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共享模式下数据增值分析的方法与运用

2024-11-11 00:00:00胡小镜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24年11期

摘 要:财务共享具有标准化、智能化、平台化的特点,是天然的数据中心,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和财务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充分挖掘运营所积累的数据资产价值,不仅有助于财务共享中心运营提质增效,还可以为业务赋能、为企业经营发掘增长机会点。本文通过介绍常用的数据增值分析六步法,并结合实践案例,阐述了财务共享模式下数字资产增值分析的收益。

关键词:财务共享;数据增值分析;可视化看板;数据分析六步法

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数据资产对于企业经营的价值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或者正在围绕着企业价值链进行全面的数字化转型,产品开发、生产运营、经营管理、产品和服务数字化等都是企业数字化变革的重要领域,而其中财务数字化是实现经营管理数字化的重要支撑和有力抓手,财务共享又是企业实现财务数字化转型的前沿阵地,是支撑企业财务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路径。因此,探讨在财务共享模式下对于数据资产的分析和价值挖掘对企业数字化变革尤为重要。

一、财务共享运营模式的特点

随着企业经营多元化、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对经营数据的处理、分析和利用越发迫切,但是在原先分散式的财务运营模式下,海量的经营数据无法快速、高效地利用,容易形成数据和信息孤岛。近年来,财务共享模式在国内快速发展,其作用除了降低财务处理成本实现规模收益、提升财务作业效率和质量以及强化集团管控要求之外,它还是一个天然的数据中心,财务共享因其鲜明的特点为企业数据资产的增值分析和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标准化提升数据的质量

标准化是财务共享最明显的特征之一,财务共享中心用统一的流程、系统、规范,提供标准、高效、优质服务,使得纳入共享范围的各分子公司的财务核算、法律政策和会计准则、内控流程等均能够一体化的适用,形成标准化的经营数据,减少了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差异,更加有利于数据的整合[1]。

(二)智能化提升分析的便利

财务共享中心通过搭建集成性信息系统,并通过新技术工具的运用,形成了一套智能化运营的模式。首先,财务共享系统所具备的用户智能交互功能(如员工提报报销、采购提报发票、销售认款等)、信息存储功能(如员工信用行为、供应商/客户发票池、电子档案管理等)、智能记账功能(如会计引擎、账表一体化等)等实现了运营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其次,财务共享平台作为连接前台业务系统和后台数据系统的纽带,打通了与周边系统的壁垒,实现了信息流数据流的自动化传输和存储。最后,财务共享中心通过对RPA、可视化工具、智能识别技术和高级分析工具的引入,能够做到自动执行预定流程、跨系统协同互联和数据集成,使得数据处理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可视化。

(三)平台化成为管理的抓手

纳入财务共享中心服务范围的公司,在财务共享这一统一的平台上运营,有助于企业集团快速获取、整合经营信息。财务共享是信息上传下达的重要角色,让沟通更加直接高效。财务共享平台是可视化的运营平台,也是数据平台,在持续不断提升端到端流程运营效率的同时,平台化的特点也让大数据分析及数据价值挖掘获得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业务赋能助力企业集团价值增长。

二、共享模式下的数据增值分析和运用

财务从本质上说就是收集、存储、加工数据,提供财务信息的一套信息系统,而结合共享模式的财务则能够更好地发挥财务作为信息系统的优势,如何充分发挥财务共享作为数字中心的优势,也是如今各大共享中心正在不断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一)数据增值分析的方法

数据增值分析应当是场景化的,根据适用的场景不同,所采取的分析方法和步骤也存在区别,一般通过如下六个步骤实现数据的增值分析和运用。

第一,需求分析。要了解业务现状,挖掘业务痛点,定位可能的增值机会;要评估需求的优先级,并识别需求涉及的相关方和影响。

第二,方案设计。结合需求进行解决方案设计,若涉及多种实现方案选择,需要评估各个解决方案对相关业务部门的影响,评估各个解决方案的效果和实施难易程度,规划实施计划[2]。

第三,数据处理。进行指标逻辑、系统、数据源梳理,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质量进行评估,必要时进行数据的清洗和整合,对满足要求的数据进行验证和转化。

