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来的东西吃起来不香
在天津出生的叶笃正跟其他兄弟姐妹一样,对安徽老家没有什么印象。有时候,奶奶和父亲就给他和兄弟姐妹们讲老家的故事。
奶奶的老家是有“文都”之称的安徽桐城,她熟读诗书,常常给孩子们讲历史 故事。
有一次,叶笃正给奶奶背古诗的时候,奶奶给他讲了一个“六尺巷”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桐城。
清朝康熙年间,桐城有一个叫张英的读书人考中了进士,后来凭着出色的能力,担任了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张英老家的房子与吴氏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很窄,长不过一百米。有一年,吴家筹建新房,准备将地基往外扩,占用了这条巷子。张英的家人不同意,双方就争执起来,谁都不肯退让,便到当地县衙打官司。县官考虑到两家都是名门望族,哪个也得罪不起,无法做出决断。
张家人一看,衙门都做不了决断,干脆找张英,他可是大官,于是给张英写了一封信,让他解决这件事。张英看了信之后,略一思忖,提笔写下一首诗作为回应: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阅读回信,明白了其中的含义,就主动让出三尺。吴家人一看,深受感动,并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羞愧,也主动让出三尺。就这样,两家人各退让了三尺,便有了六尺巷。
“六尺巷”的故事,深深地印在叶笃正的脑海里,让年幼的他知道了什么是谦逊和礼让。
叶笃正性格有点内向,说话慢条斯理,平时喜欢安静,酷爱读书,有时间就坐在那里做功课、看书。兄弟姐妹们不管做什么事情也影响不到他。
“笃正,一起做游戏吧!”“笃正,去外面玩吧!”
不管谁叫他,他也只是报以一笑,一个人沉浸在书中的世界,很享受的样子。父亲下班回家,有时候会给孩子们买回一些好吃的或好玩的东西。孩子们一见,立刻围上去哄抢。叶笃正却不为所动,依然坐在那里,一门心思读书,从不去争抢。父亲给他什么他就拿什么,就算被别人都拿光了,他也不计较。
家里的厨子老郅有一手做点心的绝活儿,做的糕、团、卷、饼、酥,不论是食材选用,还是火候掌握,甚至是摆盘,都极为讲究。有时点心一端上来,孩子们闻着味儿就围过来了。
点心毕竟不是正餐,数量也不多,孩子们都抢着去拿。可叶笃正从不去抢,最后去拿时,往往不剩什么了,但他只是笑笑,没有就没有了吧,也不计较。
有一次,叶崇质带回了一些荔枝,是海南的一位朋友送给他的,这种水果在当时的北方非常少见。
孩子们见到荔枝,特别兴奋,他们只是跟着私塾先生背过“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名句,当得知诗中的荔枝是一种水果时,他们对于荔枝生出了无穷想象。包括叶笃正在内,孩子们都想:能吃到荔枝那该多好。这次,荔枝就摆在眼前,孩子们一拥而上,抢着去抓。叶笃正却站在后面,不争也不抢,轮到他时,只剩下残枝枯叶了。
用人看到叶笃正不紧不慢的样子,没吃到荔枝也不恼,急得直跺脚:“你个老七,真是个蔫儿七!”大家听到后哈哈大笑,觉得这个称呼很适合叶笃正。此后,大家经常喊他“蔫儿七”。叶笃正听了,只是笑一笑,仿佛认可了这种叫法。
奶奶看不下去了,把他叫到身边说:“笃正,别人叫你蔫儿七倒没什么,可你是男孩子,不能太软弱,别人抢果子,你也应该去抢。”
叶笃正慢条斯理地说:“奶奶,我觉得抢来的东西吃起来不香,让大家先吃吧。”
奶奶一听,反而更喜欢叶笃正了。没错,在许多事情上,他都表现出谦让的态度,他的确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奶奶说:“小笃正,你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必有大出息。”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