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各地相继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艺术季及艺术周活动,为公众带来了丰富的艺术体验。这些辐射全城、全国乃至国际的文化艺术盛会,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起着推动当地文化艺术消费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演进,艺术季的形式与内容日益广泛且多样化,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艺术展示,而是成为融合多种文化表达与社会互动的平台。那么,当下的艺术季呈现出怎样的亮点与魅力呢?
一、以深刻的文化表达和执着的学术追求,让艺术成为滋养人们心灵的源泉,实现文化惠民的美好愿景。以“时代·人民——2024中国美术报艺术季”为例,此次活动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展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文化使命和责任担当,《中国美术报》社与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紧密合作,加上南通大学艺术学院的深度参与,为南通市民奉献了一场视觉与文化的盛宴。以“一报”联合“一校”联动一城,用“高峰之路——2024中国画学术邀请展”“时代之光——中国油画艺术研究展”“她艺术——当代中国女艺术家提名展”等近20个优质的展览、1000余名艺术家的2000余件艺术作品倾力打造一个集思想性、艺术性、时代性于一体的高质量的美术嘉年华。
二、艺术园区不断打磨自身品牌IP,体现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创新。当今,数字技术的成熟应用,以及科技与艺术的相互赋能,正推动我国的文化艺术迈向更广阔的未来,同时也让艺术节的舞台充满无限可能。“第十七届北京798艺术节”的两大主题展就体现了对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尝试,探索了微观世界与宏观宇宙之间的艺术联系。《ALAB山海空间》让VR奇观走向户外,围绕798艺术区的建筑风格,将幻景和现实相结合,打造出美轮美奂的幻境。在今年的“第14届中国·宋庄文化艺术节”的对话论坛中,众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艺术产业、艺术科技等议题,为推动文化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
三、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打造国际性艺术盛会。“第三届北京国际运河艺术周”活动期间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运河之技”呈现中外非遗及传统手工艺;“运河之旅”汇集14国的世界运河文化展;“运河之味”展示中外运河特色的餐饮、手工艺品,促进了中外运河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吸引了来自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0位艺术家来沪展演。“玉出申江——潘玉良的艺术之旅”展览揭开奇女子的“画魂”,“发现贺慕群”展览以传奇人生呈现中法文化交流的缩影,“对话透纳:崇高的回响”展览则穿梭至19世纪画家透纳的艺术世界。
在“第十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期间,“今日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邀请展”邀请了来自113个国家和地区的789件美术作品参展,展示了来自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国内省市艺术家新锐的艺术理念和表现形式,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外人文交流与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当然,在当今艺术季、艺术周蓬勃发展的浪潮之中,我们亦需审慎关注一些不容小觑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与警惕。一是不少艺术季缺乏独特个性,盲目模仿套用成功案例模式,忽视了艺术季应是对地区文化风貌的独特诠释,需坚守艺术品位,结合当地特色进行创新。二是商业化、市场化趋势的加剧。过度商业化导致艺术作品倾向迎合市场,艺术家创作意图被边缘化,艺术品价值被市场价格所绑架,影响策展决策。三是对时下热点的盲目追逐。为获取流量与关注度,以及迎合当下人们拍照打卡的喜好,许多艺术季不惜打造网红打卡地,导致艺术季娱乐化倾向严重,内在意义与情感动力缺失。因此,艺术季需在保持独特个性、平衡商业化与艺术追求、避免盲目追热点之间找到平衡点,以确保艺术季的持续发展,既满足市场需求,又不失艺术本真,为观众带来深刻的文化与艺术体验。展望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兼具学术性与专业性、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盛会为艺术家提供展现才华的广阔舞台,为公众带来美的享受,促进国际文化艺术交流,让艺术之花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绽放。
(作者系《中国美术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