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国内“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的构建研究,了解该领域研究现状,为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oannaBriggsInstitute,JBI)范围综述指南,检索PubMed、Webof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和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限为2018年8月至2023年8月。结果共纳入文献25篇,依据质量三维理论模型对评价指标进行分类与统计,各项评价指标累计提及617次;其中,结构质量指标274次(44.4%)、过程质量指标252次(40.8%)、结果质量指标91次(14.7%)。高频次指标包括规章制度完善、患者/照护者服务满意度、服务设备与物品种类齐全、按护理操作遵循专科标准及护理人员准入资质。结论目前“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未来研究应规范评价指标的名称和内容,确保指标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并加强其临床应用验证,以促进“互联网+护理服务”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护理服务”;护理质量;指标体系;范围综述
[中图分类号]R47-0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9701.2024.29.024
“互联网+护理服务”是指医疗机构运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依托本机构注册的护士资源,通过线上申请和线下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为出院患者或行动不便特殊人群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和个性化护理服务[1-3]。然而,随着“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快速发展,为确保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研究者结合当地需求,构建适应性质量管理评价体系[1-6]。为明确当前研究现状和未来研究方向,本研究对与“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管理评价指标研究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归纳应用于质量管理评价指标研究的相关理论、研究方法及评价指标内容,旨在为后续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筛选
采用btqGUAfl4QNezv5NgvxuFg==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oannaBriggsInstitute,JBI)范围综述指南作为研究方法学指导[6]。初步检索文献后,经小组讨论明确审查问题:①中国“互联网+护理服务”在质量管理评价指标构建方面取得哪些进展?②质量管理评价指标构建模式或理论框架有哪些?③构建评价指标方法有哪些?④构建评价指标主要涵盖哪些内容?
纳入标准:①研究对象(participants,P)为使用“互联网+护理服务”人群,包括护士、患者或家属;②核心概念(concept,C)为“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的相关研究;③情景(context,C)为接受“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工作场景或家庭环境;④研究设计类型包括横断面研究、类实验研究、随机对照试验、质性研究及混合型研究等。排除标准:①通过“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提供线上问诊的研究;②综述类文献及个案研究报告;③无法获取全文;④会议摘要或简报;⑤重复发表。
1.2检索策略
检索PubMed、Webof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和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英文检索词:“Internet+nursingservices”“homecare”“mobilenursing”“qualitymanagement”“qualityassurance”“qualityvaluation”“indicator*”“index*”。中文检索词:“互联网+护理服务”“上门护理服务”“移动护理”“网约护士”“共享护士”“质量管理”“质量安全”“质量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检索时限为2018年8月至2023年8月。
1.3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采用EndNote软件去除重复文献,由两名研究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首先,通过阅读题目和摘要独立进行初筛;其次,阅读全文确定纳入文献。提取纳入文献的以下关键信息:作者、发表年份(年)、第一作者单位、期刊来源、理论框架、评价指标的构建方法及评价指标具体内容等。若有分歧意见,请第3名研究者参与讨论,达成共识。经初步检索获得文献1175篇,去除重复文献后剩余782篇。通过阅读文献标题和摘要进行初筛后剩余48篇;进一步阅读全文后删除文献23篇,最终25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其中中文21篇[1,3-5,7-23],英文4篇[24-27]。
1.4“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的构建模式
在构建“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中,理论模型/框架包括质量三维理论模型、服务质量评价模型、4R危机管理理论、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以下简称WSR系统方法论)及5M1E法,其中前两个理论模型较为常用。理论框架基本概述见表1。
2结果
2.1纳入文献总体分布情况
本研究检索到最早研究“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构建的文献于2018年见刊,2021年开始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发文量排名前3位的省、直辖市依次为江苏省(n=4)、湖南省(n=4)、上海市(n=3)、北京市(n=3)、山东省(n=2)。
2.2“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的构建
研究者通过对纳入文献研究、半结构式访谈及小组讨论,初步拟定“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初稿。利用Delphi专家函询法对初稿进行修订和完善,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2.3“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价
在本研究纳入文献中,通用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文献有22篇[1,3-5,7-8,10-11,13-22,24-27];专科护理质量指标文献有3篇[9,12,23](包括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护理和产科护理)。3篇[10,21,26]文献对构建“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管理评价指标进行实证研究,均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适用于“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测评。
本研究以质量三维理论模型为框架,将评价指标划分为结构、过程和结果3个一级指标类别,并汇总各类指标名称及频次。鉴于评价指标分布相对分散,故本研究将出现频次≥2次的评价指标进行汇总,最终获得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9项,三级指标70项,累计出现频次617次。结构质量相关二级指标8项,三级指标26项,共计274次(44.4%);出现频率最高的3项三级指标为规章制度完善、服务设备与物品配备齐全及护理人员准入资质。过程质量相关二级指标8项,三级指标29项,共计252次(40.8%;出现频率最高的3项三级指标为按照专科护理实践标准实施护理操作、患者健康状况评估、居家环境评估及护理内容及时、完整记录。结果质量相关二级指标3项,三级指标15项,共计91次(14.7%);出现频率最高的3项三级指标为患者/照护者服务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士满意度。各级指标名称、内容和频次见表2。
3讨论
