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的探讨

2024-11-11 00:00:00邓启羿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24年11期

摘 要:本文立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深入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所承载的深刻背景与深远意义。文章进一步阐述了在该战略指导下,如何促进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和互促共进,实现快速发展。同时,本文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进行了透彻剖析,并就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框架内谋划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路径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乡村振兴;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全党工作的重点,遵循产业繁荣、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以此作为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强大动力。这一重要论断,凝练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实质与核心要义。在这一战略指引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成为我们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则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目标。同时,“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构成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纲领,为实施战略提供了全面的工作指引。而“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则是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要求我们从体制机制创新的角度,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深刻阐述

第一,农村地区发展现状的深刻认识。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农村地区迎来剧烈变革,特别是西部地区,乡村衰落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改革开放为国家带来物质财富的巨大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同时,经济社会结构及自然环境面貌遭受前所未有的改变。尤其农村劳动力向城镇集中流动,农业务农人口日渐减少,农业产业发展动力不足,乡村经济增长滞缓。由此,空巢村、老龄村、留守儿童村和贫困村等问题日益凸显。

第二,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现实挑战。当前,我国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在乡村尤为明显。乡村地区的衰落态势仍旧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尚未彻底打破,城乡差距依旧显著。乡村人口外流、农产品供需关系、农业供给质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环境治理、农村党的建设等诸多方面都亟待加强和改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解决这些问题、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

第三,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战略需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粮食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村民生水平全面提升,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农民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农村社会稳定和谐。这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四,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乡村振兴战略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这是根据我国发展现阶段的实际需求而作出的重要决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应有之义。中央连续15年发布农业领域的“中央一号文件”,并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对乡村地区的发展给予支持和促进,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始终将“三农”问题的解决作为党的工作重中之重。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远意义

第一,彰显回归与超越乡土文化的双重追求。乡村振兴战略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乡土文明的尊重和超越。我国自古以来便是一个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国家,乡村是这片土地文化的摇篮。实施乡村振兴,意在坚守乡土文化的根基,继而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中,实现对乡土文明的创新性超越。

第二,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实现全面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目标是全面解决我国“三农”问题。这一战略贯彻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新发展理念,推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乡村生态三者协调发展,促进农业、农村加工业、现代服务业三业融合。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让农业焕发活力,农村面貌一新,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构建出一幅山清水秀、乡愁深远、人杰地灵的美丽乡村图景。

第三,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是对中华文化根脉的深刻把握与传承。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从乡情、乡音、乡俗等生活细节中,我们能够感悟到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对乡土中国文化的现代重构,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大规模的弘扬和推广。

第四,确保粮食安全,守护国家战略基石。在世界范围内,粮食安全始终是关乎国家命脉的重要议题。乡村振兴战略立足于加强我国农业的核心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我们要深化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生态农业和智慧农业,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粮食生产自给自足,使我国人民的饭碗更加稳固,不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三、深刻认识现代农业的重要性与发展目标

第一,现代农业的内涵及其战略地位。现代农业,作为传统农业的升级换代,代表了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农业发展现代化水平。该种农业形态融合现代化工业力量,实现生产机械化;吸纳现代科学技术,提升管理效能;引入现代化经营理念,优化经营方法,从而大幅提高生产效率,显著超越传统农业。在生产过程中突显科学化、商品化、集约化、产业化等特征,而其产品则体现出标准化、多样化,并更趋向绿色、环保、高产、优质。

第二,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一是现代农业是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发展现代农业能有效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农业资源的集约高效使用,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革新,增强我国农业在市场经济体系中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农业朝着高质量、高速度方向发展。二是现代农业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引擎。通过现代农业的发展,能够有效激发农业生产活力,大幅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对农村生态环境和民生改善产生深远影响,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提升农业生产力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活力。三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石。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的前提下,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与产量,以此促进农民增收,确保粮食安全,关乎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与稳定。现代农业建设的全面推进,将有力增强我国粮食生产的综合能力和效益,确保粮食长期稳定供应。四是现代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现代农业的建设将推动农业与农村经济可循环、可上升的持续发展模式,极大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发展的质量与效益提升,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农业在国际国内市场中的竞争力,解决资源紧缺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第三,明确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在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业全面机械化;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发展农业多元功能,完善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与优化;将产业化经营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提升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培养一支文化素质高、技术水平强、经营能力优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方式,为现代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刻内涵

