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京剧《老阿姨》讲述了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同志追逐信仰、奋斗终身的感人事迹。“甘祖昌不当将军当农民的事迹”成为很多红色教育的重要题材,而当年跟随甘将军回到乡村,一同建设家乡的这位将军夫人,不仅以乡村教师的身份给农村孩子送去知识与希望,更是在退休后的数十年继续为群众排忧解难,为关心下一代努力奔波。习近平总书记曾高度赞扬龚全珍同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并亲切地称呼她为“老阿姨”。
删繁就简,突出典型化和意象化的特征
现代京剧《老阿姨》全剧7场共130分钟,浓缩了龚全珍与甘祖昌将军相遇后的70年人生。虽然真实素材很丰富,但剧中并没有过多渲染、演绎和冲突,在表现手法上避开了轰轰烈烈而选择了娓娓道来、春风化雨。所以观众若是带着猎奇、刺激的心态来看这出戏,必定是失望的,这不是传奇,这是纪实,是要润进到每个人内心的甘泉。
剧情上,从龚全珍与丈夫甘祖昌将军相亲结婚开始,到辞职返乡、适应环境、坚守乡村,最后投身公益事业,似一条简单而清晰的线条,不着半点累赘却又细腻地描绘了龚全珍不断变化提升的精神世界。编剧陈涌泉在《老阿姨》创作漫谈中曾经谈到,龚全珍的事迹随便选取几件写一台戏都没有问题,“但那样写无非是事件量的叠加”。他认为“修辞立其诚,立言贵精详”,创作《老阿姨》应着力描写龚全珍“不同困境下心灵的突围和精神的成长”。因此,本剧在剧情的创作特征上,删繁就简的力度是大胆的,它略去了许多具体事件甚至是关键人物的交代。例如,关于甘祖昌将军的戏分量很少,没有强调开国将军夫人的身份,没有歌颂、描述甘祖昌将军与龚全珍的爱情细节,没有一场关于具体日常生活的演绎,没有关于自身艰苦环境中具体困难的演出。就一场精彩的戏剧而言,剥去这些具体的、生动的、真实的内容,戏剧本身可能容易变得单调、乏味,然而本剧可贵之处却在于删繁就简后对人物典型化的突出与人物内心世界的沁润。
本剧剧情聚焦在龚全珍面临的几次重大抉择上,重点演绎了龚全珍在不同人生阶段作出的几次人生选择。选择与甘祖昌将军结为夫妻,她找到了那个追逐光的人;选择与甘祖昌将军一同返乡,她与甘祖昌将军有了共同追逐的光;选择艰苦奋斗留守乡村,她找到了追逐光的方向;选择献身公益事业,她成为了所有人的那道光。
通过删繁就简,本剧将龚全珍共产党员、乡村教师的个人形象典型化,将龚全珍艰苦奋斗、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精神意象化,将龚全珍与甘祖昌将军一生奋斗的共同理想化为了一道光,照进了观众的内心。把具体的、特殊的、生活化的情节略去,龚全珍不再是作为个体的龚全珍,她被典型化,她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坚守初心、矢志不渝的共产党员,她是拥有信仰并为之奋斗终身的战士。
“生活幻觉”的打破与戏剧真实之间
戏剧的演绎必然要通过营造“逼真”来实现,所以无论是剧情、舞台还是表演,戏剧都在努力追求“真实”,以期让观众产生现场的“生活幻觉”。从而产生感同身受的效果。有趣的是,虽然与布莱希特主张的“间离化”不完全相同,现代京剧《老阿姨》在剧情上所做的简化试图破除了一些必要的“生活幻觉”。编剧另辟蹊径地通过主人公复杂的内在精神斗争调动观众积极想象,促使观众进行冷静思考,在内心创造出一个高于生活的艺术境界。这比产生观众共鸣更为重要,共鸣是吸引、沉浸与享受,适当的破坏“生活幻觉”能够让观众产生“距离感”,从而引导观众冷静判断,拥有自己的思考。
