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口疮病是由于羊感染疱疹病毒导致的急性传染病,可发病于口鼻、蹄、乳房和外阴,发病部位生成水疱、脓疱和溃疡等,是羊养殖过程中常见病,发病后会抑制羊的生长发育,严重时会导致病羊死亡,但死亡率不高。
羊口疮病的病原主要感染羊、牛、马等动物,该病是人畜共患病。该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但对高温、酸和常规消毒剂敏感。病原可通过飞沫、接触和虫媒传播,损伤羊的口腔组织和皮肤黏膜,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幼年羊和妊娠母羊更易感病,春秋两季昆虫活跃,更易发生该病,病羊还易继发细菌感染。
羊口疮病通常有3天左右的潜伏期,病羊精神萎靡、体温升高、进食量减少,饮水量增加,在口鼻、蹄、乳房和外阴等部位出现水泡、脓疱,破裂后不做好消毒易继发感染细菌,出现溃疡等。
2.1 口唇型
羊口疮临床上发病最常见的是口唇型,主要临床症状是口唇肿胀严重,在口角、牙龈、黏膜和鼻镜等处生成红色斑块,初期为散在斑块,逐渐变为结节样丘疹和水疱,水疱破裂后出现糜烂斑,并形成痂皮,疼痛会影响病羊行动,病羊口腔流出有恶臭气味的浑浊唾液,一般在1~2周后痂皮脱落,组织逐渐愈合,若继发感染细菌会形成脓疱,甚至导致全身感染。
2.2 蹄型
蹄型羊口疮主要发生于绵羊,主要临床症状为病羊的一侧或两侧的蹄部及周围皮肤出现水疱、脓疱等炎性症状,病羊行走疼痛,跛行,病情严重的病羊逐渐卧地不起,最后死于机体衰竭。
2.3 乳房型
乳房型羊口疮临床症状主要是在乳头以及乳房后沟附近的皮肤出现红斑、水疱和脓疱等,其中有大量病毒,并逐渐融合,形成大块病灶,病灶破裂后产生结痂和肉芽增生等,变为菜花样突起,羔羊吮乳时会接触病灶,导致感染。
2.4 外阴型
外阴型羊口疮多发生于公羊,临床症状主要是在公羊的阴茎头和肛门处、母羊的阴唇和阴道黏膜出现水疱和溃疡等,影响种羊配种和妊娠。
根据病羊的临床症状可以进行初步的诊断,但羊口疮病与羊痘病临床症状相似,要进行鉴别。羊口疮病会有发热和食欲减退的症状,水疱主要发生于口唇、乳房等局部组织;羊痘病的疱疹为全身性症状,为痘状疹,无渗出物,因此还应进行实验室检查确诊。提取病羊病变组织进行组织培养、血清学检测和负染电镜镜检等。
羊口疮传染性强,治疗困难,所以应做好预防,避免羊口疮病的发生。在发现疑似病羊后,要将病羊隔离,并将其用具和生活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将病羊的水疱和痂皮等剥离,使用高锰酸钾或醋酸清洗消毒后,涂抹混有青霉素的凡士林,每日换药1次,防止继发感染细菌。重症病羊肌肉注射病毒灵和青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B。因该病为人畜共患病,养殖人员在进行消杀和治疗时要做好防护。此外还应加强饲养管理,保证饲料中的蛋白质、粗纤维、维生素和电解质的含量充足,促进羊健康生长,提升免疫力。免疫接种是预防该病最有效的措施,可定期接种羊口疮弱毒疫苗。养殖场最好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必须要引进羊只时,切忌不能从疫区引进,引进羊只后要隔离观察1月以上才可混群饲养。
作者单位:赤峰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