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的外包、系统和资源代理商向科研生命周期服务的渗透,数智技术的应用等诸多挑战影响着高校图书馆发展,危机四伏的高校图书馆该走向何方?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图书馆馆长约翰.P.威尔金(John P.Welkin)认为图书馆应重点关注“资源管理”“介入科研和学习活动”“参与出版”“创建、管理读者和馆藏使用的空间”四个方面。瑞士苏黎世大学图书馆馆长鲁道夫·穆蒙塔勒(Rudolf Enthrallment)认为,未来的大学图书馆“已经无缝融合于大学教学体系之中,学术出版已掌握在大学与大学图书馆手中,取代了由主要商业出版公司一统天下的局面”。澳门大学图书馆吴建中馆长认为,“在未来二十年里,图书馆将在知识基础设施建设和开放科学进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那么,当下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环境具体是怎样的?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关注点应该是什么?
1 高校图书馆发展环境扫描
20世纪末随着第二代图书馆集成系统在高校图书馆被广泛应用,书刊处理业务外包逐渐成为常态,更多的馆员被从书刊处理业务中解放出来,高校图书馆业务得以从以“纸质文献”为中心不断向以“读者”为中心转变。2010年左右随着电子资源和数字资源的日益增长,为实现纸质资源、电子资源和数字资源的统一管理以便更好地服务于读者,新的图书馆服务平台需求开始出现,高校图书馆业务开始从关注“文献流”向“信息流”转变。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简称“双一流”),众多高校图书馆围绕支持学习与研究进行机构和业务改革,高校图书馆服务开始在以“读者服务”为中心的基础上,向“全面支持学校教学和科研发展”着力。
关于新的转型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所面临的环境及图书馆应承担的使命,近年中国的图书馆专家进行了大量思考和研究,其重要观点简要整理如表1所示:开放科学、数智技术、数字化、知识化是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发展面临的重要环境,高校图书馆应关注开放科学发展,积极参与和推进开放获取,积极利用数智技术推进图书馆向智慧化转型与发展。
2 高校图书馆发展与建设方向探索
高校图书馆该如何应对开放科学、数智技术、数字化、知识化等新的发展环境,以吴建中为代表的图书馆专业人士进行了探索,其代表性观点和核心理念如表2所示。
“以用户为本”而非“以图书馆为中心”已成为高校图书馆共识,围绕用户需求调整图书馆业务和目标是高校图书馆转型的基本原则,国内研究者关于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思考主要围绕以下方面进行。
一是开放科学环境下支持科学研究。
图书馆业务需要从信息处理与服务向更广范围的学术交流与研究转向。在“双一流”建设推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作为“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的高校图书馆,其服务主体是庞大的教学与科研人员,需要把支持科学研究作为其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目标。
而以知识共享为特征的开放运动,将改变科学研究范式和知识交流生态,“无论从全球倡议、国家政策、行业诉求、环境要求、用户需求还是已有研究来看,开放科学在加速科学探索进程、推动科学进程民主化,拓宽科学研究边界、提升科研成果附加值等方面意义重大,已成为解决复杂科学问题的必然选择。”高校图书馆应主动参与推进开放科学,为开放科学研究提供支持。
二是建立人、资源、空间之间的连接。
资源、空间和人,是构成图书馆服务体系最重要的三要素,图书馆服务的主要目的应是建立人、空间、资源之间的连接,在图书馆服务体系中人可以包括服务对象、馆员及其他任何与知识相关的人,空间包括图书馆物理空间和数字学术中心等虚拟空间,资源包括纸质文献资源、电子文献资源和各类数字资源,图书馆服务是为这些要素积极建立连接的中介。
创新的本质是知识与知识组合方式的差异,所以建立知识之间的“连接”是创新最大的“突破点”,连接意味着组合创新,意味着交叉融合,意味着变化。人与人、空间与空间、资源与资源以及三者间不同要素的连接将带来知识组合的无穷变式,也将带来图书馆服务的创新。
三是实现资源与数据的数字化、知识化,夯实知识服务基础。
通过数字化手段创新图书馆业务管理模式,实现人、资源、空间的泛在互联,以数据驱动服务,提升图书馆资源服务质量。孤立的人、资源和空间要素无法改变科学研究范式和知识交流生态,而充分利用数智技术将文献资源、科学研究过程等数字化、知识化,将空间和资源管理、用户行为数据化,以数据为基点结合数智技术构建新的图书馆业态,促使图书馆资源、管理和服务以数字化为基础走向智慧化,从而为科学研究和知识交流提供支持。