在建立质量评价指标时,需充分考虑其临床有效性、实施可行性及信息实用性,结合实证分析,确保能真实反映护理服务质量并指导实践改进[28]。本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在理论框架构建上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实证性研究不足仍是其应用与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显示“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估工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Cronbach’sa系数为0.79[10,21,25]。当前构建的质量评价指标在界定上存在不足,完整评价指标应包含名称、定义、选择意义、计算公式、资料收集方法和应用案例[29]。甘恬田等[30]和周羽等[31]的研究中专科护理评价指标相较于通用指标,更能反映专科护理的内涵质量[29]。本研究专科护理质量评价体系构建范围较为局限,虽有少数文献已初步构建“互联网+护理服务”专科质量评价指标,但仅集中在静脉导管维护和产科护理领域[9,12]。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互联网+护理服务”在糖尿病患者、腹膜透析患者、日间手术患者及失能患者等多个群体中得到广泛应用[23]。以静脉导管维护为例,不同研究者构建各具特色的指标体系,在数量和内容上呈现出多样性[9,23]。这提示因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不同研究结果难以进行直接比较和综合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推广和应用。
结果指标是衡量“互联网+护理服务”最终护理质量的关键指标,直接反映服务质量,并作为质量持续改进的重要目标。本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侧重于患者健康问题的解决达成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自我照护能力和满意度等方面,缺乏反映患者健康状况变化的指标。因此,无法充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也无法客观反映整体护理实际效果。庄惠人等[8]强调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互联网+护理服务”重要结果指标之一。
护理结局分类(nursingoutcomesclassification,NOC)作为一种标准化测量工具可有效衡量护理措施效果和患者结局[32-33]。金诗晓等[34]基于NOC构建涵盖功能、生理、心理、知识和行为、感知和家庭领域脑出血患者护理结局指标体系。经验证明该指标体系是评估脑出血患者护理效果的可靠工具。尽管近年来国内对NOC研究日渐增多,但其应用范围仍较局限。随着护理信息化建设,研究者可考虑将信息系统与NOC相融合,实现理论研究向实际应用转化,使相关数据成为评价“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和监测前瞻性护理效果的重要支撑。
本研究对“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进行总结和分析,发现现行评价指标内容构建较局限,实际应用可操作性不强,缺乏对患者健康结局评价。未来在“互联网+护理服务”管理工作中,还需在相关理论基础上继续完善质量评价指标,规范评价指标名称、评价方法和资料收集方法,并开展大样本、多中心实证研究;积极探索信息化技术与质量评价指标深度融合,提升评价精准度和效率,推动“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全面提升。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谭秋红,石泽亚,李鑫,等.基于质量三维理论构建“互联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1,27(33):4536–4540.
[2] TIANF,XIZY,AIL,etal.Investigationonnurseswillingnessto“internet+nursingservice”andanalysisofinfluencingfactors[J].JMultidiscipHealthc,2023,2023(16):251–260.
[3] 任志方,高学莉,王艳玲,等.基于三维质量理论与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的“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护理管理,2022,22(3):391–396.
[4] 王雪瑞,陈雁,王清,等.基于服务质量差距模型的“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价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21,56(9):1369–1376.
[5] 许佳佳,石宇平,张耀,等.老年人“互联网+居家护理”服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护理研究,2023,37(11):1898–1906.
[6] LOCKWOODC,DOSSK,PAPR.Practicalguidanceforknowledgesynthesis:Scopingreviewmethods[J].AsianNursRes,2019,13(5):287–294.
[7] 梅阳阳,张琪,林晓琼,等.以患者为中心的居家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的构建[J].中华护理杂志,2021,56(10):1533–1539.
[8] 庄惠人,张伟,马丽,等.基于三维质量结构模式构建“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1,27(25):3367–3373.
[9] 麻玲芝.“互联网+护理服务”PICC维护质量评价指标的建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1.
[10] 刘娜,赵小松,王佳慧.“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测评体系开发[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精品论文,2021,14(1):124–134.
[11] 孔令娜,胡平.居家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21,28(5):489–491.
[12] 黄蕾,任志方,张明娜,等.“互联网+产科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2,28(5):589–595.
[13] 刘嘉琪.“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2,2022(12):147–149.
[14] 陈雪莉.公立医院“移动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质量影响因素研究[D].衡阳:南华大学,2022.
[15] 汪艳.基于SERVQUAL模型网约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D].蚌埠:蚌埠医学院,2022.
[16] 黄盼盼,程红,张迎红,等.基于4R危机管理理论构建互联网+护理服务风险管理评价指标体系[J].护理学报,2022,29(9):16–20.
[17] 李洁,何朝珠,谢春燕.共享护士服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J].护理研究,2022,36(11):1931–1936.
[18] 陈利颖.“互联网+”居家护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洛阳:河南科技大学,2022.
[19] 湛扬,赵锐祎,兰美娟,等.“互联网+”居家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护理管理,2022,22(11):1722–1727.
[20] 王岩,刘晔,王素云,等.基于服务对象视角的“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3,39(20):1526–1534.
[21] 任志方,高学莉,王艳玲,等.“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价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23,37(3):80–83.
[22] 卢雯,贾瑞笑,张星宇,等.“互Wx8zsrTiZfeTce5wkZDfyQ==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卫生软科学,2023,37(5):21–26.
[23] 许玲玲,冷丽云,贾玉臻,等.基于SARF理论构建静脉导管维护网约护士风险预警能力指标体系[J].中国卫生产业,2023,20(4):51–55.
[24] TANGX,CHENX,PANGY,etal.ThedevelopmentofqualityindicatorsforhomecareinChina[J].IntJQualHealthCare,2018,30(3):208–218.
[25] TANGX,CHENX,WUB,etal.Whereareweandwhatshallwedonext?AqualitativestudyofthequalityofhomecareinShanghai,China[J].JTranscultNurs,2021,32(3):276–285.
(下转第1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