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制造企业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为了适应这种环境,企业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提升运营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本文首先对内部控制进行了概述,然后深刻剖析了制造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内部管理意识淡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内部控制活动实施质量不佳等,最后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制造企业;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制度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制造企业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优化供应链管理等,以满足客户需求并且保持市场份额,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内部控制的支持,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可以保证业务流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运营效率和质量,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但由于不少制造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使得这项工作开展效率较低,阻碍了内部控制实施成效。对此,制造企业应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并采取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支持企业稳定健康地发展。
一、制造企业内部控制概述
(一)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
制造企业内部控制是指制造企业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内部控制要素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其中,内部环境是体现组织开展内部控制的氛围和基调,包括管理层的态度、组织结构、人员素质、道德伦理水平、内外部信息体系、内部审计、监管机构等,这些因素和条件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有利于有效控制和规范组织运作的环境;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科学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控制活动是指企业根据风险应对策略,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于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及时加以改进,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
(二)制造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意义
第一,规范企业运营流程。制造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规范企业运营流程。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可以明确各部门、各岗位权限和职责,使得各项业务流程更加清晰、合理且高效,有利于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操作失误和违规行为,保证企业运营活动的有序进行[1]。
第二,降低财务风险损失。制造企业面临着复杂的财务风险,如资金流失、坏账损失等。内部控制建设能够加强对财务活动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同时,内部控制还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财务风险,降低财务损失,保证企业的资金安全[2]。
二、制造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管理意识淡薄,内控环境不佳
第一,管理层对内部控制重视度不够。不少制造企业的管理层往往将关注点放在了生产、销售等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环节,而忽视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这种对内部控制的忽视会导致企业在制定战略、规划业务时缺少对风险的系统考量,使得企业在面临风险时易陷入被动。
第二,组织架构不合理。合理的组织架构是保证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基础。然而,部分制造企业的组织架构设置不科学、不合理,部门间职责不清、权责不明,导致内部控制措施在执行中遇见多个问题,这种混乱、无序的组织架构使得企业难以形成高效的内部控制合力。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人员权责利不一致
第一,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部分制造企业未能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且在执行过程中,没有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无法督促和引导各岗位人员自觉履行制度,导致这项工作开展效率及质量较低,制约了内部控制实施成效。
第二,权责利不一致。部分制造企业的员工职责划分不清晰,易出现工作重叠和推诿现象,在开展内部控制实施中,人员工作效率及质量较低。
(三)内部控制活动实施质量不佳,难以发挥内控作用
第一,采购管理问题。采购管理是企业运营的关键环节,其管理不规范、不标准,会导致采购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从而影响内部控制的实施成效。在具体操作中,企业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采购流程不规范。不少制造企业采购流程上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使得采购决策缺少科学的依据,易出现不合规操作,这种不规范的采购流程,会导致采购效率较低,并延误生产进度。二是供应商管理不力。供应商是制造企业采购管理的重要环节,但部分企业在供应商筛选、评估以及合作过程中管理不力,使得供应商提供的原料质量不稳定,从而影响本企业的产品质量[3]。
第二,合同管理问题。一是合同审核不严格。在合同签订之前,对合同条款审核不够严格,导致企业承担不必要的风险。例如,合同中可能存在模糊的表述,遗漏关键条款等。二是合同履行监督不足。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可能导致合同执行不力,或者出现违约情况。
第三,资产管理问题。资产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一环,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有些企业资产管理中,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导致各项活动开展缺少制度支持,使得每项活动开展不规范、不标准,制约了资产管理效率及质量的提升。二是资产处置方式单一。有些企业资产处置标准不规范、不统一,难以创新资产处置方式,导致大量资产浪费和流失。
(四)信息沟通不顺畅,信息传递速度滞后
第一,沟通渠道单一。有些制造企业内部沟通渠道单一,往往依赖于传统的会议、文件等方式进行信息传递。这种沟通方式不仅效率较低,还容易造成信息失真和遗漏等问题。同时,缺少灵活多样的沟通渠道,还会使得员工间沟通手段单一,不利于内部信息有效传递。
第二,信息共享平台缺失。不少制造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导致各部门间信息无法实现有效共享,这不仅浪费了企业资源,也增加了信息传递的成本和时间。同时,缺少信息共享平台,也使得企业难以对内部控制进行全面有效的监控和管理[4]。
(五)内部监督检查不力,内部控制执行刚性不力
第一,内部审计机构不完善。不少制造企业缺少独立、权威的内部审计机构或小组,不能全面开展内部控制监督检查活动,无法快速发现内部控制实施中的问题和不足,难以纠偏和调整,导致内部控制实施成效不显著,制约了企业的良性发展。
