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五育融合机制的实践研究

2024-11-07 00:00陈伟
知识文库 2024年18期

五育并举的关键在于学科融合达到互相融通、互相促进,有利于更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新的教育之路,学校落实五育并举,也有利于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1 立德树人背景下五育融合面临的困境

1.1 教师对五育融合认识不到位

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下,五育融合要求教育者全面关注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然而,当前许多教师对五育融合的理解和实践存在明显的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概念模糊。部分教师对于五育融合的具体内涵和实施策略缺乏深入地理解,简单地将五育理解为五个独立的教育领域,没有认识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作用;第二,教学分离。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仍然采取分科教学的方式,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割裂开来,没有实现它们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机融合。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偏科”现象;第三,缺乏创新。面对五育融合的新要求,部分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难以将五育融合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动。他们缺乏对五育融合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探索,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1.2 学校课程分裂,缺乏整体性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课程往往被分割为不同的学科领域,缺乏整体性和融合性。这种课程分裂的现象对五育融合造成了严重的阻碍,例如,不同学科之间往往存在明显的壁垒和界限,导致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受到限制。这种壁垒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限制了五育融合的实施空间。另外,由于课程分裂,不同学科之间往往存在内容重复的现象。这不仅浪费了教学资源,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分裂的课程体系也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实践活动。这种“纸上谈兵”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也难以实现五育融合的目标。

1.3 忽视多方协作,育人效果差

一方面,立德树人视角下五育并举应充分发挥多方协作之力,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然而,受传统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使得当前教育工作多由学校教师承担,家长、社会则作为教育工作的补充,难以为教师教学工作提供直接的帮助。另一方面,家校社合作理念已成为当今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课题,然而多数家长面临工作的压力难以抽出时间与教师进行协同育人,同时部分家长对于五育教育的认知不高,难以为学生提供直接的干预指导,使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存在阻碍,影响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1.4 学校的教学评价制度单一化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能力、素养发展,教学工作高质量开展的基础。目前来看,现有的评价体系过于关注学生学科成绩,且评价形式相对较为单一,主要依赖于笔试和口试两种方式。这种评价方式虽然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它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情感表达能力、人际交往、德育素养等;另一方面,它容易导致学生的应试化倾向,只追求结果而忽视了学习过程中的收获。这与五育并举工作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2 立德树人背景下五育融合机制的构建

2.1 落实政策,构建良好教育生态

为了确保五育融合机制的有效实施,必须首先落实相关政策,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有利于五育融合的教育生态。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1)政府层面的策略

政策制定与完善。政府应深入研究现代教育理念和实践,结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制定和完善五育融合政策。这些政策应明确五育融合的具体目标、任务、实施路径和评估标准,为学校提供清晰的操作指南。

资源投入与iFntxoUNkdZ73tvnV9XRxrw90wSZl6hTuwWWrgUW/bU=保障。学校应与政府做好沟通交流,由政府制定相应的教育制度与帮扶政策,做好资源的科学配置,确保德育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开展。

监督与评估。政府还要扮演好“监管者”这一角色,对学校各阶段五育融合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同时派遣该领域专家到校进行指导,对教师教学内容、方法予以优化,从而确保工作整体质量。

(2)学校层面的策略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做好目标、内容的更新与优化,从而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制定实施方案。学校应深入解读政府政策的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与现有资源,制定符合学生德育品行发展需求的五育融合实施方案。同时也要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予以德育因子的渗透,以此为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奠定基础。

加强教师培训。教师是工作开展的重要执行者。对此,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对五育融合理念的认知和理解,同时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自我突破,从而打造一支高质量“五育”教育教师队伍。

(3)家庭与社会的参与

家庭、社会携手共进,既能对学校教育工作开展提供有力支持,而且进一步拓宽教育渠道,为学生情感、能力的个性发展奠定扎实基础。对此,学校可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和沟通。定期为家长讲述五育融合的理念和重要性,同时结合实际案例,帮助家长培养正确的教育观念,为教师工作开展提供支持。在社会层面上,学校可借助校园局域网挑选契合本校学生发展的社会教育机构,围绕“五育”内核进行课程的优化与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拓宽其学习视野,进一步提升学习成效。