第四,分析建模。识别业务模型和参数,建立分析数据集,结合业务进行解读,识别影响因子,验证模型准确性并不断完善模型。

第五,可视化。进行可视化报告开发,对呈现方式和页面进行设计;对报告呈现的结果进行解读,与相关方拟定改善方案;确定关键指标的表现水平,从关键维度进行深入了解,确定重点问题点。

第六,上线及价值跟进。确定试运行及上线计划,分析并解决上线验证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对运行效果进行评估,运营中通过对比关键指标的表现水平,评估带来的使用收益和为企业经营带来的影响。

(二)数据增值分析运用案例——应付流程中卓越运营指标分析看板的运用

财务共享中心主要职能按照流程划分,一般包括:记账到报告(RTR)、线索到回款(LTC)、采购到付款(PTP)、员工报销(T&E)、文件处理与归档中心等,财务共享运营团队通过搭建多元化运营机制保障交付效率和质量,获得规模收益[3]。应付流程主要服务于企业从采购到付款全流程的业务,一般包括供应商信用管理、发票匹配、审核与入账、付款清算、供应商对账等。财务共享中心服务的分子公司众多,面对海量的业务压力,如何保障业务处理的效率和质量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实践中通过搭建一套可视化运营看板可以为应付流程的管理提供很好的解决方案。以下通过运用“六步法”来阐述应付流程中对运营数据的分析运用案例。

第一,需求分析。应付流程是端到端流程特征最明显的流程,运营首要目标是坚持标准化数字化运营机制,落实效率与质量“两手抓”,持续推进运营效率与合规率提升,确保立身之本。具体来说:一是要及时掌握每日业务量,如待处理的供应商发票有多少张、待审批的报账单有多少单、待支付的款项有多少笔等;二是要及时了解共享中心的作业效率,如一张发票需要多久入账完毕、一个报账单需要多久完成审核、一笔付款需要多久完成支付等;三是要了解业务的合规性和质量,如哪些供应商容易出现发票和付款问题,哪些业务人员容易出现提单错误等;四是要为业务提供管理抓手实现业务赋能,针对运营指标进行结构化分析,揭示运营改善方向、定位优化机会点,通过大数据分析及价值挖掘,进一步协同推进对供应商及业务的管理。

第二,方案设计。在可视化运营管理看板方案设计阶段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一是该看板的使用者是谁,使用对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看板的使用目的。不同的使用者对管理看板的使用需求不同,如何兼顾不同使用者的不同需求、是否需要根据不同用途设计不同的呈现方式、需求的迫切程度与项目周期是否协调等问题均需要在方案设计阶段得到明确。通常运营看板的使用者有共享中心的负责人、流程负责人、运营管理团队负责人、业务关键用户等,为契合不同管理用户的使用需求,可视化看板一般需要根据产业分布区域、事业板块、分子公司等不同的维度进行不同的数据呈现。二是根据细化的流程进行不同管理指标的呈现,应付的细化流程一般分为报账单审核、发票处理、付款结算等主要流程,每个流程的管理内容和重点不同,那么可视化运营看板需要根据不同的细化流程进行不同的方案选择。

第三,数据处理。结合使用者需求梳理需要呈现的指标及其取值规则,指标类型一般有绝对数指标和相对数指标。根据应付流程的管理特点,代表性的指标主要有:一是针对发票处理的管理指标,如共享中心接收的发票量、系统自动校验量、人工处理的发票量、业务不合规的发票量、发票自动通过率、业务瑕疵率、工单处理时长等;二是针对共享中心的表单审核业务,如报账单接收量、报账单审核时长、业务瑕疵率等;三是针对共享中心付款业务,如付款量(境内付款、境外付款)、紧急付款比例、银企直连付款比例、线下人工付款比例、付款业务处理时长等;四是反映共享中心的作业质量指标,如作业瑕疵率、瑕疵类型、瑕疵人员等[4]。在该阶段需要对以上指标的数据计算逻辑、数据源等进行梳理,并对数据的取值和计算准确性进行评估。

