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与人文情致的双重变奏

2024-11-06 00:00:00蒋国江
影剧新作 2024年3期

吉安采茶戏《有盐同咸》是继《杜鹃花开的地方》后,吉安市采茶歌舞剧院创排的又一部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艺术资助项目,由著名戏剧人罗周编剧,童薇薇导演。全剧由序幕及分盐、埋盐、化盐、饮盐、识盐、歌盐六场戏构成,以食盐为媒介,以爱情为线索,讲述了一段井冈山斗争时期军民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充满着血与火、生与死、爱与恨的感人故事。该剧在革命英雄形象的塑造、情感叙事方式与舞台呈现方面有令人耳目一新之处。

一、兼有勇毅和韵致的革命英雄形象的塑造

英雄情结是人类永恒的情结,表征着人类对正义、勇敢和坚毅的人物形象的向往。文脉流长的中国戏曲小说更是具有书写英雄的传统。革命英雄形象是传统英雄形象的延续和发展。对红色故事的讲述,革命英雄形象的塑造,江西戏剧舞台也有过不少成功经验,但也有诸多作品模式化、套路化,缺少新意,或者过于写实,情致韵味不够。从这个意义上说,《有盐同咸》做了一个较好的尝试。

编剧罗周擅长写人物,她曾说过:“戏剧之所以能感动人,激荡受众内心、产生共情共鸣,还得靠塑造人物来实现。”[1] 所学为古代文学专业的罗周,具有扎实的文史功底,这使得她所创剧本中的人物及语言,不管是古装剧《春江花月夜》中的张若虚、辛夷,《浮生六记》中的沈复原,还是现代戏《梅兰芳·当年梅郎》中的梅兰芳,《瞿秋白》中的瞿秋白,大都具有一种古典戏9cpGm16+1A2XxmXCOfc1E/KwHolfo3Zv2f+C0tzrA+0=曲文学所特有的气质和韵致。《有盐同咸》中的人物同样如此。剧中塑造了七秀、杨鸿飞、罗思齐、银宝、长根等一批革命英雄形象,他们出身不同,性情各异,走上革命道路的路径亦千差万别。但编剧均能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用隽秀灵动的语言和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出不同革命人物殊途同归的华彩事迹,既写出他们英勇顽强、信念坚定的高大形象,也关注其生活化、烟火气的一面,彰显他们各自独特的气质韵味,其书写方式大都从细微处见性格,从成长中见英雄。

七秀是个大字不识但心思缜密、性情坚毅的贫苦少女,她原本对革命一无所知,只是因为高个子红军用半罐食盐将她救出火坑,为报恩和寻找爱情而参与了救护伤员等支前工作。其间,不断受到杨鸿飞、罗思齐、银宝等红军将士的影响或感召,比如红军在极端艰难困苦条件下,仍然坚持“只要自己有盐吃,就让老百姓的菜碗也是咸的”,始终为群众着想,而且他们个个为人正直善良、人品高尚,并且都对革命赤胆忠心,为此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这些都让七秀深深触动,心中的革命信仰也渐次形成,从不愿在人前歌唱,转变成一位冒着生命危险化盐入衣,上山给红军送盐,后又在敌人枪口下高呼“我就是红军”的勇敢战士。可以说,剧中为七秀这一人物的成长及心理轨迹的转变,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戏剧逻辑和现实依据。红军连长杨鸿飞对革命一腔热血又智勇双全,曾“心怀火种手有枪,十年戎马奔八方。南昌城头轰雷响,高举红旗战粤湘”,形象亦高大英挺,又为人至诚,颇具男性魅力。面对七秀的炽热感情,随时准备为革命献身的他原本不想拖累七秀,但最终还是于牺牲前将苏维埃政府大印交给她,以保存革命的火种。银宝与长根,一为红军小战士,一为农村革命青年,有各自的生活情趣和喜怒哀乐,亦有人性的弱点。比如银宝稚气未脱,喜欢听七秀唱儿歌,长根性情幽默,爱开玩笑,亦有狡黠的一面,会吃醋、撒谎,他爱慕着七秀,见其喜欢上了杨鸿飞,便信口开河说杨鸿飞喜欢的是罗书记,给七秀造成误导,情节因此掀起波澜;但他们最后均有一番英雄的壮举,银宝在敌人围袭小井红军医院时遇害,长根则主动要求保护革命遗孤——罗思齐的幼子,后又挺身而出挡住敌人的刺刀。