(4)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

良好的教育生态能够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使其能够全身心投入学习中,促进自身德育品行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学校应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艺术节、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等教育因子,开展多元化的文化活动,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展现个性,并在活动中培养积极乐观、敢于拼搏的优秀品质;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通过搭建沙盘咨询室、匿名关怀室等沟通平台,鼓励学生展示真实的自我,并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干预下,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2.2 加强管理,优化学校管理机制

(1)转变观念,树立融合育人观念

首先,学校可以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并邀请五育融合领域的专家、学者或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通过组织专题讲座、研讨会、工作坊等形式来分享他们的见解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可以实际案例为切入点,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理念,鼓励优秀教师模拟工作开展,为其他教师提供表率的同时帮助教师明确德育工作开展的具体方向。其次,在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方面,学校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来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课程设置中增加跨学科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探索和学习,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学校还可利用其他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艺术表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此外,学校还可组织学生共同参与到校园文化环境布置中,营造良好学术氛围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驱创造力。最后,在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方面,学校需要做好政策的解读,通过读书报告会、教研活动等方式,为教师讲述“五育”的内涵特点及目标指向,以此让教师认识到五育融合的现实意义,从而建立良好的育人观念与学习态度。

(2)统筹协调,合作开展育人工作

为了实现五育融合,学校必须采取一系列细致且富有策略性的行动,确保各项育人工作能够协调开展,形成有效的育人合力。

y3pMTUnm3fwHUsWAgzD3lBPNJK96/ETihzwWcIHea8Q=

首先,建立专门的五育融合领导小组。由各部门主要领导,如教务主任、教研组组长等担任核心成员,同时邀请相关机构的教育专家、教师代表和家长委员会代表等共同参与工作内容、工作目标的制定,并由领导小组进行推敲与实验班级实验,从而保证各项措施工作的顺利执行。此外,领导小组还要定期召开会议,对五育融合阶段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的同时调整策略,并完成相应的研究报告,确保后续whYZF5HqR4TKQirjQyAswHalufoctzLm4vmYnXgF1jI=工作的有序进行。其次,加强学校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五育融合涉及教育领域的各方面,如教学、德育、体育、艺术等多个领域。因此,学校各部门之间必须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例如,教学部门可与其他部门合作,开发融合五育元素的课程和教学资源;德育部门可组织各种实践活动,以问题、案例为导向,让学生活动过程中感受德育的重要性,并由此建立正确的行为认知与学习态度;体育和艺术部门则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的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体育精神和艺术素养。最后,打造家校社共育的工作体系。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三者之间应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机制,以加快落实“五育”教育的根本育人任务。例如,学校可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并定期分享学生在家、在校的表现,让家长及时了解自家孩子在学习、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并结合学校的育人理念和措施进行指导干预,增强学习体验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归属感。在此过程中,学校也要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优势,为家长讲述当下新兴教育理念与方法,帮助家长不断提高自身教育质量的同时为学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3 课程育人,完善学校课程机制

(1)依托学校课程实施全学科育人

做好全学科育人的课程规划,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思维模式,促进其能力、素养的综合化发展。首先,学校要组建一支由各学科教师和教育专家组成的教师队伍,以五育并举为总抓手,共同研究和制定全学科育人的课程目标,同时根据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方面的育人目标,对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与创新,使教学工作契合当下学生发展需求,保证教学工作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其次,挖掘各学科中的育人元素,使课堂更具温度。例如,在历史课程中,除了讲述历史事件和人物,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分析历史人物的行为和决策,以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辩证意识;在数学课程中,除了教授数学知识外,教师还可引入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梳理与问题解决,由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建模意识。在此过程中,学校还可开展多种形式的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融合,从而促进他们综合学习能力与综合思维的提升。最后,加强评价与反馈机制,教师可定期对全学科育人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同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课程规划和教学方法,以确保工作真正落实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上。

(2)完善课程体系,注重全过程育人

优化课程设置,能够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基础上,提升教学工作成效。首先,学校应当审视现有的课程体系,对其进行优化和调整,确保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例如,除了传统的学科课程,学校还可增加一些跨学科的综合课程,如科技创新、艺术鉴赏、社会实践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和发展空间。同时学校还可引入一些前沿性和实用性的课程,如编程、建筑设计等,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同时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其次,加强实践环节,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当设计多样化的课程活动和实践项目,例如,科技创新、数学建模竞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最后,学校还可与企业、社区等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从而培养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2.4 建立多方参与的互动协同平台

