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是我国主要的食用肉类,在如今规模化的生猪养殖过程中会发生许多疾病,不仅会降低生猪的生长性能和猪肉品质,还会传染给人类,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猪黄疸是生猪养殖中常见的疾病,可由多种病原菌和寄生虫导致,使猪肉黄染。黄脂也会导致猪肉黄染,因此,为提升猪肉制品的食品安全,要加强猪黄疸的鉴别诊断和防控。
1黄疸和黄脂猪肉的形成原因
1.1黄疸猪肉形成原因
黄疸是由于圆环病毒病、猪副伤寒、猪附红细胞体病和血液原虫病等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导致的,疫病破坏血液中的红细胞或阻塞胆管,导致机体胆红素代谢紊乱,将生猪全身皮肤、黏膜以及组织器官染成黄色。黄疸可分为隐性黄疸和显性黄疸,隐性黄疸的临床症状难以观察。
1.2黄脂猪肉形成原因
黄脂可分为药物性黄脂和饲料源性黄脂,药物性黄脂是由于生猪注射了含有黄色色素的药物,机体未将药剂代谢完全就被屠宰;饲料源性黄脂是因为大量饲喂鱼粉、蚕蛹粕、鱼肝油下脚料等含有不饱和脂肪酸质的饲料,在机体缺乏维生素E的情况下,机体内不饱和脂肪酸迅速氧化,并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棕色或黄色小滴状的蜡脂质。长时间饲喂含有黄色玉米、紫云英、南瓜、胡萝卜等含有脂溶性色素的饲料,机体长期色素代谢不全,脂肪组织内色素沉积。黄脂一般只导致网膜、肠系膜、腹部和皮下脂肪黄染,器官无黄染现象。
2检疫判定
2.1宰前检疫
在生猪入屠宰场前应检验数量、耳标和产地检疫证明,观察生猪的精神状态、排泄情况、皮肤、眼结膜及口蹄色泽。屠宰前无法准确判别黄疸和黄脂,通常只能检疫可视黏膜,口腔黏膜和舌苔。黄疸病猪有贫血症状,精神萎靡,被毛杂乱,结膜色淡,可能伴有跛行。生猪卸载后将生猪和运输车辆进行彻底消毒,生猪入场后抽检黄疸,检验合格后才可进行屠宰。
2.2宰后检验
宰后检验可以弥补屠宰前的检疫不足问题,只有做好每个环节的检疫工作,才能保障猪肉的食品安全,避免疾病传播。若发现猪肉黄染,就要对生猪皮肤、头部和内脏做好检查,皮肤发黄的病猪可能患有黄疸。头部主要检查生猪的鼻盘、口腔黏膜、咬肌和颌下淋巴结是否有黄染现象,若有,则疑似黄疸。内脏检疫是屠宰后检疫的重点,需仔细检查内部脏器是否有病变,若内脏组织液为黄色,则可能是黄疸。屠宰后检疫合格的生猪才可签发检疫合格证明,并在酮体上盖合格章;不合格猪要及时处理并填写屠宰检疫资料,明确记录病因和初步诊断。
3鉴别诊断
3.1感观鉴别
黄脂猪肉胴体脂肪为黄色或棕色,无异常气味,内脏器官无颜色变化,猪肉静置24小时后颜色变浅或消失。黄疸猪不仅脂肪黄染,脏器、皮肤、关节囊液、组织液、浆膜、血管内膜和筋腱等均有黄染,猪肉脂肪较为松散,且有异常气味,猪肉静置后黄染情况不减轻反加重,黄疸猪肝脏和胆管通常有病变。
3.2实验室诊断
第一,氢氧化钠——乙醚法。取2克黄染猪肉样本剪碎,放入试管,加入5毫升50%的氢氧化钠溶液,使用酒精灯加热试管,煮沸1分钟后开始震荡试管,直至脂肪完全溶解,试管在流水中冷却,在手感不烫手后加入2.5毫升乙醚混匀,加塞静置液体分层。黄疸的胆红素是水溶性色素,黄脂是由脂溶性色素导致的,乙醚密度较小,分层后在上层,若上层液体为黄色,下层液体无色,表明有脂溶性色素,此猪肉样品是黄脂猪肉;上层液体无色,下层溶液为黄色或黄绿色,表明溶液中生成胆红素水溶性钠盐,该猪肉是黄疸猪肉;若上层液体为黄色,下层液体为黄色或黄绿色,此猪肉样品既有黄疸也有黄脂。