第四,分析建模。分析建模一般涉及较为专业的数据统计和系统开发,需由专业的IT开发人员实现。IT技术人员与共享财务人员密切配合,结合业务的需求和业务方案,思考相关数据指标系统逻辑的实现方式,识别相关模型参数,将业务需求翻译为系统语言建立模型和开发。

第五,可视化。可视化看板一般通过独立的可视化应用工具呈现,如Power BI、帆软、ableau等,需要事先合理评估好这些技术工具与业务数据源的关系,如与共享平台、SAP、报表中台等系统之间的信息联通是否通畅。经营数据往往较为庞大,系统的承载能力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

用户使用页面设计,应当充分考虑用户使用习惯和便利性,对指标呈现进行排版布局。常见的布局方式有:一是实时指标区域,为便于运营团队实时关注运营压力和业务处理进度,一般会划分专门的实时指标区域及时掌握业务处理进度;二是历史数据分析区域,主要用于对历史运营数据的分析对比和报告呈现等;三是作业质量分析区域,根据对象不同又可以分为共享中心作业质量分析和业务作业质量分析,用于了解作业质量水平、业务瑕疵情况等,提示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第六,投入使用及使用价值跟进。应付流程运营数据看板的使用,促使财务共享运营数据价值分析更加便捷高效,通过看板将各项指标可视化,可实时监控业务量和处理进度,并对业务的合规性进行分析和改善,实现数据洞察,助力高效运营推进。

一是实时指标监控实现事中的监督控制。通过可视化看板可以及时了解当前业务总量和处理进度,并聚焦运营重点:识别存在个别人员工单积压,需要与该员工沟通了解情况,是否存在作业难题并帮助解决;识别该期间发票自动处理量占比减低,则需要调查是否存在大量供应商发票不符合标准化要求导致系统匹配失败;该期间紧急付款量激增,需要调查是否存在新业务需求流程未实现标准化等。通过对实时指标波动的及时关注,能够时刻关注到运营重点,提高财务共享的运营交付能力。

二是运营数据分析实现事后的纠偏改善。通过对历史运营数据的分析对比,能够及时总结发现运营改善机会:如分析一段时期供应商瑕疵分布情况,定位到瑕疵常发的供应商,并将该数据分享给采购部门,评估是否有必要针对重点供应商进行专项的沟通和业务谈判;如分析一段时期财务共享内部作业质量和效率,针对瑕疵率高或者效率较低的员工,通过分析其作业行为定位培训重点;如一段时期内特定的业务部门提报的报账单瑕疵异常增多,则评估是否需要针对特定部门组织专项的业务交流会。

三是面向未来的预测性分析。利用对运营数据的可视化分析报告,可以进行预测性及前瞻性的策略调整:如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合理评估共享中心的作业水位,进行人效分析,合理安排工作,若通过数据分析报告发现运营业务体量呈现急剧上涨趋势,人均作业压力突破运营上限,则运营团队需及时进行人效反馈,并获取人力补充;相反,若人均作业压力突破运营下限,也需要及时分配人力,进行工作调整[5]。又如通过对供应商的付款节奏进行分析,对比不同供应商的账期差异和回款习惯,可以提前对营运资金进行安排,减少流动资金占用,提升资金收益。

结语

数据的增值分析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财务共享因其标准化、智能化、平台化的运营特点,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和财务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财务共享运营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产,充分利用当前可视化、大模型等数据分析工具,挖掘数据资产的价值,使沉睡的数据资产得到充分的利用。一方面可以有助于加强财务共享自身的管理能力,实现更加高效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可以为企业经营提供改善建议,助力企业价值创造。伴随着财务共享中心对数据资产增值分析的不断深化,财务共享作为企业天然的数据中心的价值将会得到更大的发挥,持续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和价值增长提供有效的抓手。

参考文献:

[1]许海峰.大数据背景下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探析[J].当代会计,2016(08):2.

[2]王立琼.大数据分析在企业财务共享决策中的作用[J].信息产业报道,2023(03):115-117.

[3]戴润坤.大数据时代对企业的影响及财务共享策略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8(16):90-91.

[4]王毓萌.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财务流程再造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8.

[5]阚晓川.基于数据分析的财务共享中心效能提升研究[J].今商圈,2023(15):174-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