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财融合视角下内部审计实践探析

2024-11-11 00:00:00李积广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24年11期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成为时代的发展趋势,同时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环境趋于复杂。为适应全新的市场形势,企业纷纷推进管理转型与升级,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与企业发展联系紧密。业财融合理念的深入应用为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推进了内部审计模式的革新。本文基于业财融合视角,对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展开了研究,旨在为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提供参考,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业财融合;内部审计;实践

现阶段,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受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内部审计内生动力薄弱,难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助力。业财融合理念的引入与应用,整合了风险控制、内部审计报告、审计作业管理等多项内容,逐渐形成“业财审”融合闭环体系,不仅为内部审计工作的推进创造了便利,同时也为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提供了可靠的实施路径。结合业财融合理念对内部审计实践展开研究,一方面能够创新企业的审计工作思维,另一方面也能实现企业全业务链价值提升。

一、企业内部审计的概述

内部审计是建立于组织内部并服务于管理部门的一种独立的检查、监督和评价活动,旨在改进组织的运营模式,可通过系统且规范的方式评估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与治理过程,帮助企业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通过对企业业务流程和运营活动的审查和评估,能够及时发现和减少流程中的低效环节,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帮助企业提升运营效率。此外,内部审计能够检查企业对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内部政策的遵从情况,发现和纠正违规行为,引导企业合规经营,有效规避法律和合规风险[1]。

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具有显著的独立性,内部审计部门在组织结构上独立于被审计部门和管理层,直接向审计委员会和董事会报告,从而能够保障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不受被审计部门和管理层的干预,从而能够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公平性。内部审计的专业性较强,要求审计人员具备比较复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包括财务、会计、审计、法律、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审计人员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适应不断变化的审计环境。此外,内部审计覆盖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财务、运营、合规、风险管理和治理等,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能够帮助企业识别和解决管理中的问题,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二、业财融合在企业内部审计中的作用

(一)提升企业审计质量

业财融合能够将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进行集成,实现数据的全面整合,内审人员能够获得更为丰富和全面的信息,开展准确的审计分析。譬如销售数据和应收账款数据的整合能够帮助内审人员识别销售过程中的潜在问题,如信用风险管理不足,业财融合能够使内审人员综合评估企业面临的各类风险,包括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和运营风险,基于对财务数据和业务流程的综合分析,为全面地识别和评估风险,制定更为合理的风险控制措施[2]。此外,业财融合理念的应用使得风险导向审计成为可能,内审人员能够结合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审计计划,重点审查高风险领域,提升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二)支持企业业务决策

基于对海量信息和数据的整合,内审人员能够开展深入的数据分析和挖掘,发现业务中的潜在问题和改进机会,为企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譬如通过对销售数据和市场趋势的分析,为销售部门制定销售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通过仪表盘和图表等形式呈现可视化报告,帮助管理人员全面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运营表现。业财融合理念的引入便于内审人员分析预算执行情况,通过对各部门预算执行数据的分析,评估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执行效果,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三)提高企业治理水平

业财融合背景下,内审人员能够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全面评估,识别和纠正内控管理工作中的缺陷和风险。譬如通过对财务报表和业务流程的分析,评估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情况,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内审人员能够借助系统性的合规审查,发现和纠正合规中的问题,减少合规风险,审查合同管理和供应商资质,评估企业的合规情况,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业财融合理念的引入能够提高企业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准确性,内审人员能够全面评估企业的信息披露情况,一方面能够增强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另一方面也能推动企业管理模式的革新。

三、企业内部审计中的常见问题

(一)审计观念相对滞后

受传统合规性审计观念的影响,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侧重点在于企业是否遵守内部政策和法律法规,忽视了对企业经营的审查,难以发挥内部审计的积极作用,无法为企业的战略决策和风险管理提供有力支持;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缺乏全面的风险导向意识,对于企业面临的各类风险难以进行科学、全面的识别和评估,内部审计难以制定科学的审计计划,无法识别和应对潜在的重大风险,再加上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参与度不足,未能发挥其在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应对方面的作用[3]。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审计重点多为核查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忽略了对业务流程的审计,导致难以全面反映企业的运营情况和潜在风险,无法满足业财融合视角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具体诉求。

(二)审计方法较为单一

业财融合视角下,为实现对业务信息和财务数据的有效融合,企业在内审管理工作中需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但许多企业在内部审计工作中依赖于传统的手工审计方法,信息化水平普遍较低,再加上缺乏高效的审计管理系统和数据分析工具,难以实现对企业业务和财务数据的全面、实时监控和分析;在审计过程中,审计方法较为单一,依赖于传统的账面审计和现场审计,缺乏数据分析、过程审计和系统升级等多样化的手段;内部审计的数据分析能力不足,缺乏先进的数据分析工具和技术支持,再加上缺乏具备数据分析能力和审计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推进造成了阻碍。