3 图书馆业务转型探索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图书馆业务转型可继续在“全面支持学校教学和科研发展”着力,借助数智技术,建立基于资源、空间和服务的知识基础设施,创建知识服务体系,推动科学研究范式和知识交流生态改变,积极服务于学科建设、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
3.1 专注核心竞争力:强化连接能力
高校图书馆建立知识发现服务体系的前提是图书馆的数字化、智慧化、知识化,而“数字化信息革命使资料的保存与获取不再依赖于纸本媒介,而处理数字资源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又没有完全掌握在图书馆手上”,系统和资源代理商多年深耕“元数据、统一检索、知识挖掘”,与系统和资源代理商相比,高校图书馆需要强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高校图书馆需要在整合馆藏资源、OA资源、外购资源、共建共享资源等基于自身资源保障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教学过程与科研过程等数据与资源以及用户行为数据,为用户提供更具特性的专业知识服务,即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服务对象的连接的紧密性、经常性和多样性。
首先,嵌入科学研究过程,为用户提供科研数据管理与科研数据服务。
高校科学研究的组织性明显增强,科学研究周期的管理更加有序,需要为之提供更高质量的科研数据管理和科研支持服务。今后的科学研究,尤其是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需要打破学科壁垒,组建由多学科科研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而良好的科研数据管理和科研支持服务有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辅助跨学科合作研究。高校图书馆可以科研服务平台为基础,为科研数据的收集、存储、利用等数字学术研究提供精准服务,以信息化手段和标准化数据协助师生进行科学研究。同时,在整个科学研究周期中,通过对学术产出的观测和精细化管理,把学者信息与其科研过程数据、科研成果统一管理起来,把人与文章精准关联,涵盖学者全学术生命周期、多类型的学术产出,使师生的科学研究数据及成果管理更加有序、高效。
其次,嵌入教学工作,为学院提供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服务。
学校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对数据的精准掌握,院系普遍有对其进行人才引进、教学评估、学科规划和建设等工作提供数据参考的需求。图书馆可借助于数据库资源优势,利用文献计量工具挖掘和整理学者信息,为学院建立专业的“人才资源库”,支持学院的人才队伍建设;图书馆还可通过挖掘关联数据库提供的更多相关学科的新的研究动态,面向院系重要的研究平台、研究项目、研究团队和研究成果,主动提供文献计量分析报告以供参考;同时,建立统一的学者库信息,可用于为各类报表提供精准数据,为院系提供个性化数据信息服务,实现数据建设与数据服务相互成就;图书馆还可为院系提供与国外一流大学相关工作的差距分析,为教师论文推荐、发布刊物分析等提供更为详细的数据管理和服务。总之,图书馆与院系的连接越多越密切,图书馆服务越有价值。
最后,嵌入用户日常,为师生提供泛在服务。
图书馆服务日益移动终端化,智慧图书馆服务借助人工智能、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数智技术,使用数据辅助管理,借助数据辅助决策,利用数据辅助创新,在图书馆各类资源数字化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与之相适应,图书馆所有的资源格式应是适宜移动阅读的,所有服务应是均可通过移动终端获得的,图书馆各移动服务平台之间、移动服务平台与门户网站之间是相互揭示、相互链接和相互支持的。
3.2 人才培养与图书馆业务融合:提升融汇能力