如果说以上这些人物在革命历史题材剧中还比较常见,那么罗思齐书记则有点另类,她家境富裕,曾出国留学,有才学有见识,而且其兄罗思元是国民党旅长。尽管兄妹骨肉相连,却终因选择不同而分道扬镳。先是其红军丈夫被敌人杀害,后兄妹俩又兵戎相见。面对敌人的残酷围剿及其兄“跟我走,吃用不愁、富贵安乐”的劝诱,身怀有孕的罗思齐坚贞不渝地回答:“我不要盐山盐海,只要给老百姓一口盐。”但她并未完全“大义灭亲”,对兄长的人伦骨肉之情依然存在,故当七秀在《过新年》中唱出“要打倒反动派,要枪毙罗思元”时,罗思齐直言自己唱不了,因为罗思元是她大哥。此外,剧中还写了罗思齐的儿女情长,这位向来沉稳冷静、意志坚如铁的罗书记,竟于临终前抱着刚出生的娇儿缠绵痛哭:“娘多想一岁两岁喂你奶,三岁哄儿入梦乡。四岁五岁你跟娘脚,六岁送你上学堂。七岁陪你读文章,一直读到十八九……说什么父母恩、不能忘,痛煞娘有命生,没命养!”从中可以读出多少心如刀割的难舍难分和不能看着孩子成长的深深遗憾,折射出母爱的柔软和人性的光华,令人共鸣而动容。

所以,剧作在展现人物革命信念和家国情怀的同时,也从个体出发对革命者自身给予关注,写出他们的生活梦想和人性微光,呈现其成长转变过程,是“写史”与“写心”的结合,显示了文艺与政治结合的艺术魅力。

剧中不仅塑造了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甚至有些理想化的情致隽永的革命者形象,情节上还有颇具寓言意味和情致韵味的浪漫构思,即剧末写被围捕的革命群众用乡情感召那些因被抓壮丁而参军的“白匪”士兵,继而七秀又唱着情深意切的山歌将他们劝降。据编剧自述,这一情节设置“其真实性一是从史实中来,二是从情感中来”;仲呈祥等著名评论家亦给予认可,称其将历史真实转化为艺术真实,“符合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的创作原则”[2]。当然,在井冈山根据地失守后面临的“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的白色恐怖环境下,这一描写的生活真实性和逻辑合理性还可以再讨论。但正如作者所自述的,这里有情感的成分,反映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是一种浪漫主义的诉求,以此突显艺术的力量。其效果正如有论者提到的:“剧作家将红色逻辑有效地植入个体感性生命以及民间逻辑之中,使红色故事更具生活况味。”[3]

二、“革命 + 爱情”叙事方式的成功运用

罗周的剧本创作,情感是一个重要内容。因为在她看来,戏曲最大的优长“是对情感的极致的关注和表达”[4]。《有盐同咸》亦采用了“革命+爱情”这种为观众喜闻乐见的主旋律题材叙事方式。革命与爱情在某种层面上似乎具有共通性,“爱情是‘本我’的表现形式之一,指向感性、体验、浪漫和温情;革命则是‘超我’的重要体现,它指向的是理性、信念、崇高和壮烈。”[5] 运用得好,其意义不仅在于为美好的爱情披上革命的面纱,更在于以此突显革命者的人格力量和人性光辉,塑造立体的人。《有盐同咸》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剧中向传统取经而又打破常规、创造精彩,在主流意识形态范围内,描述了一段发生在七秀与杨鸿飞之间的跌宕起伏的美好爱情故事,在“革命”与“恋爱”的双重交叉叙述中共同推进情节的发展。

应该说,剧中男女主人公的偶遇模式并不新奇,依然是传统的“英雄救美”的浪漫主义笔法。当七秀这个出身贫寒却自尊自爱、不贪图富贵名利的美丽少女,因被迫嫁给地主“做小”而哀声哭告时,英姿飒爽的红军战士挺身而出,用三块大洋、半罐盐将她救出火坑,自此红军救贫济困的形象及“个子高高、腰板笔挺、走路带风”的英武形象也刻印在她心中,并魂牵梦绕。之后她到小井红军医院参加革命工作,也有寻找那位让她情愫暗生的红军恩人的目的。而红军连长杨鸿飞与其朝思暮想的人物相符,于是“石头落水乱妹心”,叩动了其芳心。在双方接触过程中,杨连长的英雄气概及志节人品,比如英勇无畏、信仰坚定,为人亦正直善良,处事公平,接地气,为群众着想,且温文尔雅,尊重女性等,更让七秀油然生出一种钦佩、爱慕,吸引其靠近他、依赖他,并打开“心花”,情意绵绵地放开嗓子歌唱,“栀子打花傍墙栽,墙矮花高现出来。水不浸墙墙不倒,花不逢春不乱开”。

