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作文老师很特别。他姓李,让我们叫他老李同学,大家都觉得特别亲切。他上课也很特别,我们常被“套路”。
今天下午,我又去上作文课。一进教室,就见讲台上放着一盒饼干。好奇怪,难道老李同学中午没吃饭?他反对上课吃零食,自己怎么还带零食来呢?
“现在开始上课!”老李同学扫了一眼全班,又说道,“那次我都说上课了,可还有同学在吃东西,我很生气,我心里很不平衡,我也要吃东西。”说着,他竟然拆开了那盒饼干,拿出一片来,在众目睽睽下,放入嘴巴里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咀嚼一会儿后,他自言自语道:“这是什么东西,怎么这么好吃?”之后他便拿起包装看了看,“这好吃的东西叫‘耳朵’。”
呵!原来这饼干名叫“耳朵”,不知味道怎么样?
老李同学又拿起一片“耳朵”放入口中,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看起来好像是故意的。底下的同学开始骚动了。老李同学问:t6Q3t48D3ABHHHdvbLcNYg==“看我在上课时吃东西,你们心里平衡吗?”大家异口同声:“不平衡!”老李同学脸上露出一副无可奈何的表情,只好给每人发了两片“耳朵”,还说:“人只有两只耳朵,所以只能拿两片‘耳朵’哦!”
班级轰动了!拿到“耳朵”的同学迫不及待地扔进嘴里,“咔嚓咔嚓”地吃起来,太诱人了!终于轮到我,我忙拿了两片,它是椭圆形的,中间镶着螺旋花纹,是一种油炸面食,看起来真像一只小耳朵。放入嘴里一咬,脆脆的,香香的,甜甜的,真好吃!
当班级里的“咔嚓”声逐渐停下来,我们陷入回味中时,老李同学突然说道:“吃了‘耳朵’,就要听话哦!现在,把吃‘耳朵’的经过和感受写下来。”
大家醒悟过来,大叫被坑了,老李同学套路真深啊!
(指导老师:李耿源)
俗话说得好
小作者说的这款零食,“学名”猫耳朵。因为它的形状像猫的耳朵,故有此名。我相信它已经是很多小馋猫的老朋友啦!但你知道吗,这并不是你第一次吃“耳朵”……
耳朵是“美食”: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发明的。现在,每到冬至日,那句俗语“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就被人们念起。冬日吃“耳朵”成了一种习俗和文化——耳朵真是为食品业和传统文化贡献了不小的力量呀!
xzmA2mTote3QmpcdhFfGcA==耳朵是“劳模”: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工作,甚至在你睡觉时,它仍然兢兢业业站岗,收集着声音,所以我们才会被声音叫醒。
耳朵是“帮手”:连接味蕾和大脑的神经会穿过中耳,它能助力味觉信号顺利传输至大脑,所以中耳受损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味觉。
耳朵是“形容词”: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出自《封神演义·第五十三回》:“为将之道:身临战场,务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形容人机智灵活,能从多方位来观察、分析。)
鼠耳朵,听天下大事。
孙悟空耳,听天书地经都行。
孔明耳,一听便知天下事。
神犬耳,绝不错过丝毫细节。
灵猴耳,听取数千山峦的吟唱。
……
运用“耳朵形容法”来形容、夸赞别人,让你夸出新意,夸出风采!
你还知道耳朵的哪些作用呢?可以查阅资料或者询问长辈,总结之后补充在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