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范围内各种“灰犀牛”“黑天鹅”事件频发,加速推动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然而,国际舆论场仍存在对中国形象的“有色滤镜”“双重标准”,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好中国形象尤为必要和迫切。新形势下,中国国际传播既处于新的战略机遇期,也存在自身发展的困境和问题。要着重从精准定位国际受众、优化传播策略、创新传播方式、深化传播内容、拓宽传播平台和统筹传播格局等方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传播合力,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为一个多元、和平、建设性的中国发声,增进世界对中国全面、客观、真实的认识。
关键词:[中图分类号]D820;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7-2210(2024)05-0024-09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世界经济大国地位全面提升,综合国力跻身世界前列,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多。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新时代新形势下,加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有利于中国在国际社会和国际舞台上表达自己、解释自己、阐明自己,对于深化和优化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消除误解、增进理解、推动合作、赢得认同,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一、新时代加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对世界的贡献越来越大。共建“一带一路”、创立亚投行等使得中国在地区和国际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影响力也越来越大。2020年中国GDP达到147万亿美元左右,预计超过世界排名第三至第六位的4个国家GDP之和,GDP占世界的比重由2019年的163%进一步升至17%左右[1]。2021年,中国全年GDP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经济发展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2]。中国的发展成就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中国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杠杆”。一些外媒的报道和评论也高度肯定中国践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范式,极大地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同时中国的这种制度自信让西方模式相形见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3]。
相比之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近年来却普遍遭遇发展危机,危机从经济领域扩散到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表现为国内政治极端化、党派争斗愈演愈烈、西方核心价值观受到挑战、社会共识难以达成、西方民主制度吸引力和优势大打折扣。特别是全球新冠疫情曾一度在西方国家失控,更是导致西方经济大幅衰退,种族矛盾再次突出,暴力事件频发,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支持率大幅下降,等等。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来看,当社会现实发生重大变化时,作为上层建筑组成部分的话语体系的“虚假性”则会充分暴露出来,西方国家正在经历着话语体系的严重危机。
“东升西降”的国际格局凸显了“中国奇迹”“中国道路”特殊的国际影响力和世界历史意义。然而,国际舆论场仍存在对中国形象的“有色滤镜”“双重标准”,因此,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好中国形象尤为必要和迫切,是中国在新时代发展的重要战略策略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这一问题。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就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4]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5]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又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6]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召开,国际舆论高度关注党的二十大报告传递的信息,积极解读党的二十大为中国和世界未来发展绘制的蓝图。世界舞台的聚光灯再一次聚焦中国,给中国带来又一次与世界沟通、展现自身的良好时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7]在2023年10月7—8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特别强调要“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8]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着眼于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严峻复杂国际形势,强调“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9],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新时代新征程上,国际传播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要一环。在当前国际局势深刻演变、国际竞争日益转向系统性、体制性竞争的复杂形势下,国际传播要坚持守正创新原则,坚定地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为回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不断提出新理念,发出中国更强音 ,作出中国更大贡献,持续深入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二、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的现状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对外传播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理顺内宣外宣体制,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初步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10]新时代新形势下,中国国际传播既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也存在需要进一步改进提升的方面。