通过歌唱来表述内心活动,这比赤裸裸的念白表现更为自然,其原由在于歌唱的舞台假定性与“生活幻觉”有着一定的距离,唱词的形式产生了距离,唱词的内容又拉拢了内心的真实,这也是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所在。与剧情的删繁相反,本剧在描述人物内心方面却毫不吝惜笔墨。这些细腻的内心描述通过大量唱词体现出来,在表现真实人物心境的同时见证了人物精神世界的不断成长。剧中有关龚全珍刚刚落脚乡村面临艰难环境的心境描述,“离新疆来到莲花县,一下子进入了陌生地、陌生天、陌生水、陌生山、陌生人来陌生面、陌生环境重重关。”她矛盾、犹豫、挣扎,在陌生的南方乡村,陌生的语言、风俗、饮食与艰苦的环境中,“方言听不懂”“饮食不习惯”“卫生老大难”“走路走不稳”,即便如此,她还是产生了“怎忍她贫瘠年复年?怎忍看乡亲们挣扎贫困线?怎忍看孩子们含泪离校园?”的想法,最终下定“莫犹豫、不畏难、下决心、咬牙关”的决心。她不是天生的模范,她是有血有肉的人,最终成为人们心中的“最美奋斗者”。
通过破坏“生活幻觉”,该剧实现了剧中人物形象的典型化塑造与创作主题的升华。观众能够在观剧时不断产生疑问与思考:龚全珍为什么会选择与甘将军结婚?龚全珍为什么会选择陪伴甘将军回到陌生的乡村?龚全珍在艰苦环境下为什么选择了坚持奋斗?是什么让龚全珍终其一生奉献给了公益事业?她为什么没有畏难?没有退缩?没有停下来?这些答案在每个观众心中呼之欲出,指向了现代京剧《老阿姨》的主旨。
舞台空间的变化与精神世界的外化
现代京剧《老阿姨》的时空非常广阔,从大漠胡杨到山村荷塘、从青年到暮年,设计者巧妙地利用了“日记本”“斜坡”“荷花”几个元素创造出不同时空的穿插碰撞。
舞台设计以日记本为元素设计出舞台正面主题形象,承载远景、背景和特写的视觉内容。日记本是时空的串联者,八一子弟学校、新疆大漠戈壁、莲花乡荷塘作为不同空间的场景不仅数字效果震撼,更提供了与剧情相融的整体美感。日记本讲述了龚全珍一生的心历路程,是舞台所演示的那一部分,更是那些重复的、平凡的、相似的事件集合(观剧后,观众可能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龚全珍所做的更多的事情,这是特定舞台带来的观感效应)。舞台中间是一道斜坡,与不同的场景搭配出不同的空间体验。这道斜坡是八一子弟学校的大门、是新疆大漠的沙丘、是沿背村村口的石桥、是细妹子家门口的小路。这道坡见证了龚全珍与丈夫的相遇相亲,见证了他们辞职归乡、守望相助,可以说这道斜坡也是龚全珍选择的人生之路。在功能上,斜坡把舞台切分为多个层次,配合日记本中的远景、背景,斜坡区分了上下的层次,龚全珍在教书时与山上劳作的甘将军形成对望,产生了蒙太奇的艺术效果。在冒雨送书的场景中,斜坡的效果在舞台前区形成了一个近景区域(细妹子家的内景)。值得一提的是辞职回乡那段:背景是胡杨矗立的广袤戈壁,在经历一番思想斗争后龚全珍选择了和甘祖昌共同辞职返乡,面对帽子上的红星,他们都有不舍。这里包含了夫妻俩对部队生活和部队同事的不舍,更是对革命生涯的不舍,这是他们坚持了半辈子的事业。他们摘下红星(帽子)共同站在沙丘上,音乐一响,戈壁大漠的背景产生了旋转的动态效果,此时人物形象随剧情的演绎产生了拔高的效果,非常震撼。
无处不在的莲花意象,是本剧的核心灵魂所在。舞台背景中莲花县的荷塘出现了多次,且有实有虚,如刚到莲花县的荷塘边,乡亲们私下议论着甘将军夫妇的回归;遇见细妹子遭遇辍学,在荷塘边龚全珍决心留守助教乡村学校;退休归来,与甘将军一起骑自行车回家时,夕阳中的荷塘依旧芬芳;细妹子将自己继承龚全珍志向的红本送到老师手中时,荷塘里白莲朵朵;剧末点题用习总书记的话表述龚全珍一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时,背景画面是满屏的莲花莲叶特写。新疆的天山雪莲圣洁高贵、不染尘世,莲花县的莲花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与剧中主题曲“绿塘一枝莲,映日别样鲜。不与牡丹争富贵,不随菊花自悠然,亭亭净且直,清香留人间!”相呼应,莲花成了龚全珍人生形象的写照。这里舞台、人物、主题、剧情、音乐相互融合,将剧的精神世界外化,通过对观众多维度感官的刺激最终达到心灵的碰撞。