(三)组织方式较为陈旧

业财融合视角下,传统的内审模式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业务环境和多样化的审计需求。一些企业的内部审计组织结构较为集中,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并未得到有效的保障,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同时,内部审计的层级管理过多,导致审计决策和执行效率低下。内部审计人员配置并不合理,审计人员数量不足,专业素质不高,难以满足审计工作的具体诉求。内部审计的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审计设备和技术支持欠缺,影响审计工作的推进。内部审计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不足,缺乏完善的跨部门协作机制,在审计工作中出现了信息孤岛问题,难以有效协调各部门的配合和支持[4]。如何建立完善的跨部门协同机制,成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的一大难点。

(四)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面对全新的市场环境,企业为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纷纷开拓全新的市场,业务类型进一步丰富,企业的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面临全新的挑战,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对于审计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影响,但部分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执行力不足,导致后续的内控措施难以得到有效落实,同时,在风险识别方面存在不足,难以全面识别企业面临的各类风险,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日常运营,也对企业后期发展造成了阻碍。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影响了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职责并未进行明确划分,在出现内部审计问题后,难以在短时间完成追责工作,不仅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也对企业的日常管理造成了阻碍。缺乏完善的意见反馈机制,并未发挥现代通信技术的优势搭建高效的交流平台,对于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难以及时进行反馈[5]。

四、业财融合视角下内部审计的优化策略

(一)创新内部审计理念

在业财融合视角下,企业内部审计应从合规审计转向为价值审计,更为关注企业的经营效果,评估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价值创造,着重识别和评估企业业务流程中的增值机会,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提升企业的整体价值;内部审计应紧密结合企业战略,支持战略实施和目标达成,深入了解企业战略和业务计划,评估战略实施中的风险因素,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定期向企业管理层汇报审计发现和建议,帮助企业优化战略管理;提高决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推动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的整合和共享,提升审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实施数据驱动升级,合理发挥大数据和数据分析技术的优势,发现潜在问题和风险。总之,在业财融合背景下,内部审计应更多地关注如何为企业创造价值,增值型内部审计不仅需要发现问题,还需及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帮助企业优化业务流程,增强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

(二)丰富内部审计方法

为推进业财融合理念在企业内审中的应用,内部审计需要关注财务流程与业务管理的融合与协调,基于对业务流程的梳理和分析,识别关键控制点和风险点,有利于发现业务流程中的风险隐患,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企业内部审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大数据分析技术在内部审计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合理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企业的业务数据和财务信息进行分析,识别审计工作中的风险和异常情况,发现传统审计方法难以识别的问题。引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开发自动化审计工具和智能审计系统,自动识别和分析异常交易,对于提升审计效果也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对信息系统的审查和评价,对系统内部构成、数据完整性、系统运行效率进行审查,帮助企业优化信息系统管理,发挥过程审计的优势,识别和改进流程中的风险和控制缺陷,涵盖采购、生产和销售等关键业务流程,保障企业流程管理的稳步推进。

(三)革新审计组织结构

层级化的审计组织结构执行效率比较低,因此,需要革新审计组织结构,采用扁平化管理,减少层级,提高审计工作的灵活性,也能为不同部门的沟通与交流创造便利,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同风险管理部门和合规部门进行紧密合作,共同识别和应对企业风险。矩阵式管理模式的应用也较为广泛,该种管理模式能够打破部门壁垒,规避信息孤岛问题,实现业财融合视角下的审计协同。业财融合背景下的内部审计需要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单一学科背景的审计人员难以胜任复杂的审计任务,因此,需要构建多学科的审计团队,充分涵盖业务、财务和风险管理等多个领域。基于审计工作的需求合理配置审计人员,基于审计项目的复杂性和风险程度,灵活调配审计人员,并加大审计技术和设备的投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设备保障,发挥先进数据分析工具的优势,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四)完善审计管理机制

内部控制技术是企业管理的基础与前提,在内部审计工作中,需要对企业的内控体系进行全面评估,发现和改进内控体系中的不足,并加强对内控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借助定期的内控检查与审计,发现内控执行中的问题和风险,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提升内控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推进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基于以往的内部审计经验,把握审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识别企业面临的各类风险,评估风险的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帮助企业制定科学的风险应对措施,并建立动态风险监控机制,实时监控企业的经营状况,发挥风险监控系统的优势,提升风险监控的准确性。此外,还要创新审计问题整改管理机制,对审计责任进行细分,共享审计成果,实现内部审计的闭环管理,从业财融合视角出发,明确业务管理与财务流程中的职责与权限,以有效提升内部审计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郑斯琪.高新技术企业内部审计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以芯片行业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24(15):79-82.

[2]张西.医药制造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研究型审计路径探索与实践[J].现代审计与会计,2024(05):23-25.

[3]张建平.建筑企业内部审计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研究及实践——以A建设集团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24(14):74-77.

[4]翁杨.新形势下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实践路径探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24(08):114-115.

[5]于月华,常帅,纪刘娟,等.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提升增值服务功能的实践[J].审计观察,2024(03):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