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毛泽东创作《为人民服务》的初衷是希望通过祭奠张思德,树立典型,让活着的同志精神上得到升华,并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毛病。《为人民服务》提倡“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为人民利益而死”的生死观、“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是非观以及“五湖四海”的团结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价值追求。新时代为人民服务,需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关键词:[中图分类号]A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7-2210(2024)05-0098-0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1]今年是毛泽东发表《为人民服务》演讲的80周年,《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经典,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为人民服务思想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立党立国的宗旨,并已成为检验一个政权成败、好坏的标准。新时代新征程,重温经典原著,探究《为人民服务》的创作初衷、内涵意蕴与时代价值,有助于强化党员干部宗旨意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心聚力、立德铸魂。
一、《为人民服务》的创作初衷
《为人民服务》既是毛泽东为纪念张思德所作的悼词,也是针对当时党内、军内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而作的讲话。毛泽东希望通过祭奠张思德,树立典型,让活着的同志精神上得到升华,并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毛病。
(一)纪念共产主义战士张思德
1943年春,作为中央警备团战士的张思德被选派到内卫班,成为毛泽东的一名警卫员。通过一年时间的接触,张思德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44年春,张思德主动报名参加中央机关组织的生产小分队,被选为安塞县生产农场副队长。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带领队员执行烧炭任务时,因窑洞坍塌,不幸被埋身亡。张思德作为一名普通战士,他的牺牲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得到中央社会部的指示后,张思德被就地掩埋。当天,得知张思德牺牲消息的毛泽东作出指示,要为张思德召开追悼会,并且亲自参加。
三天后,在张思德的追悼会上,毛泽东脱稿作了震古烁今的演讲,后经整理并由毛泽东亲自题名为《为人民服务》。从此一位普通战士的牺牲与一篇光辉著作的诞生紧密联系在一起。毛泽东以一篇悼词,为张思德入土奠基,更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诞生进行了思想奠基[2]!
(二)树立大生产运动先进典型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的反动倾向日益滋长。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开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一方面,在军事上不断制造摩擦,发起三次反共高潮;
另一方面,在经济上企图压垮共产党。为了遏制共产党力量的壮大,皖南事变前后,随着国共关系的进一步恶化,国民政府彻底停发了给中共的军饷[3] 。加强了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国民党在陕甘宁边区周围陈兵四十多万,构筑了五道封锁线,叫嚷“一斤粮,一尺布,都不准进入边区”,陕甘宁边区遭遇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朱德忧心忡忡地指出,“边区的财政经济建设虽有某些成绩,实在入不敷出,以致几月来未发一文零用,各机关、学校、军队几乎断炊”[4]。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毛泽东等领导人亲自带头,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口号的大生产运动随即开展起来。尽管都明白统一战线的脆弱,但当时党内部分同志仍然心存侥幸,重军事而轻经济。张思德牺牲后,警备团的同班战士有人议论:张思德是老红军,经过长征,负过伤,最艰苦的环境都过来了,因到山中烧窑被崩塌的炭窑砸死了,太不值得[5]!毛泽东想借此次讲话树立大生产运动先进典型,使全党同志明白,无论是打仗还是从事生产,只要做了有益于人民的事,都要给予最高的尊重。在张思德牺牲的当天,《解放日报》发表经毛泽东修改审定的社论《采用新的组织形式与工作方式》。社论指出,“选举与奖励劳动英雄与模范工作者,这是推动和改进工作,产生和培育干部及联系群众的一种好方式,是当前各种工作中可以普遍采用的新的组织形式与工作方式”[6]。
(三)密切党群、军民、军地间关系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处于局部执政的地位,加之艰苦的环境,部分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问题开始显现,党群军民军地间关系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问题,毛泽东希望全党树立宗旨意识,牢记党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追悼张思德同志时发表的《为人民服务》的演讲,深刻揭示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军民关系的真谛”[7]。
征粮问题加重了边区人民的负担,造成了边区党群关系出现了不和谐因素。如《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历年公粮征收情况统计表》所示,1941年国民政府停发军饷,边区粮食征收比例飙升至1385%。同年,边区发生了轰动一时的“雷击事件”,一位农民抱怨道:“雷公为什么不打死毛泽东?”听闻此事,毛泽东调查了一番,其原因只有一个,征公粮太多,有些老百姓不高兴[8]。不仅征粮数量较多,方式方法也存在问题。许多同志只知道向群众要“救国公粮”,而不是首先想办法帮群众解决“救民私粮”。毛泽东批评为“脱离了群众,不了解群众的情绪”“沾染了国民党的作风,沾染了官僚主义的灰尘”[9]。
除了党群关系,军民、军地间关系也出现了裂痕。边区负担重,部队困难多,军队出现了一些与民争利的情况。1942年4月初,《解放日报》刊载有关兵站、敌军工作干部学校、军事学院的工作人员强种民地的报道。[10]张思德生前所在部队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毛泽东专门批评了警备团:“作为警备团,应该最体贴人民群众,最能为人民利益服务,怎么能干出这样的蠢事来。”[11]军民关系不好,就好像鱼儿没有了水。“有些地方战士去借老百姓的锅,有的老乡不肯借,把锅沉到池塘里;炊事班到老乡家去做饭,老乡把烟筒堵起来。”[12]为了解决“陕甘宁边区军民关系较紧张,农民负担重”的问题[13],1942年,毛泽东亲自编写《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该《纲领》强调,既要“保障边区武装部队的物质供给”,也要“增进军队与人民的亲密团结”。[14]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主力开赴前线,为保卫陕甘宁边区,党中央组建了八路军留守兵团,“留守兵团与地方的关系有一段时间比较紧张”[15]。西北局和边区政府的一些同志表示,留守兵团“不尊重地方政府”“闹独立性”[16]。得知情况的毛泽东亲自协调军地关系,他强调说:“你们军队要拥护政府,要爱护人民;你们做地方工作的,也要拥护军队,照顾子弟兵。”[17]随着“双拥”工作的开展,双方纠纷加以解决,两边关系得以和解。
(四)扭转党内的骄傲自满情绪
党群、军民、军地间关系出现问题的根源就是当时党和军队内部存在一种骄傲自满的情绪。毛泽东通过《为人民服务》这篇讲话,希望全党全军深刻明白,“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18],不要因眼前的成绩就骄傲自满。
1943年11月,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军队“近年来确实生长了一种军阀主义的毛病,一部分军队工作同志养成了一种骄气”[19]。1944年3月19日,重庆《新华日报》连载郭沫若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此文揭示了“胜利—骄傲—腐败—灭亡”的政权变化规律。李自成所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因为骄傲而昙花一现,这样的经验教训对于致力于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而言无疑是深刻的,在党的历史上也有过多次因为骄傲而失败的惨痛教训。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毛泽东意识到必须扭转党内的骄傲自满情绪。随即,在全党印发了《甲申三百年祭》,并作为整风文件让全党同志学习。1944年4月,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回顾我们党历史上四次因为大的骄傲而遭受的重大挫折,要求“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20]。1944年5月,毛泽东在中央党校作关于时局问题的报告,针对即将迎接胜利的国际国内形势,告诫全党要防止骄傲,“骄傲是最害人的,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上了骄傲不少的当。骄傲像一个包袱,什么人都可以背上这个包袱。现在是要放下这个包袱,放下这个包袱才能接近群众”[21]。正是基于对李自成农民起义失败的经验总结,毛泽东在西柏坡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进京赶考”等重要论断。