初心不改、信仰为向、奋斗不已
本剧名为《老阿姨》,主要以龚全珍事迹为主要内容,作为影响龚全珍一生的丈夫甘祖昌将军在戏中的戏份不是很多。本剧中,甘祖昌将军的形象被提炼、抽象出来,在不经意中默默影响着龚全珍一生的奋斗方向。读懂龚全珍,首先要读懂甘祖昌将军。甘祖昌将军在辞职回乡之前,把自己献身给了伟大的革命斗争事业,他先后参与了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出生入死、数次负伤 。也正是这样的英雄,这样一个拥有革命信仰的人,才会在发现自己病情之后作出辞职回乡的决定。彼时,甘祖昌将军是追随信仰之光的英雄,也是龚全珍眼里的光,是大漠里“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下一千年不烂”的英雄树胡杨。
在面临辞职返乡时,龚全珍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眼下的困境是看得见的艰难,而她选择了陪伴、相信丈夫。然而,回到乡村之后的龚全珍发现,在新中国广大的乡村中,还有很多很多的事情需要去做,农业落后农民贫困、建设缓慢教育匮乏。细妹子的事件是偶然也是农村娃当下的必然现状,龚全珍作为曾经的一名教师,选择坚守乡村教育,给农村娃送去知识、改变命运,是一件值得敬佩而又意义非凡的事情。这时的龚全珍终于理解了甘祖昌将军回乡的目的:曾经和战友们用命换来的国家和平,还需要更多的经营和建设。在返乡后的29年里,甘祖昌将军一直坚持参加劳动,修建了3座水库、25公里长的渠道、4座水电站、3条公路以及12座桥梁。夫妻俩一个建设乡村、一个支教乡村,向着信仰,他们用实实在在的业绩践行着自己的初心,他们并肩站在了一起。
剧中没有过多甜蜜、温暖的爱情体现,龚全珍和甘祖昌两位老人的爱情却依然隽永闪耀,这是一种“革命爱情”。龚全珍曾在日记中写道“在我的脑海中,爱情有3种境界:最高境界是有共同理想和目标,愿为之奋斗终生,不惜一切代价甚至生命的爱。我和祖昌共同生活33年……我感到生活得充实幸福。”[1] 他们的爱情至高至纯、无私伟大。甘祖昌将军离世后,龚全珍选择了继续从事公益事业,体察民情、关心公益,给无数个家庭送去温暖和关爱,她始终初心不改、信仰为向,已然成为了我们所有人应该追随的光。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曾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龚全珍同志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精神……我们要把艰苦奋斗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2] 不仅仅是支持乡村建设,从事教育、公益事业,《老阿姨》所传递的精神,更为重要的是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为了更多人的幸福离开优厚的物质环境,重新回到艰苦的环境中,与人民群众一起奋斗、一起改造的精神;是为了实现共产党人共同的初心,把毕生精力投入到艰苦奋斗之中的信仰之力。
参考文献:
[1]赖星.龚全珍:“老阿姨”的“如荷人生”[J].社会与公益,2023(09):54-56.
[2]共产党人龚全珍[J].党史文苑,2014 (10):彩页.
钟信玉:江西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责任编辑:宋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