第二,监督方式较为单一。有些制造企业履行监督时,仅以人工监督方式为主,忽视了监督手段的创新,如外部监督,也没有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加快内部控制监督信息化建设,导致内部控制监督流于形式,无法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三、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的优化策略
(一)提升内部控制管理意识,优化内控管理环境
制造企业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增强领导层内部控制意识,才能支持内部控制实施到位,提升工作效率及质量。为此,企业应重点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树立现代化管理思想。制造企业领导层要树立现代管理思想,主动摒弃传统的管理观念和模式,注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入了解内部控制的核心理念和原则,将其贯穿于企业各项管理活动中,确保企业运营的规范性和合规性。第二,设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制造企业为了提升内部控制有效性,应建立设立完善的组织机构,明确部门和人员权限和职责,使内部控制任务和目标落实到各层级、各岗位,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有力支持。
(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人员权责利
制造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保证企业运营的高效性、合规性以及风险的有效管理。为此,企业应重点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制定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企业要明确内部控制的目标和原则,制定涵盖各业务流程和环节的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这些政策和程序应关注风险识别、评估、应对和监控等方面。第二,确定人员权责利。制造企业应制定详细的岗位职责说明书,确定各岗位职责、权限和工作要求,使员工了解自身的工作范围和职责,避免出现职责不清晰或越权行为的发生,支持内部控制的顺利实施。
(三)提高内部控制活动实施质量,发挥内控作用
为了充分发挥内部控制作用,制造企业应将内部控制规范和要求嵌入到具体业务活动中,包含采购管理、合同管理、资产管理等,使得这些活动开展规范、标准,具体要点如下:
首先,加强采购管理。制造企业加强采购管理,有利于提升采购效率及降低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此,企业应重点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建立标准采购流程。制造企业应制定明晰的采购流程规范,确保采购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同时,还应加强对采购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道德水平,保证采购流程规范执行。第二,严格供应商筛选与评估。企业应建立供应商筛选和评估机制,对潜在供应商进行全面考察,确保其具备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同时,企业还应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互利共赢。
其次,加强合同管理。制造企业合同管理到位是重中之重,为此,企业应重点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加强合同审核。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合同审核机制,对合同条款进行全面细致的审核。在审核过程中,应注重合同条款的合法性、合规性及风险控制等方面,确保合同内容符合企业利益。第二,强化合同履行监督。企业应建立合同履行监督机制,对合同履行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对出现的问题,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保证合同得到有效履行[5]。
最后,加强资产管理。加强资产管理是制造企业开展各项活动的基础,为此,企业应重点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完善资产管理制度。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和业务需求,制定详细的资产管理流程和规范,这些制度涵盖资产采购、验收、入库、保管等环节,确保资产管理规范化、高效化。第二,资产管理处置合法合规。制造企业应主动做好资产管理处置,应制定统一的处置规范和标准,创新资产处置方式,提升资产效率及质量。
(四)注重信息与沟通顺畅,增强信息互联和共享
为了解决制造企业内部控制信息与沟通不顺畅、信息传递速度滞后的问题,企业应重点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加强部门间沟通与协作。建立跨部门沟通机制,促进各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作。通过定期的部门间会议、信息共享平台等方式,加强部门间沟通和交流。第二,引进高效的信息传递工具。积极引进现代化信息传递工具和平台,如企业信息化系统、协同办公平台等,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准确性。通过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实现信息互联和共享,将最新的信息传递到各岗位,科学使用这些信息,支持内部控制实施到位。
(五)加强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增强内部控制执行刚性
制造企业强化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可以确定其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方法,保证内部控制实施到位,发挥其约束、控制等作用。对此,企业应重点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制造企业应遵循权限明晰的基本原则,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专业的审计人员,定期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确定内部控制实施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使得内部控制开展到位。第二,创新内部控制监督手段。制造企业应主动创新内部控制监督手段,逐步扩展监督手段,如外部监督等,并且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加快内部控制监督信息化,保证内部控制实施到位,促进制造企业良性发展。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制造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经营环境。制造企业应不断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风险,并且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对此,制造企业在开展内部控制实施中,要从多维度分析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保证内部控制实施到位,以支持制造企业稳定、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勇.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探讨[J].中国民商,2023(03):51-53.
[2]张巨红.风控视角下制造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探究[J].品牌研究,2022(18):97-100.
[3]马志粉.对新时期制造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思考[J].首席财务官,2022(09):154-156.
[4]叶洁.制造业企业强化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思考[J].现代企业,2022(02):37-38.
[5]戚云香.关于制造企业强化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外企业家,2024(01):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