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视角下的河道管理困境与生态治理建议

2024-11-06 00:00许文骏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4年10期

摘要:从综合视角出发,探讨了当前河道管理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治理建议。研究发现,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导致河道生态空间被挤占,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下降,同时河道管理的体制机制存在不健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强化河道生态治理的建议,旨在恢复河道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关键词:河道管理;生态治理;人与自然和谐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500(2024)10-0-03

38

Challenges in River Management and Suggestions for Ecological Governance from a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XU Wenjun

(Guangzhou Huak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Guangzhou 510080, China)

Abstract: From a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urrent challenges faced by river management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ecological governance suggestions.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has led to the occupation of ecological spaces in river channels, deterioration of water quality, decline in biodiversity, and inadequat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for river management. In response to these issues, the article proposes a series of suggestions to strengthen river ecological governance, aiming to restore the health and stability of river ecosystems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Keywords: river channel management; ecological governanc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的难点在于城市河道管理,其不仅涉及城市水利工程问题,还涉及流域水质、景观开发、城市综合开发等因素,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也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管控边界和岸线用途的界定模糊,导致管理难度加大。城市河道管理面临城市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紧张、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河道周边的房地产开发、工业区建设以及交通设施扩张都可能对河道自然状态和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1]。针对这些挑战,需要以更科学、系统的策略推动水环境生态治理。

1 河道管理面临的主要困境

1.1 城市化发展与河道环境保护的矛盾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大量的河道生态空间被挤占,自然岸线和湿地面积不断缩减,导致生态退化和生态服务功能显著下降。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人口数量持续增长,水资源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严重影响河道水质和生态环境[2]。一些地区不得不掠夺式开发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形成了地下水超采问题。

另一方面,城市化的人口聚集效应可能导致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河湖资源的过度开发不仅造成水土流失,还进一步影响水资源和土地生产力,加大河道生态压力。河道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河流的自净能力下降,生态服务功能进一步退化。

1.2 河道管理的体系机制不健全

河道管理通常涉及众多部门和地区,存在职责界定不明确、协调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导致资源无法有效集中于关键区域,影响河道管理的效率。

一是资源分配不当。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规划和协调机制,不同部门可能会在不同时间对同一河道进行重复或不一致的干预,从而造成资源浪费。

二是应急响应迟缓。在应对洪水、污染等紧急情况时,部门间沟通不畅导致响应速度缓慢,无法迅速采取有效措施,从而加剧灾害的影响。众多城市河道跨越多个行政区域,彼此可能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需求、环境保护目标和水资源利用策略,统一管理难度较大。

三是河道长期管理规划难以实施。河道治理需要长期规划和持续投入,但一些客观因素导致长期规划难以制定和执行,影响河道的可持续管理。河道治理和维护需要大量资金,但在一些地区财政预算有限,河道管理资金投入不足;河道管理需要专业技术和人才支持,但目前专业技术和人才的缺乏影响了河道管理效果。

四是公众参与和监督受限。由于管理分散和不透明,公众很难了解河道管理的具体情况,参与和监督受限,进而影响河道管理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1.3 堤防建设与河道渠化

为避免洪水泛滥及排涝,众多蜿蜒的河道被人工改造为直线型渠道,并构筑高耸的堤坝,导致水流的自然漫滩和侧向扩散能力大幅减弱,不仅损害了河流的生态功能,还可能引发河流生态系统的失衡。

河道的渠化和堤坝建设导致河流形态单一化。这种单一化的河流形态缩短水流的滞留时间,不利于水生生物的栖息和繁衍。河道的硬化和渠化破坏河流的自然连续性,影响鱼类等水生生物的洄游路线,导致生物种群结构改变和遗传多样性减少。堤坝和河道硬化改变河流的自然流速和流向,可能导致水流能量集中,增加对河道的破坏力,同时减少水陆交界区域的栖息地多样性。河道的渠化可能削弱河水与河岸的交互作用,降低河流的自净能力,导致水质恶化。河道的自然形态和功能受损,削弱河流提供生态服务的能力。

1.4 河道水质污染

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以及生活污水的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充分直接排放至河道,导致水体遭受严重污染,影响水资源的利用价值和生态系统的健康[3]。

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均为河道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降雨和城市溢流将外源污染物输送到河道,水动力学因素如水力搅动通过稀释等物理作用影响表层水与沉积物中的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分布。城市河流污染主要源自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面源及初雨。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生活污水排放量上升,然而污水处理率并未同步提升,导致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水体。畜禽粪便和农药化肥的使用导致农业废水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过量排放,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河道水体污染影响的方面较多。首先,水质恶化直接影响饮用水的安全,通过食物链和灌溉农田间接影响人类健康。其次,污染物质通过河流扩散,影响下游地区的水环境,甚至整个水生态系统。再次,河流污染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生态平衡。河流污染导致水质恶化、生物群落变化,并且污染影响随着河水的流动迅速扩散到下游河段。最后,污染水质通过人畜饮用、灌溉农作物和食物链的作用,危害人类健康。

