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红村距离漠河县城130多公里,距离北极镇100公里,是我国最北的村子,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极北之地”。村里有100多户人家,村上的北红小学说是小学,常年只有10多个学生,只是个教学点。出了校门往北走100多米就是黑龙江,江那边就是莽莽俄罗斯。
2009年,大兴安岭地区招聘特岗教师,特岗教师所工作的环境都是偏远农村,工作满3年,只要成绩合格,可以自愿留下,成为一名正式教师。在外读书毕业的王忠雷怀着贡献家乡、追求一份稳定工作的想法,报考了大兴安岭地区的特岗教师岗位。通过考试后,在选择学校时,王忠雷看着名单心里想:这学校不像别的学校,名字里既没有乡,也没有村,条件可能会好一些。于是,他就来到了中国最北的教学点———北红小学。
10多年过去了,第一次去北红小学的情景,王忠雷老师记忆犹新。从北极镇到北红村的100公里,他走过了有生以来最颠簸的路,见到了有生以来最大的雪。12月大雪封山,太阳照在漫山遍野的雪上晃得人睁不开眼。车越开心越慌,他不停地问同行老师还有多久能到,到后来同行老师都笑了,说你走过这一次就心里有数了。短短的100公里开了半天,进村已经天黑。村子里黑漆漆的,只有隐约的几处灯光,根本看不清全貌,不知是什么机器的轰轰响声从黑暗中传来。同行老师告诉王忠雷,村子还没通国电,这响声是发电机的声音,村子每晚供电3小时,只能照明,用不了任何电器。心凉了半截的王忠雷颤抖着掏出手机想给母亲报个平安。老乡告诉他,别打了,这几天雪大没有信号。这下心彻底全凉了。
走进学校宿舍,一铺炕,一个铁皮柜,一张3条腿的桌子,两把卷毛飞边的椅子。头顶耷拉着一个半球体的包,走近才看出来是塑料纸补的棚顶,随着外面的风,这个包也一呼一吸地发出响声。学校搭班子的老师家是本村的,他说知道要来老师,提前烧了火,可是王忠雷到的太晚,屋子也不保温,又凉了。老师邀请王忠雷去自己家先住下,王忠雷拒绝了。短短半天,超出想象的打击一个接着一个,他迫切地想自己待一会儿。坐在宿舍外屋的火墙边,那是整个屋子唯一还算暖和的地方,拿着没有信号没有电量的手机,看着窗户外操场上两个破篮球架子,想着母亲得知他报考特岗教师心疼地对他说:“儿子,你跑得这么快,也没跑出山沟子。”王忠雷心里无比复杂,一个念头突然闪出来:“到放寒假,就坚持到放寒假。那时找个理由,说什么都要走人。这个地方我死在这都没人知道。”
正盯着窗户发呆时,窗户上突然多了一张脸往里看,一会儿4个孩子进来了,一个手里拎着几个馒头,从布满了水汽的方便袋上,看得出还是热的。还有一个孩子拎着土豆和一颗大白菜,他们说是家里让送来的。一个小女孩说:“你是我们新来的老师吗?”王忠雷没敢回答,他害怕承认了,以后就走不了了。旁边的小男孩说:“老师我家明天杀猪,我爸妈让你去吃猪肉。”说完几个孩子一溜烟儿似的跑了。
之后好多天,宿舍就没断过人。学生放学也不回家,帮着王忠雷打扫卫生,老乡也进进出出的,看少什么就帮着张罗布置。慢慢地,宿舍有了生活气,王忠雷也慢慢收回了自己的那个想法,决定在这坚持下去。
要想坚持下去,首先要生存下去。北红村没有饭店,有钱都买不到吃的。从来没做过饭的王忠雷只能学着做,硬馒头、夹生饭吃了不少,实在不行就用方便面对付。取暖做饭要烧炉子,没有经验的王忠雷经常把宿舍弄得浓烟滚滚,有一次还差点煤烟中毒,吓得他只能找个破汽油桶充当炉子立在室外做饭。好在他也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他教孩子念书,孩子和老乡教他劈柈子、生火、做饭做菜。因为没有井,所有生活用水都要去老乡家里挑,老乡帮着做了拉水的爬犁。一段时间后,王忠雷教学、生活自不必说,学校里里外外的修缮工作也是手到擒来,还练就了一些比如给自己剪头的独门手艺。王忠雷说:“这里也没有外人,剪好剪坏的要求不高。”
