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自我评估

2024-11-06 00:00:00白文新
《学习方法报》历史七年级 2024年16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曾播放过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在这部专题片中可能看到的生活场景是( )

A. 元谋人使用磨制石器劳动 B. 北京人懂得用火御寒照明

C. 河姆渡人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D. 半坡居民大面积种植水稻

2. 距今8 000多年的内蒙古兴隆洼遗址,有半地穴式房址百余座,这些房屋排列整齐,内有石锄、石铲等生产工具及陶钵、陶罐等生活用具。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

A. 处于旧石器时代 B. 形成了早期国家

C. 出现了定居生活 D. 产生了贫富分化

3.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下列能实证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考古成就是( )

A. 河姆渡遗址 B. 良渚遗址

C. 二里头遗址 D. 殷墟遗址

4. “孝公即位之后,用了商鞅,定了变法之令,把全国的人,都驱到‘农战’一途,于是秦国的国势,就骤然强盛起来了。”由此可见秦国国势的强盛源于( )

A. 建立县制 B. 严明法度

C. 奖励耕战 D. 废除特权

5. 战国时代,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学习少数民族作战方式;秦、赵等大国内的一些戎、狄族以华夏族自居。这些现象可以用来说明当时的( )

A. 民族交融 B. 变法改革

C. 战乱频繁 D. 经济发展

6. “在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中,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对上述材料解读准确的是( )

A. 青铜器种类单一 B. 器表上的文字是小篆

C. 青铜器功能多样 D. 商代人缺乏审美意识

7. 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统治者是( )

A.禹 B.秦孝公 C.秦始皇 D.汉武帝

8. 《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建立之初,社会困窘,经济凋敝,人口锐减,人民困苦。为此,汉初实行( )

A. 休养生息 B. 严刑峻法

C. 焚书坑儒 D. 变法改革

9.汉初,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后来汉武帝实行了( )

A.兴修水利 B.休养生息

C.统一铸币 D.盐铁专卖

10. 下面是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其中①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

A. 西汉的兴亡 B. 楚汉之争

C. 东汉的兴衰 D. 道教的兴起

11. 下图所示局面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

A. 丝绸之路开通 B. 海外贸易发展

C. 卫温到达夷州 D. 指南针的应用

12. 【跨学科】下面是华佗的医学成就的相关介绍,这反映了华佗( )

A. 主张辨证治疗 B. 提出望闻问切

C. 提倡体育锻炼 D. 重视编撰药典

13.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诗描述的是东汉末年的一场重要战役,此战役( )

A.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大力开发

B. 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大交融

C. 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D.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14. 北魏后期,皇室和南朝一样重视汉字书法的学习,安排书法家辅助皇子习字作书。该现象主要体现了( )

A. 政权分立 B. 中外文化交流

C. 民族交融 D. 书写载体变革

15. 据以下内容可知,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和文化( )

A. 集中于农业领域 B. 继承与创新结合

C. 成果领先于世界 D. 体现以民生为本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0分。

16.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都江堰的修建,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将水输送到低处;利用水位差,通过鱼嘴实现“四六分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洪、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实现“水旱从人”。秦国在蜀郡获得了继关中平原后的又一个大粮仓,为秦始皇实现天下一统的宏图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摘编自李彬彬《李冰对中国统一事业的贡献》

材料二 汉文帝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时常提醒百官劝课农桑。他曾两次把田租税率“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这样,农业得到较大发展,粮价大幅降低。

材料三 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部分生产工具学习卡。

[耧车 翻车 西汉时发明的播种工具。一般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着,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据东汉崔惠《政论》的记载,耧车由三只耧脚组成,即三脚耧车。 曹魏时,经过发明家马钧改制,用于灌溉。翻车可用手摇、脚踏、风转或畜转驱动。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入水中。驱动链轮,叶低着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如此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连续输水,功效大大提高。 ]

材料四 时海内大乱……中国士民(北方人口)避乱者多南(迁)渡江。

——司马光《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归纳都江堰的修建特点。并简述都江堰水利工程对秦国社会发展的作用。(4分)

(2)材料二反映了汉文帝的什么治国理念?(2分)

(3)根据材料三,分别指出耧车和翻车的功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们的共同作用。(4分)

(4)材料四反映的历史现象对以后我国南方的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促进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分)

17.(12分)不同时期的文化政策营造了不同的文化环境,对历史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国在兼并形势下,竞相颁布优惠的人才政策,对不同的学说采取宽松政策。此时,统一的意识形态尚未形成,从而为不同流派的思想得以传播提供了可能的空间。

——于凯《战国史》

材料二 秦简出土情况简表(部分)

——梁俊《秦朝帝王与秦朝文学研究》

材料三 西汉研习儒学的儒生数量统计表

——根据(东汉)班固《汉书·儒林列传》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战国时期出现的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不同流派思想得以传播”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的统治受到哪一思想学派的影响?结合材料中的秦简信息,简述你判断的依据。(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汉研习儒学的儒生数量的变化与哪项措施有关?该措施有何影响?(4分)

18.(14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指出西周和秦朝分别采用什么政治制度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比较材料中的图二和图三,指出二者最大的不同之处。(4分)

(2)根据材料二中的史事,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史事和所学知识加以阐述或说明。(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学习方法报》历史七年级2024年16期

《学习方法报》历史七年级的其它文章
期末知识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