建立多方参与的互动协同平台能够推动五育并举工作的全方面开展。首先,学校要设立专门的技术团队,通过对本校学生、教师进行信息整合,同时搭建线上交流平台、学习资源库等板块,做好教学资源的共享,确保学生能力、素养的协同发展。在此过程中,学校还可搭建校园局域网,与其他学校进行资源共享,也可定期开展教师学习交流会,针对“五育”内核进行教学方案制定的探讨,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温度。其次,要进一步细化平台的角色分工,学校作为平台的主导方,应负责发布五育融合工作的相关政策和计划,定期向家长、社会展示工作成果,并开设相应的疑难解答板块,为家长育人提供建议,确保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也要做好相应的角色转变,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学习交流会,与社会专家、优秀教师共同探讨五育工作开展的目标与具体方向,并加强教育资源与教学服务的开发与应用,形成育人合力的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最后,为确保平台的长期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学校还要做好平台的日常维护和教育资源管理,也可与校外机构进行合作,定期对平台各板块内容进行评估和优化,并根据家长反馈和学生发展需求对平台功能和服务进行量化调整,以充分发挥平台育人的优势。

2.5 基于全面发展实施多元化评价

(1)评价内容多元化

首先,学科知识评价。在学科知识方面,学校不应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笔试成绩,还应考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质量、项目完成情况等多元化内容。例如,对于数学学科,除了评估学生的解题能力,还可以评价他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如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评价标准上,学校可以设定不同的层次,如基础知识的掌握、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等,确保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层次性。其次,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是学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道德品质、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等多个方面。在评价时,学校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参与团队活动的表现、对问题的独特见解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道德品质方面,学校可以设立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等具体标准,并通过学生的日常行为观察来给予评价。最后,实践能力评价。实践能力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也是五育融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时,学校可以组织各类实践活动,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验探究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成果。评价标准上,学校可以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成果的创新性等方面,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2)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推进五育融合的教育模式中,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至关重要。这不仅能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更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其团队协作和社会适应能力。

①教师评价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对学生的学科知识、学习态度和技能掌握有深入的了解。教师的评价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局限于学科成绩,还应包括学生在课堂互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②学生互评

学生评价以课堂学习活动为主,通过交流、互动,学生能够更为直接地了解自身学习能力、情感认知特点,并在与其他学生交流过程中予以调整。同时,学生互评更为直观,能够让学生及时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在日后学习活动中有针对性地予以改进。

③家长评价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而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评价板块的开展,能够推动五育工作的全面覆盖,同时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沟通,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在不同环境下的德育表现,并共同制定专项育人方案,以提高教学工作的实效性。

④社会评价

社会是学生德育品行展现的主舞台,教师可邀请社会专业人士到校担任指导教师,对学生德育品行、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社会人才需求提出评价意见,以便帮助学生明确未来学习、发展方向。

(3)评价方法多元化

为了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和个性化需求,教师也要进一步做好评价方法的丰富与创新,以此提升评价工作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一方面,量化评价。量化评价以数据为主要支撑,学校可依托网络平台建立学生能力发展报告,并记录不同阶段下学生德育品行的表现,依托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综合品德进行分析,对处于数据平均线以下的学生进行标注,并围绕五育工作进行目标的细化,通过制定层级化的学习方案,帮助学生跟上德育“大部队”。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利用在线测试系统、学习分析软件等记录学生成长过程,并对评价内容、标准进行调整,从而充分发挥评价工作的育人功能。另一方面,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比,质性评价更注重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和个体差异发展需求。对此,教师可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生学习感受、活动积极性、互动成效等进行评价。从而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好后续工作方案的制定。

3 结语

综上所述,立德树人背景下五育并举工作应立足学生发展实际,加强与家庭、社会的交流合作,落实政策,构建良好教育生态,加强管理,优化学校管理机制,课程育人,完善学校课程机制,建立多方参与的互动协同平台,基于全面发展实施多元化评价。多措并举,提升教学工作针对性与指向性的同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规划课题“立德树人背景下五育融合机制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D/2021/02/650)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南通市海门证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