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策略

2024-11-07 00:00方蕾
知识文库 2024年18期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复杂,除了存在人才供需矛盾,当前企业对市场形势仍然处于观望状态,对高校毕业生需求量并未出现显著增长,且受到地区生活成本、房价、薪酬、岗位发展空间等诸多因素影响,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不容乐观。本文首先分析当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困难。鉴于此,主要就当前实际情况如何促进思明区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相关策略并进行分析。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既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又涉及千万家庭幸福与个人生计、尊严和价值。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据调查显示,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已经达到1158万人,同2022年相比增加了82万人,而2024届毕业生预计将达到1187万人。可见,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将越来越大。因此,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同时也成为高校工作的重要环节。

1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1.1 考研、考公成为热潮

近年来,考研和考公已成为许多高校毕业生的热门选择。考研可以提高个人学历和专业水平。很多学生希望通过攻读硕士研究生来深造自己的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增加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根据教育部的数据,每年报考研究生的考生数量持续增长,2021年全国共有285万人报名参加考研,比去年增长了4.8%。考公也成为越来越多毕业生追求的方向。公务员拥有相对稳定的职业发展和较高的薪资待遇,这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很具有吸引力。根据国家公务员局发布的数据,2021年全国公务员招录共有10万人次,比去年增加了20%。考研和考公并非适合每个人的选择。并不是每个毕业生都有考研的兴趣或条件,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从事公务员工作。因此,在选择考研或考公时,学生需要综合考虑自己的兴趣、能力和职业规划。总的来说,考研和考公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热潮,反映了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和对个人发展的追求。不过,学生在做出决策时应充分考虑自身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1.2 民营企业对本科生需求量最大

民营企业成为最大需求方,也是目前就业市场中的一个突出现象。根据招聘平台发布的数据,相较于大型国企和外企,民营企业对本科生的需求量最大。民营企业在招聘时更加注重应聘者的实际能力和实践经验,而不是毕业学校和学历等纸面条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相较于大型国企和外企,民营企业更加灵活、创新性强,对于应聘者的实际能力和实践经验更加重视。因此,他们更加愿意招聘本科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发展机会。另外,民营企业对于创新和创业的需求较大。许多本科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他们能够为民营企业注入新鲜的思维和活力。在民营企业中,本科生往往可以参与到项目的策划、管理和实施等各个环节中,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和锻炼机会。此外,相较于大型企业,民营企业的规模较小,组织结构相对扁平化。这意味着本科生在民营企业中更容易获得更多的提升空间,能够更快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职业道路。并不是所有民营企业对本科nrGKslC5Jccqj5/1tdSwOPv2FQM4TclhXdvWKdgktJk=生都持有相同的需求态度,一些优秀的民营企业会更加注重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因此,本科生在就业过程中也需要突出自身的特长和实践经验,增加自己的竞争力。

1.3 一线城市对毕业生吸引力较大

在一线城市工作成为目前许多毕业生的梦想之一。这是因为一线城市的机会更多、发展前景更好、薪资待遇更高。但是在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想要进入一线城市就业需要拥有足够的实力和优秀的竞争力。一线城市相对于二线及以下城市拥有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一线城市集聚了大量的企业总部、研发中心、金融机构等,这意味着毕业生在一线城市可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此外,一线城市还有更多的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资源。一线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化,未来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同时,一线城市的平均薪资水平也较高,相对于其他城市能够给毕业生更好的经济回报。同时,一线城市还拥有更多的文化、娱乐和生活便利设施。毕业生在一线城市不仅可以获得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还能享受到更多的文化活动、艺术表演、商业购物等各种生活方式。这对于追求综合发展和全面提升生活品质的毕业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进入一线城市就业也面临一定的挑战和竞争。一线城市的就业竞争激烈,招聘门槛相对较高,对毕业生的要求也更为严格。因此,毕业生在进入一线城市就业时需要具备足够的实力和竞争力,包括专业能力、实践经验、沟通能力等。一线城市对高校毕业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尽管进入一线城市就业面临一定挑战,但毕业生可以通过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机会,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1.4 科技行业需求增加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科技行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区块链等领域,许多高校毕业生都获得了就业机会。同时,创新型企业、科技园区等设施的兴起,也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创业和发展机会。许多企业开始更加注重多学科、综合能力的人才。毕业生具备跨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能够适应不同岗位的需求,具备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更有竞争力。另外,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新兴行业如互联网金融、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持续发展,给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这些行业对创新能力较强、适应能力较高的毕业生具有较大的需求。

