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型高校建设的实践探索

2024-11-06 00:00蒋长沼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4年10期

摘要:节水型高校建设是应对水资源短缺挑战、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管理优化和文化培育等多维度实践探索,高校正逐步转变成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典范。国家层面的《全面建设节水型高校行动方案(2023—2028年)》更是明确了具体目标与路径,推动节水型高校建设迈向新高度。基于此,首先分析我国节水型高校建设工作的开展情况,其次分析高校用水的特点和建设节水型高校的主要措施,最后探讨建设节水型高校的效益。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节水型高校;实践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500(2024)10-0-03

29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Water-Saving University Construction

JIANG Changzhao

(Xiamen Lvqingyu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361000, Chin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saving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address the challenges of water scarcity and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multi-dimensional practical exploration such as policy guidanc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anagement optimization, and cultural cultivation, universities are gradually transforming into models of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The national Action Plan for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Water-Saving Universities (2023—2028) has clearly defined specific goals and paths,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saving universities to new heights. Based on this, first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of water-saving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en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use in universities and the main measures for building water-saving universities, and finally explore the benefits of building water-saving universities.

Keywords: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water-saving universities; practice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并顺应《国家节水行动方案》中的政策,我国开始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节水型高校。在此背景下,从高校角度开展实践探究,综合分析节水型高校建设的现状、特点及成效,探讨其在推动形成全社会节水文化、促进水资源可持续管理方面的独特价值与实践路径,从而为节水型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模式与经验。

1 我国节水型高校建设工作的开展情况

自2012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之后,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高度重视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在此背景下,教育部、水利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联合制定了《全面建设节水型高校行动方案(2023—2028年)》,标志着节水型高校建设正式成为国家行动的一部分[1]。

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多地高校积极响应节水号召,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在全面持续推进节水型高校建设的过程中,还面临很多问题,制约了其发展,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资金投入不足。很多高校,尤其是老校区,受限于财政预算,难以承担大规模的节水改造费用,导致节水项目推进缓慢或无法达到预期规模。第二,管理机制不健全。部分高校在节水管理上仍较为粗放,缺乏完善的监管体系和激励机制[2],难以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第三,节水意识与文化普及不够深入。在部分师生群体中,节水意识尚未转化为实际行动,节水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力度仍有待

提升[3]。

2 高校用水的特点

高校的用水需求涵盖了教学、科研、生活服务、绿化环卫等领域,不同领域的用水结构和特点也不相同。例如,教学科研中的实验室用水,通常对水质的要求较高,且各类活动中可能会涉及大量用水,增加了用水量;生活服务方面主要涉及学生宿舍、食堂、浴室等生活区域的用水,这部分在高校用水中占比最大[4]。其中,食堂用水、师生洗浴以及日常饮用水等构成了主要的用水量,可以看出生活服务用水的节水潜力巨大,可通过推广节水器具、实行分时段供水、增强学生的节水意识等措施来实现。绿化方面主要涉及校园绿植、环卫,校园绿化面积大,浇灌用水需求随季节变化,且在夏季尤为突出。环卫用水则涉及道路冲洗、卫生清洁等。虽然总量相对较小,但是绿植和环卫工作也可以考虑节水措施,如采用节水灌溉系统和回收利用中水等,进一步降低水资源损耗。通过分析高校用水的特点,对于制定针对性的节水策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以及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节水文化均具有重要意义。

3 建设节水型高校的主要措施

3.1 加强节约用水宣传教育

通过系统性的教育活动和日常宣传,具体讲解水资源相关知识。例如,可以开设水资源管理、环境科学、可持续发展等选修课程[5],讲解节水理论与实践案例,增强学生的节水意识。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在线课程和远程教育资源,扩大节水教育的覆盖面,让更多学生能够方便地获取节水知识。利用校园广播、校报、官方网站、社交媒体等平台,定期发布节水小贴士、节水政策解读、节水技术动态等信息。在洗手间、食堂、图书馆等公共区域设置节水宣传栏和标识牌,直观展示节水重要性及节水方法,提醒师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节水。定期举办“节水周”“世界水日”等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展览、讲座、竞赛、研讨会等形式,普及节水知识,激发师生参与节水行动的热情。组织节水创意比赛,如节水装置设计、节水宣传海报设计等,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将节水理念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3.2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制定科学的用水定额标准,根据高校不同功能区,如教学楼、宿舍、实验室、绿化等的实际用水需求,设定年度或季度用水限额,并加入超额加价制度,超出定额部分按更高水价收费,以此激励各部门主动节水。例如,北京大学实行用水定额管理,根据历史用水数据和实际情况,设定不同区域的用水上限,并通过信息化平台实时监控用水量,对超额部门采取提示警告或财务惩罚措施。制定和完善节水规章制度,如《高校节水管理办法》《节水设备维护与管理规定》等,明确节水管理的责任主体、流程和要求。设立专门的节水管理监督小组,负责校园内节水政策的制定、执行、监督和评估,协调解决节水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将节水目标纳入部门绩效考核体系,设立节水目标完成度作为评价指标之一。定期组织节水工作评估,对节水成效显著的部门给予表彰,对未达标的提出改进建议和要求。