但高明的编剧并没有将主人公的感情描写得一帆风顺,而是连番运用巧误生辉等手法,剧情因此风生水起,波澜起伏,充满反转,不断吸引观众的视线。当七秀沉浸在爱情的美好想象时,长根告知杨鸿飞喜欢的是罗思齐书记,而她看到罗思齐结婚证上丈夫的名字正好是三个字,便以为杨、罗真是一对夫妻,顿时“日头落山处处阴”。尽管异常伤心失望,但自尊自爱的她不愿插足别人的婚姻,便含着眼泪“手捧罐盐埋地下”,将这段感情深藏起来。孰料剧情陡转,七秀在战场上得知罗思齐的丈夫并非杨鸿飞,她终于可以向心上人大胆示爱了。此时编剧再弄机巧。杨鸿飞闻知七秀当年半罐盐之事,而此前他身在湖南,并非那位赠盐红军,为人至诚的他便如实相告。但这次七秀没有大失所望,因为在深入到红军队伍并萌生革命意识的她看来,“红军哥哥都一样,不顾一家顾万千”,而且她真正深爱的还是眼前这个可感可知、有血有肉的具体的人——杨鸿飞。这既是从个体之爱上升到群体之爱和阶级之爱,也是爱情从情窦初开时的青涩懵懂到相知相守的成熟阶段的蜕变升华。

三、皴染浓郁时代特征和地域风情的舞台呈现

《有盐同咸》在舞台呈现尤其是音乐等方面的成就亦值得称许。

此剧充分发挥吉安采茶戏旋律婉转柔美、长于叙事的唱腔特色。吉安采茶戏系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流行于今吉安市区及永丰县、吉水县、吉安县、安福县、泰和县等地,由三脚班和花鼓灯发展而来。其音乐曲调主要由本调与川调等组成。据统计,吉安采茶戏共有130余种唱腔曲牌,常用的有20余种。《有盐同咸》一剧运用了【慢川调】【快川调】【反川调】【别店调】【探妹调】等多种采茶曲调,如杨鸿飞出场时唱的“心怀火种手有枪……”用的是“慢川转快川”;七秀第一次见到杨鸿飞后在他转身时唱的“猛地一见这背影”用的是【反川调】;长根想对七秀表白却欲言又止,所唱的“见到浓茶口会干”用的是【探妹调】。在兼顾传统采茶曲调的同时,剧中也根据人物身份性格和情感表达需要,通过部分引用或借调改词等形式增添《哭嫁歌》《过新年》《红米饭南瓜汤》《红军阿哥你慢慢走》等吉安地方民歌或其他红色音乐元素。其中《过新年》产生于1928年1月工农革命军攻克遂川县城时,为庆祝遂川县工农兵政府的成立,由文艺工作者作词,配上遂川民歌曲调传唱,以此表达人们热爱红色政权的喜悦心情。但《有盐同咸》在引用时,将原曲的“要打倒萧家璧,要活捉罗普权”[6] 等,修改成“要打倒反动派,要枪毙罗思元”。萧家璧与罗普权是当时遂川县地方武装“靖卫团”的两大头目,并参与围剿红军及大肆屠杀革命群众,由此也可看出,《有盐同咸》一剧主要的反面人物国民党旅长罗思元的身上应有罗普权等人的影子。剧中出现的永和乡工农兵政府,其主要原型则是由毛泽东亲手创建的遂川县工农兵政府。同样,《红军阿哥你慢慢走》也是一首产生于遂川等地的红色歌谣。《哭嫁歌》等则生动再现了吉安地区的哭嫁等习俗。

导演的调度处理及演员们的表演亦可圈可点。尤其是七秀、杨鸿飞、罗思齐、长根等人物的扮演者,表演大都收放自如,张力十足,与剧中人物的性格命运贴近,而又质朴亲切,充溢着人文情怀。此外还根据表达需要,适时穿插有不少具有采茶戏特色的矮子步及取材自民俗文化的群舞表演。

通过贯穿全剧的盐的意象的传情达意和富有感染力的吉安采茶歌谣的抒情叙事,并与具有艺术表现力的人物表演和彰显庐陵地域风情的舞台背景相互映衬,古樟村墟,风竹摇曳,满目青山翠,处处杜鹃红,加上风展红旗的革命历史场景再现,使得整个舞台色彩绚丽,变幻多姿,以此皴染出浓郁的时代特征和地域风情,艺术呈现了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和血肉联系,生动弘扬了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井冈山精神。

当然,站在全国的高度及剧种传承的视角,此剧亦还有改善的空间。比如剧中缺少极具震撼力的场景,与吉安采茶剧种更加水乳交融的本土采茶戏演员的展示不够。不过,这些都可以在今后的不断打磨中逐步得到提升或改善。

参考文献:

[1]本刊记者.红色题材戏曲的创作探索 ——采访昆剧《瞿秋白》的编剧罗周[J].群众.2021(15):36.

[2]罗周.大珠小珠落玉盘——《有盐同咸》创作小札[J].剧本,2023(9):61.

[3]苏勇.历史浓度、叙事逻辑、语言转译及署名——读罗周新作《有盐同咸》[J]. 影剧新作,2023(4):33.

[4]秦岭.罗周:讲“故事”并不是我的兴趣所在[J].上海采风,2016(12):59.

[5]王智慧.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革命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146.

[6]叶丁香.遂川县工农兵政府创建始末[M]//遂川文史资料 第1辑.遂川:内部资料, 1989:27-30.

蒋国江:江西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责任编辑:宋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