2 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2.1 毕业生自我认知存在偏差

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越来越高,对自身能力和就业市场的了解不够客观充分,就业观念发生巨大改变。虽然企业对毕业生需求量大,但是往往许多毕业生却与企业“相互看不上”而导致“无业可就”。毕业生从之前的“先就业再择业”到如今只想“一步到位”,如果没有获得知名企业的就业机会,大部分会选择继续升学或者备考公职人员,短期内求职就业的积极性不强,而小微企业所提供的发展空间和薪资待遇更是难以得到毕业生的关注,企业存在引进毕业生困难的情况,供需之间存在矛盾。

2.2 毕业生的求职意向发生变化

毕业生的求职意向发生了显著变化,这对高校和企业的招聘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当前,许多毕业生在求职时不仅关注薪酬水平,还特别重视工作与生活、工作压力和工作环境的平衡。这种趋势反映出当代年轻人对于职业生涯的全新看法和价值观。在薪酬以外,工作压力和工作强度成为毕业生考量的重要因素。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工作环境良好、工作时间合理和压力较低的职位,他们认为这样的工作环境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同时,生活舒适度和工作生活平衡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现代毕业生希望能在职业发展和个人生活之间找到平衡点,不愿意牺牲个人时间和生活质量来追求职业成功。这表明,对于当代毕业生而言,工作不再是生活的全部,他们更注重全面发展和个人幸福。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与一些企业的期望值和企业文化存在冲突。传统企业文化往往强调忠诚度和长时间工作,而现代毕业生则更倾向于追求灵活的工作安排和更富挑战性的工作内容。此外,部分毕业生缺乏传统意义上的吃苦耐劳精神,这在一些注重传统工作价值观的企业中可能不太受欢迎。

2.3 就业市场对应届生不友好

当前就业市场对于应届生来说并不十分友好,主要原因在于高校教学产出与市场岗位技能需求之间存在不匹配。一方面,许多企业在招聘时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已经具备一定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的人员,而不是刚刚毕业、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应届生。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首要原因是很多企业对即刻上岗能力的需求日益增长。企业通常希望新员工能够迅速融入工作环境,立即开始产出,而非花费额外的时间和资源进行培训。这导致那些具有实际工作背景和经验的求职者更受青睐。另一方面,高校教育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于实际工作技能和软技能的培养相对不足。这种教育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脱节使得应届生在竞争已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时处于劣势。此外,高校毕业生往往缺乏对特定行业和工作岗位的深入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2.4 企业提供岗位相对减少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相对减少,这主要是由于多重因素所致,其中包括企业的用工成本开支、盈利状况以及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企业的用工成本是其运营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增长放缓或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的情况下,企业往往会寻求减少成本,以保持盈利能力或生存。降低用工成本成为其中的一种策略,这通常通过降薪、减少招聘甚至裁员来实现。这样的做法虽然可以短期内减轻企业的财务负担,但也导致了市场上可供应届生申请的就业岗位数量减少。此外,经济形势的波动也直接影响企业的招聘决策。在经济衰退或不稳定时期,许多企业会采取保守的招聘策略,减少新的招聘或冻结正在进行的招聘过程。企业的这种反应是对市场不确定性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以避免在经济状况不明朗时增加额外的财务风险。同时,企业在面对经济挑战时可能会重新评估和调整其业务策略,这包括优化工作流程、提高自动化程度,以及调整人力资源配置。这些调整可能会导致某些岗位的消失,尤其是那些可以通过自动化或效率改进来替代的岗位。