(一)良好机遇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形势更加错综复杂、变幻无常,国际格局处于深刻调整时期,给中国国际传播带来良好机遇。
1.全球治理体系重塑带来契机
百年变局下,经济社会的复苏只能依赖于全球治理体系的全面重塑来实现,全球治理体系的深刻重塑将成为大变局的重要特质。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大国在国内实体经济、社会、对外贸易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且拥有高度负责和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这些因素显然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有利条件,也将影响全球治理体系的重塑。
各类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所组成的网络,也使得国家间的关系更加多元多样化。各类话语主体相互交错,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多,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也大幅提升,成为中国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杠杆”。国际关注度的提升给中国带来更多发声的机会和渠道,有利于中国在国际社会和国际舞台上表达自己、解释自己、阐明自己。中国要很好地抓住这个良好契机,以行动来证明自身的制度优越性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和诚意,以行动来提升国际影响力。
2.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契机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从方式、途径、受众面等各个方面,给国际传播提供了无限机会和可能。
首先,数字技术革命加剧了国家之间对话语传播的重视。“数字外交”等新概念也应运而生,这足以说明数字科技革命直接影响到了国家之间的交流,以Web20为代表的媒体活跃所引发的海量信息更是直接影响着国际传播的效果。其次,微博、抖音等社交或短视频网站的出现,形成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场景,每个个体都成为话语传播的场所或介质。自媒体的形成打破了信息垄断,普通民众不再依赖于电视和报纸等传统主流媒体来获取信息。相反,他们既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同时又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通过彼此之间的互动来传播中国话语、塑造中国形象。个体层面的话语传播有时因为更贴近受众的心理,往往会收到更加有效的传播效应,极大地增加了传播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最后,在数字科技大力发展推动下,国家与个体之间的互动也将日益增强,并且更加直接、有效。中国国际传播最终将在数字科技的推动下取得更大更多的实效。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新时代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幅上升,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总体上也在不断提升,但国际传播仍然面临一些障碍和不足,还需要进一步改进提升。
1.仍然面对较大语言文化障碍
首先,东西方历史、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使得东西方国家民众在思维方式、理解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对同一事物甚至会出现完全相反、截然不同的理解。其次,在具体语言文字方面,国际社会接受汉语传播内容的受众在世界人口中占比小,这自然影响了中国思想、理念和话语的传播广度。最后,语言翻译方面,虽然中国理论、思想和话语可以被翻译成外语进行国际传播,但语言的翻译会丢失一些被翻译事物很独特很微妙的特质,这些往往很难用另一种不同的语言来准确形象地表达出来,同时一些特定的符号和词汇、历史背景和典故等,即便翻译成外语,也因为缺乏理解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素养而一时难以被国际受众理解、接受和认同。上述语言文化方面的障碍使得很多传播作品或内容的外译,难以兼具思想性、深刻性甚至时效性,导致吸引力不足,无法引起国外受众的共鸣。
因此,进一步深化研究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道路深层内容和内涵的国际表达并加强其国际传播,同时培养具有良好语言基础和传播学知识的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既了解中国国情又知晓外部世界,具有国际视野、专业能力、语言能力、传播能力等基本素质,也是加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2.多元传播主体的传播行为缺乏统筹
相比政府和主流媒体,学术界、企业、社会组织、民间组织等作为传播主体有其一定的优势,但是主客观因素又使得学术界、企业、社会组织、民间组织等参与程度比较低,在国际传播实践中声音比较微弱。就学术界而言,西方理论话语霸权使得中国学者在国际上发声的机会较少。西方对中国从事主流意识形态研究和传播的学者带有的偏见和敏感,致使一些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难以在西方主流报刊发表,难以实现成果的国际转化。
企业、社会组织、民间组织等虽然能够凭借其灵活性、独立性而扮演外交中的“急先锋”或“轻骑兵”的角色,且其话语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更易为国际受众、国际组织和社会所认同,但他们作为传播主体的专业性不足,在国际传播实践中缺乏国际传播专业素养,通过社交平台所进行的国际传播更多的是自我展示,重在对自身企业、组织或社团的宣传上,与国家整体国际传播的宗旨步调不一,并未融入国家的整体国际传播规划。所以尽管传播主体的增加和多样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传播量的积累和增加,但也因传播主体的专业性不足、缺乏统筹等因素影响了国家整体国际传播效能的提升。
新时代新形势下,如何打破西方学术话语体系的认知偏差、提升国际议题设置能力、创新国际传播的平台、拓展国际传播的主体、加强国际传播主体相关人才的培养和激励以提升其国际传播专业性、加强国际传播的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等,都是加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亟需解决的难题。
三、新时代加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路径思考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1]也就是说,观念性的力量尤其是话语传播能力,可以驱动物质力量,只要抓住了事物的根本,就可以发挥出许多物质因素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当前,在准确把握国际传播原则的基础上,重点要从精准定位受众、优化传播策略、改进创新传播方式、深化传播内容、拓宽传播平台和统筹传播格局等方面形成国际传播合力,突显“中国奇迹”“中国道路”特殊的世界历史意义和贡献,增强中国道路、中国声音的说服力和信服力,从而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一)精准定位国际受众,做到有的放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12]中国的故事要想能感染国际受众,被国际受众理解和接受,就要放到国际受众所处的情境下去讲,并且一定要找到国际受众可以理解的方式,这才是消除成见、寻求共识的根本路径。