第二,浓硫酸法。取5~15克脂肪样本剪碎,置于烧瓶或烧杯中,加入40毫升50%乙醇溶液,充分震荡后过滤,试管中加入8毫升过滤液,滴入10~20滴浓硫酸,充分震荡,若为黄疸猪肉则溶液变为绿色,再继续加入硫酸并适当加热,溶液变为淡蓝色则表明此脂肪样本中含有较多的胆红素;若滤液不显色则该样本为黄脂猪肉。
第三,Schmorl氏法。使用0.2%的铁氰化钾和0.2%的三氯化铁混合配置成2毫升Schmorl氏溶液,取1克样本脂肪溶解于Schmorl氏溶液中,脂肪表面与铁氰化钾发生化学反应,变为青色,根据青色程度可判定是否为黄脂。
4处理措施
4.1黄脂肉的处理
仅皮下和体腔内脂肪轻微黄染、无异常气味、内脏无病变的黄脂猪肉可使用;皮下、内脏脂肪和筋腱黄染的生猪,猪体不消瘦,在冷库放置24小时后黄色逐渐消失的猪肉可使用,黄脂猪肉不可鲜销,经高温加工后可食用。有异味或药源性黄脂猪肉应进行销毁或进行化制处理,制作成肥料或饲料。
4.2黄疸肉的处理
黄疸肉不可食用,无论黄染程度轻重。若为传染病导致的黄疸,应结合传染病共同处理,并将使用的工具和场地进行彻底消毒,避免疫病传播。
5防控对策
5.1加强生猪宰前、宰后检疫
设置动物检疫机构,加强动物检疫监管,完善产地检疫、运输管理、屠宰检疫体系,保障进入市场的生猪肉品的食品安全。养殖场内有黄疸疑似病例要及时做好隔离工作,通过屠宰确诊,确诊为黄疸后应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加强检疫监管,保证只有屠宰检疫合格的猪肉才能在市场上流通,合格猪肉要标记明显的检疫合格标识。规范猪肉市场,市场监管部门应定期检查市场上贩卖的猪肉是否有检疫合格证明和肉质证明,避免商家以次充好,贩卖病猪肉,若有此情况发生应严厉惩罚,并督促其改正。屠宰场应建立紧急预案,在疫病发生后,要及时隔离病猪,并将健康猪转移,减少经济损失,通知养殖户去其他屠宰场屠宰。
5.2提高对检疫鉴别诊断的重视
各地区相关部门应提升对动物检疫的重视程度,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完善的检疫实验室,提供基础检测设备,提升检疫检验准确性和效率,为猪肉处理提供理论依据。
5.3建立高素质检疫人员队伍
现如今动物检疫方法和设备越来越多,检疫人员应积极学习新的检验技术,提升检疫技术水平。养殖户分布通常较为分散,检疫人员需要去实地检疫,工作量巨大,检疫环境较差,只有合理保障检疫人员福利待遇,才能提升检疫人员工作积极性,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加入检疫队伍。检疫工作人员还应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在进行监督执法时,依法处理,保障自身和养殖户的利益。
5.4提升食品安全意识
政府部门应积极利用网络视频等方式宣传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提升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提升监督的效果和效率。向养殖户普及动物检疫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提升养殖户检疫和防疫意识,避免病猪肉进入市场,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对养殖户进行健康养殖和科学防疫的培训,加强生猪饲养管理,保障饮水、饲料干净,并做好消毒灭源工作,定期注射常见传染病疫苗,减少黄疸的发生,病死猪要做好无害化处理,避免疫病传播,提升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