二、《为人民服务》的内涵意蕴
《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价值追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范例,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大贡献。
(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2]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23]。这就奠定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为无产阶级、为普罗大众谋利益。
《为人民服务》开门见山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24]。这句话是毛泽东对党根本宗旨的深刻概括,回答了共产党人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点明了全篇的主题,全篇文章都是围绕着这一宗旨而展开的。“完全”和“彻底”突出强调了党为人民服务的纯粹与极致,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含义完全一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进一步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阐述了它的三个具体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正式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25]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是由无产阶级政党性质所决定的,是由党的初心和使命决定的,是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有力保证,也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
(二)“为人民利益而死”的生死观
生是偶然,死是必然。那么生命的价值到底体现在哪?马克思是站在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为解放全人类随时准备牺牲的高度来看待生死问题的,他指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26]。
中国儒家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对死亡意义的追寻。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既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追求,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张思德只是一位普通战士,但他是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人民的幸福而工作”,从而达到“自身完美”,他为了共产主义信仰,为了建立一个新中国的信念而“牺牲生命、竭尽全力”,烧炭这个职业看似不起眼,实则“还是最高尚的”。[27]因此,毛泽东高度肯定,“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28]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拥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豪情,践行“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庄严承诺,才使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三)“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是非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高度重视无产阶级政党的自身建设,明确要敢于修正错误。列宁指出,“犯错误对一个先进阶级的战斗的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虚伪地不好意思承认错误和纠正错误”[29]。
毛泽东倡导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是非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所倡导的建党原则是一致的。正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人到无求品自高”,在毛泽东看来,因为我们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是没有自己特殊利益的政党、是光明磊落的政党,“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30]“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31]无产阶级政党是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代表,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为人民利益而奋斗、造福人民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否符合人民利益是评判工作成败与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共产党人不怕自我批评,“有缺点就公开讲出是缺点,有错误就公开讲出是错误。一经纠正之后,缺点就不再是缺点,错误也就变成正确了”[32]。“我们党也不是神仙皇帝,在摸索中前进肯定会有失误”[33],但是我们党以人民利益为准绳,拥有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具有强大的自我完善和纠正错误的能力。因此,中国共产党无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四)“五湖四海”的团结观
无产阶级政党是在“世界历史”中诞生的,担负着为人类求解放的伟大历史使命,必然要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产党宣言》对共产党人团结奋斗作了专门论述,号召“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34]
为了实现共同革命目标,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解救“正在受难的中国人民”,“取得全民族的解放”,需要“努力奋斗”。[35]形势任务发展需要团结奋斗,即使把日本帝国主义打败了,中国人民依然面临着“两条路”“两个前途”“两种中国之命运”,一个是共产党主张的“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中国”,一个是国民党代表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分裂的、贫弱的中国”。[36]党的自身建设需要团结奋斗。在毛泽东看来,经过延安整风,“过去的宗派现在已经没有了”,但是“党内严重地存在和几乎普遍地存在的乃是带着盲目性的山头主义倾向”“提倡同志间的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以实现全党大团结,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37]因此,在张思德的追悼会上,毛泽东强调,“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38]。新时代新征程,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风险挑战也前所未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39]。
三、《为人民服务》的时代价值
“为人民服务”是贯穿党百年奋斗史的一条红线,“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新矛盾新任务,进一步丰富了为人民服务的时代内涵,新时代为人民服务,既要坚持历史的传承,更要谱写时代的新篇。
(一)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新时代为人民服务,就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一部中国共产党历史,就是一部反映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鱼水情深、血肉联系的历史。“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40]“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41]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苏联的解体、苏共的垮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苏联共产党脱离了人民,成为一个只维护自身利益的特权官僚集团”[42]。为了遏制打压中国的发展,美国除了在贸易、科技、金融等领域对华极限施压以外,美国高官也多次发表言论,企图离间、挑拨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针对美国对华新动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表示,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任何人任何势力都不可能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只要我们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我们就能立于不败之地,任何人、任何势力都不能阻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新时代为人民服务,就要聚焦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标志,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3]。