近些年来我国国际传播在发展中国家已经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影响力逐年在提升,但在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却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和不断增加的传播阻力。因此,我们在国际传播中要进一步精准定位国际受众,明确受众群体所处的环境、风俗文化以及信息获取渠道,注重贴近不同的国际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和接受度,贴近不同地区、不同地域国际受众的思维方式习惯,才能根据受众的特点有的放矢采取适当的手段、及时调整中国信息的表达方式,用易于被国际受众接受的方式传播中国理念和声音,才能保证传播的内容“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潜移默化地对国际受众产生良好的影响,以提升传播实效。总之,只有精准定位受众群体本身,才能有针对性地探索和创新一些适用于此受众而非彼受众的传播手段和方式,才能最终达到我们想要的传播效果。
(二)优化传播策略,创新传播方式,提高国际化表达技巧
国际传播的有效性并不能靠横眉冷对、以牙还牙来提升。谦虚谨慎是美德不是软弱,中国的国际传播策略重点应该放在主动“讲述讲好中国故事”上,向国际受众解释中国已经做了什么、正在做什么、计划做什么,以及传播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各种原因和价值观,将自己从过度防御立场转变为主动探索如何对整个世界作出更多有益贡献的积极立场,来展示中国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建设性的国际合作伙伴。在与西方“假新闻”媒体的斗争中,既不能“无所作为”,也不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要“越描越黑”,而是要把握“针锋相对”的尺度和技巧,善于发现其扭曲、捏造和篡改新闻的蛛丝马迹,通过正面阐述真相去消解抹黑与误解。这样才能不断拓宽交流的空间,增进共识。
目前中国国际传播中还存在着几种旧有的、必须改变的传播方式:一是要改变“唐·吉诃德式”传播。即要努力避免不分对象、不知对方关切的传播,增强改进上下文语境和背景信息的表达技巧。二是要改变“零和博弈式”传播。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突破旧有的思维和陈旧的观念,传播中国特有的文化和事物,目的是提升国际受众对中国制度的认同,减少积极信息被消极接收的可能性。因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全世界人民命运休戚与共。三是要改变“旁征博引式”传播。如语言表述深奥难懂、引用累赘、叙事方式复杂难以理解等。国际传播中一定要使用尽可能简洁明快的表述,用词简洁精练,改变公式化、叠床架屋的表达风格,以让国际受众听懂为目的。同时也要注意差异化,根据国际受众的不同背景特点和不同需求,以不同的传播话语和形式有针对性地、有选择地传播,这样才能把传播内容植入国际受众有深切感受和体会的历史背景中,从而改善对话中的不协调性,更易获得国际受众的认同。
(三)深化传播内容,突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的世界意义和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视角进行深入研究,为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提供学理支撑。”[13]
首先,凝聚中国精神。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诞生了一系列重大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新的飞跃,诞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拓展了人类文明新内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提升中国理论国际影响力极其重要的理论资源。充分利用好这些原创性话语理论资源,特别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切全球发展和全人类命运的重大理念创新为重点,向世界传播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好的世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和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等理念,让世界理解这些理念蕴含着更高级的文明意蕴,代表着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正确趋势,顺应了人类社会谋求共同进步、普遍安全、持久繁荣的根本意愿和本质诉求。以这些回答世界之问和时代之问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来体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责任担当,塑造可敬的中国形象。
其次,传递中国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红色基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以及全国一盘棋的治理理念等是中国独有的国家制度和文化优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集中体现了我国鲜明的文化自觉意识与追求,是塑造我国国家形象的宝贵资源。充分利用好这些宝贵独特的资源优势,从中提炼标识性概念,提出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且能体现中国立场、中国价值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积极打造“国家品牌”标识,从而将这些制度和文化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以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讲清楚讲透彻支撑中国发展道路的这些制度和文化优势,重点从开辟人类现代文明新道路、拓展人类现代文明新内涵、实现人类现代文明新追求的高度等方面凸显中国价值,向世界“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14],塑造可信的中国形象。
最后,彰显中国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一系列历史性成就,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各方面发生巨大变化,展现了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的伟大力量。彰显中国力量,特别要聚焦中国发展成就,通过确凿的数字和事实,真诚地描绘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和进步,突出中国解决了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贫困问题并正努力迈向共同富裕的事实和对世界经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用一个个普通中国人、普通中国家庭的奋斗故事对中国发展成就作出最生动的诠释。彰显中国力量,不仅要从多方面突出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发展作出的贡献,还要积极表达中国是“世界的中国”理念,增强中国是“世界的中国”意识,强调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说明中国发展的成就不仅是对世界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而且中国独特的发展道路无论是对发展中国家还是对发达国家都将是有益的借鉴,这正是中国力量的伟大之处、珍贵之处,也正是中国的可爱所在。