3 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策略分析

3.1 加强就业指导

根据目前毕业生不愿就业、面试技能存在短板,无法与企业需求接轨的情况,建议夯实高校就业辅导,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早让毕业生有合理的职业规划。一是由区政府牵头,搭建校企直通平台,建立就业指导企业名录,选取各行业“龙头企业”,企业类型尽量覆盖高校各学院专业领域。通过搭建平台,联动企业与高校,定期由企业派出骨干人员作为就业指导“导师”深入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培训。二是创新优化培训模式,根据学生的需求与兴趣点,不单执行单调的“培训模式”进行就业辅导,开展就业指导沙龙等多元化就业分享模式,由企业就业导师进行辅导,丰富内容,让就业辅导不仅以理论为基础,更有实际就业经历作为引入支撑,不是脱离现实的“纸上谈兵”,所以对于学生更有吸引力和说服力。三是由企业专业导师对学生进行就业培训指导,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接触了解各类优质企业,为学生初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埋下一颗种子,鼓励学生提早了解适合的工作,接收不同企业的就业信号,并尽早实习、了解适合的工作性质并树立职业目标,为毕业之后稳定就业打下基础,避免毕业之后仍对自己的就业规划一无所知或是随便就业。对于企业方,可与高校建立良性联动,做好企业宣传,为后续引进人才、校招提供便利。

3.2 建设实训基地

建设实训基地作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策略,具有显著的实际意义和长远效果。首先,通过实施面向高校“实习实训基地”的合作企业补助激励政策,可以有效地激发企业积极参与到毕业生就业培训中来。这样的政策不仅利于学生获取实际的工作经验,也为企业带来新鲜的人才和创新思维,促进校企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政府或相关机构可以根据企业接收的实习和实训学生数量提供相应的补助,这种经济激励将促使更多企业愿意开设实训基地。例如,为接收一定数量实习生的企业提供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这不仅减轻企业在培训和管理实习生过程中的财务负担,同时也提高了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和兴趣。其次,建立实训基地的企业可以通过与高校合作,共同设计实习和实训课程,确保课程内容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相匹配。这种紧密的校企合作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使得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到最新的行业知识和技术,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同时,这种合作模式也有助于企业及早发现并培养潜在的人才,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储备新鲜血液。企业可通过实训基地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潜力,进而在学生毕业后提供就业机会,实现人才的有效吸纳。最后,政府和相关机构可以通过监督和评估机制,确保实训基地的质量和效果,以及补助资金的合理使用。通过定期检查和反馈,可以持续改进实训基地的运营模式,确保其满足学生和企业的需求,有效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3.3 优化人才政策

继续扩大人才引进力度,紧贴当前形势和实际,不断优化调整各类人才优惠政策。在做好新引进人才生活补贴的宣传、受理和审核发放工作的同时,探索更细化的人才补贴方案,不仅仅只按照签订劳动合同和交满三个月社保来发放补贴,探索是否可以借鉴先进城市的相关政策,按照毕业生开始就业的时间分阶段发放,鼓励毕业生持续稳定就业,避免其取得一次性补贴之后,就频繁更换工作。在住房保障方面,建议借鉴先进城市经验,探索出台“定制化”的人才住房保障政策,比如成都市2020年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市人才安居工作的实施意见》,突出多层次、差异化、全覆盖,针对不同群体人才定向保障,精准供给人才公寓、产业园区配套住房、租赁型集体宿舍等,助力人才实现安居梦想。同时,积极运用抖音、微信等新媒体渠道,扩大各类人才优惠政策的知晓度。