3.3 加大供水管网的维护管理力度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尤其是老旧设施的改造和供水管网的维护管理,是提升校园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师生用水安全的重要措施。高校应重点加强对超过使用年限、材质受损的供水管网进行更新改造,采用高质量、耐腐蚀的管材,如钢管、球墨铸铁管、薄壁不锈钢管,确保供水安全且减少渗漏。实施供水管网分区计量工程,通过安装先进的流量计量设备、水压水质监测设备,实现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及时发现并修复漏水点,降低非收益水比例。建立完善的供水管网维护管理体系,定期进行管道检查、清洗和维护,及时排除隐患,延长管网使用寿命,保证水质安全和供水稳定。

3.4 加强科研创新与技术引领

在节水型高校建设中,高校更应充分发挥其科研创新优势,成为节水技术研发、应用与推广的前沿阵地。一方面,依托自身的科研实力,结合地方政策,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节水技术进步,引领节水型社会建设。另一方面,促进环境科学、水利工程、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节水技术研究的创新合力,解决节水技术中的复杂问题,提升技术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例如,对校园内的老旧楼宇进行改造,安装节水型器具,如感应式水龙头、按压延时式水龙头、快开式水嘴等。这些器具能有效减少不必要的水资源浪费,提高用水效率。

鼓励高校科研团队围绕节水减污、水资源循环利用等关键领域开展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创新,如开发高效节水灌溉系统、智能水网管理平台、新型节水材料及设备等。安装智能水表和远程监控系统,实现用水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分析,准确掌握各用水点的耗水情况,借助大数据技术建立用水数据分析平台,定期生成用水报告,为节水管理提供数据支持。例如,浙江大学通过构建校园智慧水务系统,实现了全校范围内的水表智能化改造,不仅可以远程监控水量,还能快速定位漏水点,有效提高了水资源管理的效率和精确度。

高校应与节水技术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通过共建研发中心、实验室等形式,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企业为高校提供实践平台和市场反馈,高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源泉。例如,联合举办节水技术论坛、展览会,搭建技术交流平台,促进高校与行业、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提升节水技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校园内或合作社区、企业实施节水示范工程,如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等,展示先进节水技术的实际效果,为同类项目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4 建设节水型高校的效益

4.1 经济效益分析

某大学在建设节水型校园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如更新主校区的老旧供水管网,安装智能水表,对浴室、厕所等重点用水区域进行了节水器具改造。改造后,校园节水器具安装普及率达到100%,管网漏损率被控制在6%以下,二级计量设施的水计量率提升到100%,有效降低了日常水资源浪费。工程改造完毕后极大提升了经济效益,按照该校的实际用水情况来看,年节水量可以达到37万m3,按照地区水价5.46元/m3来计算,年节约水费约202万元。

4.2 社会效益分析

建设节水型高校还能促进校园设施的现代化和智能化,提高管理效率,如智能水网系统可以早期发现并预防漏水,减少维修成本。同时,节水技术的引入和创新为学校带来了科研机会,可能带来新的资金来源和学术声誉提升。通过一系列节水教育和实践活动,培养了师生的节水意识,形成了良好的节水文化氛围。这种文化不仅在校内传播,还通过师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交网络向家庭、社区乃至更广泛的社会传播,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有助于缓解地区乃至全球水资源短缺问题。通过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为后代留下更加丰富的自然遗产,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5 结论

节水型高校建设不仅是对水资源短缺现实的积极回应,更是教育机构社会责任与时代使命的体现。通过持续的实践探索与创新,高校在节水技术应用、管理制度创新、节水文化培育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不仅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节约与利用,还培养了广大师生的节水意识与环保责任感,对构建节水型社会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在今后的建设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多方合作,持续深化节水教育与实践,将节水理念深植于校园生活的每个角落,为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钟倩如,祝 扬.广东省高校计划用水及定额管理现状研究[J].广东水利水电,2024(3):57-60.

2 兰 凤,刘希庆,王 微,等.河北省高校深度节水控水新举措浅析[J].海河水利,2024(2):1-4.

3 铁 锐.“节水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高校节水工作路径探索[J].能源与节能,2024(2):102-105.

4 杨建成,程学刚,付 生.三个聚焦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J].走向世界,2023(39):44-45.

5 刘 涛,赵文章,马 兵,等.高校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建设研究:以南方科技大学为例[J].中国机关后勤,2023(7):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