一方面,图书馆需要融合高校人才培养和图书馆智慧化建设。2021年底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在“继承与创新:大学图书馆现代化新征程”学术研讨会上特别强调,“要鼓励高校依托图书馆试点建设一批‘未来学习中心’,通过文献资源整合、空间流程再造,构建智慧学习空间,鼓励探索团队式、协作式、主题式学习,把图书馆建成信息服务中心、学生学习中心、教学支持中心,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新时代育人新范式。”今后的图书馆空间是融合了教学、学习、信息服务的智慧学习空间,图书馆可以通过个性化服务、智能推荐等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和研究环境,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建设对图书馆参与教学与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以服务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另一方面,图书馆业务与学院学科建设交叉融合。不少高校图书馆已逐步成为学科交叉、创新研究的中心,图书馆与学院的合作项目不断增多,如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联合建立的“化学信息学研究中心”,为化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支持;复旦大学图书馆与学院或机构合作成立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数据研究所、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等。未来,高校图书馆可利用图书馆学学科优势与相关科研机构合作组建更多的学科平台或研究中心,继续把图书馆业务与学校学科建设融汇起来,共同实现人才培养机制和科研机制创新。
3.3 开放科学,跨界合作:提高创新能力
以知识共享为特征的开放运动,将改变科学研究范式和知识交流生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开放科学运动也促进了跨界合作的可能,科学研究团队可以通过各类开放平台和开放科学工具进行科研工作。图书馆需要深刻理解开放科学运动的内涵,并积极调整服务模式参与构建新的学术交流模式,为培育新型的学术交流生态服务。同时,高校图书馆还可在行业内努力建立跨平台数据共享机制,建立开放资源服务联盟,组成开放资源服务平台,使学术资源回归其公共资源属性,努力促进形成利益相关方对开放科学及实施路径的共识,营造开放科学环境。以清华大学图书馆为例,清华大学图书馆自2015年开始建立清华学者库,建立覆盖全体教师的清华学者主页;之后,为解决已经开放获取的论文在不同平台是不可见、不可得的情况,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立了全球开放资源服务平台,面向全球开放,助力研究人员无障碍地获取文献,助力科学研究创新发展。
4 结语
不可否认,对于应对新的发展环境高校图书馆仍面临诸多现实困难。例如,在开放科学运动中,高校图书馆承担了开放科学理念的倡导者、开放基础设施的构建者、开放出版的协调者、知识产权规范的推广者等多重角色,但“能否给院系教学和科研提供更有力的支持”,真正发挥出开放基础设施的构建者、开放出版的协调者和知识产权规范的推广者这样有挑战性的角色的作用,高校图书馆还需付出更艰苦的努力。正如每个高校对图书馆所给予的“教辅”部门的定位一样,图书馆如何协调开放出版,如何承担构建开放基础设施的作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规范和维护知识产权,真正发挥出《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所提到的“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的作用,是高校图书馆面临的重要难题;在利用新兴信息技术支持用户科研和创新过程中,图书馆工作人员需要重新定义自身角色,逐步从科学研究的服务者转变为科学研究的参与者,如何普遍提升馆员自身的科学研究能力以辅助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高校图书馆在新环境下面临的另一重要难题。目前大多数图书馆的嵌入式学科和科研服务较多的是以馆员个人或分散的方式进行的,其服务标准和效果难以评估,今后高校图书馆可通过有组织地对馆员进行培训,提升其借助新兴信息技术服务师生的能力,通过建立专业的服务团队,较好地服务于用户的教学、学习和科研,积极改善嵌入式学科服务知识生态系统。
虽然高校图书馆的发展面临不少难题,但图书馆是一个从环境中汲取养分的、不断生长的有机体,高校图书馆的转型驱动力就根植于社会发展环境,新的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还将成为一个生长着的智慧体,它将给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智能化驱动的知识服务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1SJA0590)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