3.4 夯实招聘推介

夯实招聘推介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环节,通过多元化和创新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升招聘活动的质量和效果。这包括深入高校进行招聘宣讲、建立高校联络平台以及利用新型线上招聘方式,从而吸引和留住更多优秀人才。在赴高校招才引才方面,企业和机构可以积极与高校合作,开展有针对性的宣讲会和招聘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提供了一个展示企业文化和招聘需求的平台,也让学生能够直接与企业接触,了解行业趋势和职位信息。通过这种方式,企业能够直接向学生传递公司的价值观和期望,同时学生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建立高校联络平台同样至关重要。这样的平台可以作为学生和企业之间长期交流的桥梁,不仅限于招聘时期。通过这个平台,企业可以不定期地发布最新的职位信息、行业动态或专业发展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准备就业。同时,平台也可以用作信息反馈的渠道,收集学生的就业需求和意见,以便于企业和高校调整招聘策略和教育培训内容。在创新引才方式方面,积极开展直播带岗等新型线上招聘模式是一种有效的策略。这种方式可以突破传统招聘活动的地域和时间限制,吸引更广泛的人才群体。通过直播带岗,企业可以实时展示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直接与潜在的求职者互动,提高招聘的吸引力和互动性。此外,使用多媒体内容,如视频展示、虚拟现场参观等,可以更加生动地介绍企业和岗位,提高招聘的效果。此外,企业可以通过组织线上互动环节,如实时问答、模拟面试等,增加求职者的参与度,同时也为企业提供更多了解求职者的机会。这种多元化的招聘方式不仅提升了招聘活动的趣味性和参与性,也帮助企业更高效地对接省内外人才,吸引他们来厦门或留在厦门就业。通过这些综合的策略,夯实招聘推介活动能有效地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帮助企业发现和吸纳更多优秀的人才,同时也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平台。

3.5 促进产才融合

为校企搭建平台,吸引更多本地高校学生留厦就业。探索实施校企融合活动,为校企搭建平台,创新活动模式,为在校学生走进企业、深入了解企业创造机会。例如,我区之前配合开展“厦企开放日·新鹭思明行”相关活动,组织厦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的五十几名学生参访厦门市美亚柏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吉比特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厦门蝉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厦门名企,为优秀在校生与厦门名企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倾情推动优生与优企双向选择匹配。在此过程,学生了解企业运营、感受企业文化、把握企业招聘需求。三家企业还特别为参访学生安排就业指导互动环节,在列出招聘需求的同时也开辟了简历投递绿色通道及面试直通车。

3.6 大力开发岗位

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大力开发岗位是一个关键策略。这涉及国有企业和相关部门积极挖掘和创建新的就业机会,特别是通过引导知名企业和开发社区、非编制等公益性岗位,从而满足毕业生的有效就业需求。国有企业和相关部门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开发新岗位。其中之一是与知名企业合作,探索新的就业领域和岗位。这种合作可以基于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共同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例如,可以鼓励和支持企业在新兴领域如数字经济、绿色能源、高科技制造等领域扩大招聘,以吸引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毕业生。此外,开发社区和非编制公益性岗位也是补充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例如,政府可以通过资金支持和政策激励,鼓励社区和非营利组织创造新的工作机会,如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公共健康等领域。这不仅提供了毕业生就业的新渠道,也有利于社会服务和公共福利的提升。在推动这些就业机会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岗位的质量和发展潜力。政府和企业可以共同努力,确保这些新岗位不仅仅是临时或低质的工作,而是能够提供职业发展和技能提升的机会。例如,可以在岗位设计时考虑到职业发展路径,提供培训和升级的机会,从而吸引更多有抱负的年轻人。同时,为了确保这些岗位真正满足毕业生的需求,相关部门可以进行市场调研,了解毕业生的职业偏好和技能特点,从而更精准地匹配岗位和人才。通过定期的反馈和调整,可以不断优化岗位的设置和分配,确保毕业生能够找到符合其兴趣和专长的工作。通过这些综合措施,可以大力开发符合市场需求和毕业生期望的岗位,有效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同时也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 结语

人与职业的互动,是一个互相发现、互相成就的过程。政府要立足实际,充分发挥挖掘人力资源服务相关组织的作用,倾力搭建“引才”桥梁,高标准谋划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各高校要提升就业指导水平,龙头企业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多渠道创新就业指导模式,不断扩宽市场化就业渠道,发挥公益性岗位等政策性岗位吸纳作用,努力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人才交流咨询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