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托管为农业现代化破局

2024-11-09 00:00:00
今日农业 2024年8期

“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时代之问,在粮食安全新形势下极其重要,在全国第一经济大省、粮食主销区广东尤为突出。农业生产托管被誉为带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历史上的第三次动能”,广东在这方面起步不算早,但近年来成效显著成为全国典型。它是如何破局的,又输出了怎样的经验模式?

缘起:规模小效益低导致“有地不耕”

中国14亿人口,每天一张嘴,就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消费需求庞大,保障农产品供给重任如山。相对于供给的压力,农业却是小农户家庭经营模式为主,与规模化高效生产差距较大。

种地热情下降,对接大市场有困难,先进生产技术应用不足,没有规模经营优势,资金不足投入有限……这些都是横亘在小农户面前的一道道坎,撂荒地也逐渐增多,甚至集中连片土地无人耕种,由此产生了中国农业“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提问。

曾经,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经营被认为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必由之路。然而,土地流转成本高,种植粮食往往出现亏损。流转期限不稳定,承包耕地纠纷不断发生。这些限制因素,让流转面积增速逐年下降。据统计,2014—2017年,流转面积增速逐年下降,分别是18.3%、10.8%、7.2%、6.9%。

这时,在稳产保供的压力、土地流转的乏力、年老农民的无力形势下,农业生产托管的方式应运而生。但托管和流转不是对立关系,是相关补充、相互支持的关系。托管在推动个体扩大规模走向适度规模经营时,为广大小农户走向适度规模经营打开了一条康庄大道,更符合我国大国小农的实际,有专业下地替农民干活的服务组织,让问题变得简单。

政策支持很快下来。2017年,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农业农村部专门下发《关于推进农业生产托管的指导意见》,财农两部设立财政专项,下拨30亿元支持以农业生产托管为主的社会化服务。

“谁替农民下地干活,政策就补贴谁。”时任农业农村部政策与改革司巡视员、现任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司长冀名峰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来自于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联接机制的创新有三次,第一次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农业产业化;第二次是兴起于本世纪前十年的农民合作社;第三次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既能解决机械对人力畜力的替代问题,又能解决对接大市场、融合社会化大生产的问题。

制度引领实践,此后,全国农业生产托管呈蓬勃发展态势,其中主要方式就是灵活多样的农业生产托管。

创新:搭建三级协办组织推进专业服务

前几年,与全国一些省区的火热场景不同,广东不断有农服组织转型艰难或黯然退场,大多仅限于升级农资经销服务、土地流转服务、统防统治服务等。在广东推进农业生产托管难度很大,而这个难度在长江以南普遍存在。

全国龙深有感触。2009年,在上市公司诺普信工作十年的他,回到广东化州创业,成立农资经销公司。2015年成为诺普信农业综合服务平台——田田圈在南方的唯一试点,先是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农化产品经销,公司人员一度增加到30多人。2017年与省外飞防公司合作,推广植保解决方案+飞防服务,但两次尝试都没成功。

症结在哪?全国龙不断思索,农户要能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而且服务要能实现规模化。2018年他决定自己转型做社会化服务,可是在人均三分地、农户接受新事物慢的情况下,扩大托管作业量难度很大。

确实,没有规模,无从谈托管。广东丘陵山区多,土地细碎分散,全省农村承包地总面积3520.8万亩,户均3.17亩,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户均6.58块土地,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加上生产环节的附加值较低,农户耕作意愿不强。

除了受服务需求、服务资源分散的双重制约,广东面临的难题还有服务组织弱,农民对托管的认知度低。广东自2020年开始推进生产托管服务,在韶关市曲江区、河源市龙川县等10个县(市、区)成为项目实施县,每个项目实施县完成生产托管面积为5万亩以上。据了解,参与的组织中,具备全产业链服务能力的组织极少,占比不到5%。

2020年10月,“中国农业生产托管万里行”活动在山西省举办,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利用这次机会组织了100多位农服组织人员参加现场培训,探寻适合广东省情的托管模式。

这一次亲眼所见,让大家意识到广东农业生产托管与北方发展态势相差的不是一点半点,但也带来了巨大想象空间。大家认为,托管要是在广东成功,意义更大,因为北方农业本身就具有一定规模。

那么,如何破规模化卡点?广东认准了发力点:创新需求整合方式,集中连片推进托管。托管员将土地集中或服务需求集中,统一组织下单并跟踪后续服务。

设立托管员是广东独创的做法。而为了降低农服组织交易成本,广东还创新性搭建“县级运营中心+镇级服务中心+村级托管员”服务协办体系,组建广东省现代农业服务业联盟,汇集服务资源,整合服务需求,推进供需精准匹配。

依托国家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经过2021年一年推进,截至2022年3月底,广东省已建立农业生产托管县级运营中心24家,镇级服务中心156个,培育村级托管员2446名,整合生产托管服务组织数量536个,已完成了99.5万亩托管服务协办任务。

托管服务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广东禄归华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把2000亩丝苗米稻田交给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打理后,平均每亩减药一成,省肥省两成,亩产增加25~30千克,每亩大约增收100元。

升级:大力扶持托管服务实现“五化”

生产托管看似简单,却可以派生出多种多样的服务内容。有农机作业、技术劳务、居间服务,单或多环节托管型、全程托管型、保底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还组织开发了“粤农服”小程序,通过由数字服务平台促进业务规范化发展。目前清远市阳山县、茂名市化州市、阳江市阳春市等25个地市全部实现了农业生产托管交易流程的线上化,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对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购买、监督和结算。

托管服务的设计有如“一石多鸟”。托管不仅仅是导入机械、农业工人,更多的是技术,是专业化服务,让先进技术、装备、经验直达小农户。在此过程中发现,流转土地的新型经营主体也需要生产托管,对托管服务的要求更高。

一场由托管引发的农业生产方式变革来得悄无声息,重塑农业产业链,促进产业链的再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集体增收、农机农技推广、绿色发展等可以通过托管这个“小切口”带来大改变,农业生产过程更加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

“农业生产托管形式非常好,很受欢迎,大有可为。”广东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局长顾幸伟表示,近年来,各类托管服务组织应运而生,有一大批素质高的年轻人投身创业,采用多种方式参与农业生产,有力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应,惠及千家万户。农业生产托管将列入广东乡村振兴考核内容。

目前,广东农业生产托管主要是传统农资经销商、农机合作社转型,还有部分是年轻人创业做飞防以及生产经营主体转型。最近省农业农村厅启动南粤行活动,财政投入5000万元奖励服务组织,以赛促成长,增强农服组织的服务能力。

据统计,近两年广东农服组织每年增长10%以上,托管业务保持50%的增长速度。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广东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全省涉农县(市、区)农业各类服务组织数量保持快速增长,服务能力明显提升。至2025年,全省计划培育支持1000家生产服务型合作社、1000个生产托管示范基地和100家生产服务型联合社、100家“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联合体、100家规范化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以及100个现代农业服务中心。

我国计划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可以预见的是,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作为一种专业化服务行业的兴起,在中国农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将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