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是以人民为中心还是以资本为中心,这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根本区别。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不能等实现了现代化再来解决共同富裕问题,而是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解决好这个问题”[44]。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三)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新时代为人民服务,就要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大兴务实之风,抓好调查研究,更好倾听民声、尊重民意、顺应民心。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以及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45]全面抗战时期,为了贯彻执行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的作战方针,运用群众的无穷智慧,发明了地道战、地雷战和麻雀战等系列游击战术,充分发挥了人民战争的威力,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改革开放伊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凭借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分田到户,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帷幕,推动“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要解决矛盾和问题,就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拜群众为师,深入调查研究。”[46]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突出民生导向深化改革,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四)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新时代为人民服务,就要一刻不停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提供坚强保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47]经过新时代坚持不懈的强力反腐,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找到了“窑洞之问”的第二个答案,探索出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路径,找到大党独有难题的破解之策。中国共产党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明确“以社会革命为自己政策的主要目的”[48],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正是以自我革命不断推进社会革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成就改天换地的历史伟业,开辟中华民族历史新纪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以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为根本目的”[49],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治国必先治党,党兴才能国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50]
红色经典力量永恒,红色精神代代相传。《为人民服务》一文历久弥新、经久不衰,足见其思想精髓的历史穿透力和世界影响力。新时代党员干部要深刻领悟和汲取《为人民服务》所蕴含的真理力量,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坚定“以人民为中心”和“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胸怀“功成不必在我”和“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6页。
[2]靳晓燕、张哲浩、李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张思德精神述评》,《光明日报》,2021年11月11日。
[3]张艳玲:《抗日军饷与国共关系(1937—1941)》,《中共党史研究》,2015年第1期。
[4]《朱德传》(修订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07页。
[5]闫玉清:《为人民服务:贯穿百年党史的红线》,《求是》,2021年第6期。
[6][18][21][32]《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修订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543、566、513、516页。
[7]龚仕建、原韬雄:《弘扬张思德精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0日。
[8]《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38页。
[9][19][20][24][28][30][31][35][36][37][38]《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3、934、948、1004、1004—1005、1004、1095、1005、1025—1026、940、1005页。
[10]《朱德年谱》(中)(新编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6页。
[11]丁晓平:《光荣梦想:毛泽东人生七日谈》,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69页。
[12]高中华:《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双拥工作与一元化领导的强化》,《理论与改革》,2017年第4期。
[13][15]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增订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9、35页。
[14]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5辑,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2页。
[16]《萧劲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316页。
[17]何洪利、田文玲:《军政军民团结的法宝》,《中国老区建设》,2023年第7期。
[22][23][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1、413、435页。
[2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
[26][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9—460、459页。
[29]《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57页。
[3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1页。
[39][40][5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是》,2022年第21期。
[4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66页。
[42]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年第9期。
[4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页。
[44]习近平:《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求是》,2022年第16期。
[45]《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56页。
[46]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1页。
[47]《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页。
[48]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一大”前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前后资料选编》(一),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页。
[49]《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 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人民日报》,2024年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