1.5 河道生态持续恶化

河道生态退化是一个多因素、多层面的综合性问题,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一是水体溶解氧含量的降低和富营养化现象频发。富营养化导致有害藻类过度繁殖,形成水华,不仅影响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还对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威胁,随之而来的是生物多样性下降。污染和栖息地的破坏导致敏感物种数量锐减,而耐受污染的物种则因竞争压力减轻而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结构。

二是栖息地的缩减。河道硬化、河岸被建筑物侵占或河床被疏浚,缩减鱼类、两栖类及其他水生生物的栖息地面积。河流连通性的中断进一步加剧生态退化,水利工程的建设切断鱼类的迁徙路径,干扰生物的自然循环,影响种群的更新和遗传多样性。

三是河岸侵蚀的加剧和沉积物的增多。植被的缺失和水流速度的加快导致河岸侵蚀,引发水土流失,而土壤侵蚀和城市径流带来大量的泥沙,降低了水体透明度,进一步影响水下植物的生长和整个水下生态系统的健康。水生植物覆盖度的下降和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均削弱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和食物网的稳定性,导致生态系统功能退化。

2 强化河道生态治理的措施

2.1 积极转变生态的河道管理模式

河道管理的积极转型涉及从传统的以工程为主导的管理方式向更加重视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转变,并打破管理部门各自为政的弊端[4]。实施多学科的综合规划,进行中长期的规划设计,并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和监测反馈体系,确保规划的严格执行。实施生态流量管理,确保河流保持足够的生态流量,以维护水生生态系统的根本需求和河流的自然净化功能。加强流域上下游、左右岸的跨区域协调合作,实现区域联动的河道生态治理。利用现代科技和创新手段,如遥感监测、生态模型等,提升河道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确保河道生态治理和管理得到充分的资金支持,包括增加政府投入和社会资本的参与,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如以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co-environment-oriented Development,EOD),增大河道生态治理领域的资金支持力度。

2.2 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为确保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采取综合措施开展河道生态保护修复工作[5]。首先需要全面调查和评估河道状态,识别出需要优先修复的区域。通过科学的分析和监测,制定详细的修复计划。在修复过程中,需要特别注重恢复河流的自然形态和功能。通过清除河道内的垃圾和污染物,为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同时,恢复河流的自然弯曲和河岸植被,增强河流的自净能力,减少水土流失。

在修复植物栽种选择方面,选择本地、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的植物种类。种植前评估河岸的土壤质量、水分条件、光照及水流速度,确定适合种植和需要特别处理的区域,可根据河道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种植计划,并根据土壤特性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如有需要,需进行土壤改良,并清除河岸上的杂物和入侵性植物。在护岸建设方面,结合植被恢复,使用生态工法建设护岸,如石笼、木桩等。修复后期需定期检查植物生长情况,及时补植缺失的植物。将监测植物的生长情况和生态修复效果作为长期工作,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种植和管理策略。

2.3 推广河流缓冲带建设

缓冲带可以有效地拦截和吸收来自农田、城镇的污染物,同时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增强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

针对河流缓冲带建设过程中河岸带被侵占、河道硬化、生态修复重景观轻生态、管理协调难度大、生态空间挤占、河湖岸带退化、植被恢复不足以及基底与水质污染等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采用农田退水、生态拦截等处理技术,构建与修复缓冲带;改造生态型护岸,增加生物多样性;制定以生境改善为核心的修复目标;加强部门协调,推进生态修复工作;科学评估河湖岸带范围,减少人为干扰;去除干扰因素,实施生态修复;构建生物群落,实现植被自然演替;采取基底修复、水质改善等综合措施,并注重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

2.4 推进河道智慧管理建设

智慧河道管理是一个集成的技术应用体系,它通过互联网、计算机软硬件、卫星遥感、在线监测以及视频监控等现代技术手段,为河湖管理提供实时监测、数据采集、分析及预警。这一系统在河道关键位置安装水位计、流量计、水质监测仪等传感器,实时监测河道关键指标,并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入分析收集到的海量河道数据,挖掘潜在规律,为河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此外,人工智能技术在自动识别异常模式和自然灾害智能预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以辅助决策者制定更加合理的调度方案。

2.5 增强河道社会服务功能

增强河道社会服务功能旨在充分发挥河道在城市和乡村中的多重价值。通过建设亲水步道、休闲公园、文化景观等设施,河道不仅能够提供防洪、供水、灌溉等基础服务,还能成为居民休闲娱乐、文化体验的重要场所。

3 结论

面对城市化迅猛发展中河道管理工作所遭遇的复杂挑战,需采取一套系统而深入的生态治理策略,包括更新管理理念、强化生态恢复措施、构建河流生态廊道以及引入智慧化管理手段,恢复河道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提升河道服务社会的综合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 冯 强,易 境,刘书敏,等.城市黑臭水体污染现状、治理技术与对策[J].环境工程,2020

(8):82-88.

2 谢月嫦,招丽香,邓苇婷,等.浅谈城市内河涌水环境现状及水质治理实践[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1(4):36-37.

3 刘 嘉,魏清松,徐齐帆,等.荆州市水环境与水生态问题分析及治理措施[J].水利水电快报,2024(增刊1):73-75.

4 陈正新,何 慧,郭春香.优化河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的措施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1

(3):18-19.

5 渠建国.生态修复理念在河道湖泊水体治理中的应用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2(1):

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