党的十九大作出的历史性决策,就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笔,更是构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中的关键一环。在新时代农业农村农民的工作中,乡村振兴战略承担着总纲领的作用。面对国计民生的根本性“三农”问题,我们党始终将其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导向,贯彻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步伐。

五、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的互动关系

第一,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目标在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其根本方略是确保农业农村的优先发展。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是基石。农业现代化意味着生产手段、技术科学、经营方式、产业布局、基础设施以及生态环境的全面现代化,并在农民生活水平上体现出来[1]。为实现这些目标,乡村振兴战略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从产业的繁荣发展到人民的富裕生活,乡村振兴为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铺就坚实基础,以致农村的全面振兴,农业的有效发展,农民的实质性富裕,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第二,现代农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坚实支柱。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不仅是基本任务,更是激发乡村生机的根本。推动乡村产业繁荣,离不开现代农业的发展壮大。我们需要巩固农业生产的基础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化农产品品牌意识,领航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转型进程,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科技园,坚持精细化运作,推广现代绿色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性服务的现代化水平。

我国当前发展的最大不平衡体现在城乡差距上,最大的不充分则是农村发展的滞后,受这种不平衡和不充分影响最深的是广大农民群众。乡村振兴战略针对“三农”工作在新时代提出了系统性要求,规划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大策略,成为未来一个较长时期内的农业农村工作的总纲领。可以看出,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力量。

六、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尚存诸多挑战亟待解决

第一,关于现代农业产业振兴的发展规划,虽然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为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战略布局、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方面提供了全面的规划和指导,然而,因地制宜是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各地的实际情况差异显著,发展优势、机遇、挑战各不相同,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如何发展、向何方发展、采取何种模式、实施何种策略,都是需要在战略层面深思熟虑的问题。实地调研显示,各地《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普遍滞后,导致许多乡村在产业振兴的发展方向、目标、路径以及采取的策略和措施等方面缺乏明确性,这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有阻碍。

第二,现代农业乡村产业发展机制尚不完善。无论是特色种植、特色养殖还是乡村旅游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对提升产业规模和产业附加值至关重要。然而,完善的乡村产业发展机制仍需进一步构建。据实地调研,多数地区尚缺乏明确的《乡村产业发展实施细则》,相关优惠政策不配套,农业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对其他产业链环节的支持力度不足;乡村产业融资机制不完善,融资难度大;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强化。

第三,现代农业乡村产业发展缺乏必要的相关资源。乡村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法律法规等多个领域,且乡村产业项目投资较大、见效较慢、周期较长,一般需要5年左右的投资回收期。长期以来,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对乡村产业发展构成了制约。例如,2017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城镇居民的36.91%。当前乡村在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渠道等资源方面的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七、谋划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路径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社会主义农村现代化的征程上,现代农业作为先锋,承载着用科技创新武装农业、用现代化装备强化农业、用组织管理优化农业的光荣使命。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是农民增收路上的金钥匙,也是农业走向可持续繁荣的必由之路。

第一,完善《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显得尤为重要。要求各区县迅速启动规划制定工作,确立发展方针与战略目标,合理布局各乡镇、村庄的产业方向,针对实现目标制定具体实施路径及逐阶段策略措施。在规划出台前,需集思广益,汇聚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的智慧,进行科学论证。规划应符合科学合理、生态可持续的原则,注重高科技与新技术的融入,引导乡村产业走向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生态化和产业融合化。

第二,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乡村产业发展机制。包括但不限于:出台《乡村产业振兴实施细则》,明确相关政策并优化发展环境;搭建社会资源整合平台,促进农工商贸旅的深度融合;建立乡村产业融资机制与激励协调机制;制定补偿机制,对生态农产品实施监督认证;推动闲置房屋改造,吸引民资参与;创建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与管理。

第三,乡村产业振兴亦需整合各方社会资源。通过激发企业与资本下乡热情,发展龙头企业,实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动员乡情乡愁,吸引离乡人才回流,完善产业链;制定政策,鼓励公务员、青年和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任职,带动当地发展;引导退休人员提供知识和技能支持,推动乡村产业进步。

结论

总之,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产业繁荣、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在这二十字的指引下,产业繁荣位居首位。只有坚定不移加快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构筑现代农业产业及经营体系,提升农业竞争力,才能在巩固基础、构建体系、提高效益、加速富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同时,必须坚持绿色发展之路,依托农村资源和科技创新,发展适宜农村的绿色产业,确保环境的可承受性、产业的可持续性,让农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