对于老师,北红村的人经历了很多。这些年来来走走的老师太多了。村子条件太苦,很难有常驻老师,都是各地的老师来支教,短的几个月,长的2、3年。孩子们不理解为什么总是换老师,觉得自己是没人要的孩子。他们喜欢王忠雷,学习之余,总会有孩子既期盼又担忧地问他:“老师,你以后走不走啊?”“老师,你什么时候走啊?”踏实地在这里工作生活,3年特岗时间也并不算很长。转眼孩子担心的王老师离开的时间已近。这3年里,王忠雷从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成长为一个男子汉。面对未来,有好几条更加宽广的路供王忠雷选择。而他,选择了继续留在这里。是什么让他做出了这个选择?是这里的开江鱼、下蛋鸡?是村民杀猪总是给他留的位置最好的猪肉?是孩子们帮他拉水时的背影和欢声笑语?王忠雷自己也不清楚,他想着还是把这几个班带到毕业再走吧。可是他食言了,两年后,他把有机会去海南当教师的妻子动员到了北红小学和他一起教书。之后,他的父母也被他接来学校一起生活,顺便烧烧锅炉,做一些校工的工作。真正意义上的以校为家。从来到这里的第一天到离开,王忠雷和家人在北红小学坚守了13年。
地处偏远,条件艰苦,学校的学生也不多,最少的时候只有7个学生,但王忠雷知道,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永远是第一位的。王忠雷学体育出身,原本梦想在绿茵球场、橡胶跑道上大展宏图。现实是他要面对的是年龄不同的复式班,要教语文、数学等各种学科,老本行体育只是他相对次要的教学任务,困难可想而知。这里学生的学习习惯也不好,王忠雷在上面讲,几个学生在下面各玩各的,大家互不干扰。那就从纠正态度上做起。王忠雷带着学生对学校做了一次彻底的“整顿”,整理学具教具,收拾了阅览室,把适合学生看的图书都分类摆好,组织学生阅读。也许是感受到了老师的认真,学生也都逐渐不那么散漫,学习态度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王忠雷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出去开会学习,拿回来的光盘没电看不了,他就勤做笔记,打电话向前辈请教。有机会去县城,他总要抽出时间去书店,精心挑选自己学习的图书,给学生用的习题,买回来仔细研究,充实自己,给学生“加料”。因为相对比较闭塞,学校不像县城学校设施完备,有时教学时只能“干讲”,缺少教具。王忠雷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制了各种器具辅助教学。比如教学“正方体、长方体”时,他让学生从家里找最大的土豆带到学校,在课堂上用刀切出正方体、长方体,带领学生去看、摸、制作、感受。在实践中学习,这方式比任何教学都有效,学生“切”得有趣、学得扎实。妻子也来到学校教书后,分担了王忠雷的一部分工作,两人非但没有松懈,甚至还有一点小竞争。虽然各教各的学科,有空了也会互相听听课,给对方找找优点,挑挑毛病。放学后,两人从教室回到隔壁的宿舍,常聊的也都是如何解决教学上的问题,怎么改掉学生的小毛病。
从教13年,王忠雷老师带出了42个毕业生。这对于正常教师来说只是一个班级的学生数。而王忠雷老师却为这42个学生奉献了整个青春。他记得这42个学生的名字、性格、爱好,他为每个学生倾注了10倍的心血。每有机会,他都像家长一样打听打听这些学生在新学校的表现,得到最多的回答是:你教的学生,一点也不比我们县城的差。
13年来,北红村见证了王忠雷的成长,王忠雷也见证了北红村的发展。如今的北红村旅游业发展得风生水起。旅游季很多游客慕名来到这中国“极北之地”,村民通过开客栈、餐馆富裕了起来,北红小学条件也越来越好。学校有了水井,再也不需要用爬犁拉水吃了,锅炉换了新的,冬天又安全又暖和。篮球场平整了,微机室建立起来了,图书室的图书越来越多,教室里虽然还是只有几张桌椅,但最先进的白板也都配置齐全。学校常驻两位老师,另外还有边防部队的两名大学生战士在此常年支教,师资力量更加充沛了。王忠雷离开北红小学2年了,陪着记者回到学校,这里的情况他依然熟悉。他说,每年不知道回来多少次,要帮着接班的老师熟悉情况,走入正轨,就好像我从来没有离开过这里。他边聊天边翻看着学生期末考试的试卷,神态依然像北红小学的一份子,像北红村的一份子。
看着王忠雷和北红村,他对记者说的一句话让人更加印象深刻:不是看到希望才坚守,而是坚守才能有希望。
编辑/陆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