远大,在理想道路上懂得前进,是为“知进”;公仪休拒鱼养廉,杨震慎独拒金,包拯“拒礼为开廉洁风”,于谦“清风两袖朝天去”,他们皆为官廉德,在物质上懂得知足,是为“知止”。故而,知进与知止是立身处世的智慧,将两者融会贯通,我们才能不断前行,且行得更快更稳更远。
对比评析
两个文段都围绕“进”与“止”论述,但初稿将两者视作简单的平行关系,割裂地分别论述,没能体现两者的内在关联;升格片段则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充分凸显了“进”与“止”的辩证统一。人生求学修业和立身处世,需要将二者兼收并蓄,进以致远,止以行稳,这才是对此二元关系的正确解读,是思辨性的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