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多彩非遗 赋能文化产业

2024-11-11 00:00:00
《学习方法报》写作·高一 2024年13期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持续挖掘、搜集非遗项目线索,涵盖民间文学、民俗、游艺、民间音乐等十大类1015项,并积极做好非遗保护项目的申报工作,让非遗“活”力四射。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县级以上非遗项目97项。其中包括仫佬族依饭节、仫佬族古歌在内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2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10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5项。

“要做出一个好的煤砂罐,必须找准拉坯的圆心,手上的力道要掌握分寸,使罐体厚度均匀,形态美观。”在仫佬族煤砂罐制作技艺传习基地,70岁的煤砂罐制作手艺人吴昌术用自己的双手传承这门流传数百年的手艺。2012年广西把仫佬族煤砂罐制作技艺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此之前这一手艺濒临失传。在当地政府的鼓励与支持下,吴昌术在自家屋后的一片空地上建起了仫佬族煤砂罐制作技艺传习基地,给当地愿意学习这一技艺的年轻人搭建了平台。

像这样的非遗传承基地、场馆,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还有很多个。截至目前,已经建成自治区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自治区级生产性保护示范户1个,广西非遗形象体验店1个;对已建成的仫佬族舞草龙传习所、仫佬族剪纸技艺传习室、仫佬族非遗展厅等非遗展示平台实施常态化开放,开展非遗传承培训,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热爱非遗、传承非遗。

对非遗的开发利用不仅是保护传承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仫佬族刺绣服装厂、仫佬土布染制厂、葡萄酒厂、米粉加工厂等非遗产业应运而生,一些非遗产品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民间艺人依托非遗产业成为当地依靠技艺致富的示范户和带头人。

(摘编自2024年07月04日“中国网”)

素材解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非遗资源丰富,仫佬族古歌、煤砂罐制作、仫佬族舞草龙、仫佬族刺绣等传统非遗手艺的开发促进了当地文化的传承与经济的发展,实现了从保护非遗到非遗赋能的新路径。

适用话题

家乡文化、非遗传承、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