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口急速增长,全球可支配资源出现严重不足,因此各国非常重视可循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兴修水利是通过转化水的重力势能,推动涡轮转化为电能,这一举措得到了各国的高度认可。水利工程建设需要因地制宜,在开展和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对水土造成一定破坏。同时,对植被的砍伐也会对人民的居住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导致的后果直接表现在大雨的冲刷造成的水土流失,增加了河流的泥沙沉积,提高了当地水位,造成了洪水泛滥的危险。因此在兴修水利的过程中,也要重视对环境的保护。水土保持是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资源的重要措施,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提高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助于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还可以提高工程效益。
1.1 造成当地植被破坏
在修筑水利工事的过程中,会对所规划区域内大量植被进行砍伐和挖掘,有时会造成不可逆的影响,无法对植被进行有效保护和转移。有直接数据表明,在兴修水利期间,成熟林蓄积量逐年减少,年均减少量在974万立方米左右。
1.2 造成耕地和土壤流失
在修建水利工程的过程中,会造成大片耕地被水淹没,多处泥土被雨水冲刷带走,直接导致河流中淤泥增多,河床水位升高。长江流域的年均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2.24万平方公里,每年的泥沙沉积量在0.7亿吨左右。
2.1 植被恢复
植被恢复是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通过种植适应性强的植物,增加植被覆盖,可以减少雨水冲刷,降低水土流失。同时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坚决打击非法开垦林业用地,做好林区资源保护宣传工作。用科学手段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还林方案,有条不紊地促进可持续发展。例如,在水库工程建设中,库区周边种植了耐旱、耐涝、抗风蚀的植物,使得植被覆盖率从原来的30%提高到了80%,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
2.2 土壤保持
土壤保持是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另一关键环节。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采取了多种土壤保持措施,如修建挡土墙、设置排水沟等,以降低雨水对土壤的冲刷作用。在河流治理工程中,沿河岸修建了挡土墙,并在河岸坡面设置了排水沟,使得土壤侵蚀速率降低了60%。
2.3 水源保护
水源保护是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要注重保护水源地,防止水质污染。如有必要,可在水源地周围布设隔离防护网,提高对水源的保护。在水源工程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施工废水、废渣的排放,政府应加大力度排查,保证排污达到国家标准。加强科学化种植推广,避免在农作物种植期间施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推广新型农业种植技术,科学种植,能够有效减少60%以上的农业用氮、磷等元素污染水源。同时加强水源地周边的植被恢复,使得水源地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作者单位:武山县水土保持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