(四)拓宽传播平台,运用新场景、新生态、新技术建立国际传播综合大平台
随着互联网、数字科技等的迅猛发展和数字信息化变革,传媒技术的创新和新媒体业态的蓬勃发展,“现代媒体”开始在传播领域发挥新兴作用,传播已不再是报纸、广播、电视的“三强鼎立”局面,以互联网、移动平台为代表的新媒体飞速发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乃至“元宇宙”等新兴数字技术来加强国际传播,将是传播领域的一大创新。数字科技的极大发展能够推动和深化更为广阔的实践场域,把新场景、新生态、新技术更多地运用到国际传播中,打造新型媒介语境,形成不同于以往的系统化的传播实践平台。同时,积极借鉴外部媒体的影响力,通过多元化的媒体表达来建构一种多方可以接受的多元、立体的国际话语。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15],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多种传播平台的诞生极大地拓宽了国际传播的可触及面和范围,极大地增加了国际受众的数量和范围,有利于影响力的深度扩展。因此,创新数字话语阵地,解决好载体、渠道、平台和手段等的创新,将收到原先传统的纸媒传播所不及的实效。“朋友圈”的拓展、“自己讲”和“别人讲”的结合,会使得中国声音“走出去”的战略策略更加可能和可行。特别是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对话语资源进行整合,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基础上可以推动媒介资源的整合和媒体工作整体效率的提升。数字平台企业通过智能算法的调整和偏好的获取,也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话语传播的效果。
近年来中国社交媒体用户数量的急剧增加,也使得社交媒体成为国际传播的新场景、新生态,并在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中日益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话语国际传播的主要阵地之一。但是,由于社交媒体有官方用户和个人用户之分,且个人用户层次不同、认知不一,有时表达传递的信息并非符合国家意志,更多的只是用户个人的看法和立场,这一现象值得注意。
(五)统筹传播格局,构建全方位、多主体、立体式的国际传播大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初步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16]
构建全方位、多主体、立体式的国际传播大格局,改变长期以来依靠单一主体或部门主要发声的状况,形成多层次、多主体、多部门、多机构的多元共建、多元共鸣的传播格局,这是当前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构建主体应包括各级政府机构、各级主流媒体、民间组织、企业和普通公众等,必须统筹政府、媒体、学术界、企业、社会组织、民间组织和公民个人等多元多层次参与主体,强化各级传播主体建设、提升其国际传播专业性,以“走出去”“走进去”为目标,围绕国家整体国际传播规划,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利用不同层次不同参与主体的话语特点、特长和传播优势等形成国际传播合力,以切实提升国际传播实效。
全方位、多主体、立体式国际传播大格局的构建,既可以使我们对国际传播的研究从理论体系上得以全方位建构和系统化,又有助于在实践层面制定一系列更具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的举措。同时,构建国际传播大格局还有利于我们进行顶层设计,及时参与全球性议题的设定,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舆论场中的最新议题和话题,作出及时判断和概括,化被动为主动,掌握舆论主动权,以有效地引导国际舆论。
在这个“谁的故事更好谁便获胜”的百年变局下,中国一定要积极争取更多更大的话语权,发出中国更强音,进一步持续深入加强和世界的交流沟通,充分展现中国发展的蓬勃生机和中国人民勤劳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风貌,帮助国际社会更客观更真实地全面认识中国。因此,当前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需要指出的是,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国内民族认同感不断加强、民族自信不断提升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保持战略定力,增强战略耐心,不被国际舆论牵制和影响。坚持以全球思维谋篇布局,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以中国自身经济的繁荣发展、民主法制制度的完善、社会各个方面平衡和谐的发展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为最好的例证来向世界说明中国,夯实中国国际传播格局重构的基础性力量,突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GDP破百万亿元的中国答卷》,2021年1月19日,http://www.gov.cn/xinwen/2021-01/19/content_5580906.htm。
[2]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2月28日,http://www.stats.gov.cn/xxgk/sjfb/zxfb2020/202202/t20220228_1827971.html。
[3][5][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9、35、318页。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56页。
[6][10][13][16][JP3]《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人民日报》,2021年6月2日。
[7]《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38页。
[8]《坚持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人民日报》,2023年10月9日。
[9]《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24年7月19日。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10页。
[1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版,第330页。
[14]《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人民日报》,2022年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