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年前,我和丈夫何孝明举办了一场被“包办”的婚礼。虽已过去半个多世纪,我们仍时常回想起当年的趣事儿。
我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批女飞行员,1958年从航校毕业,被分到空军某飞行大队工作。1963年春节期间,我与同大队的无线电师何孝明建立了恋爱关系。
1965年11月底,我正准备打结婚申请报告时(当时部队有规定,男方不是空勤人员,女方是空勤人员,要由女方打结婚申请报告),却调到了本部队另一单位工作。刚到新单位就提结婚,我感到不好意思,便与孝明商定推迟婚期,他也表示同意。
出乎我俩意料的是,领导和同事们却不让我推迟,甚至还“包办”了我们的婚礼。
到新单位的第一天,所在科室的刘科长就找我谈话,除了介绍科里的日常工作,还谈到了我的婚事。
“听说你原本打算春节结婚,怎么又想取消呢?”刘科长问。
“我刚到咱科里,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我希望自己能尽快适应新环境。”我如实回答。
“你俩都快30岁了,也该成家了,不要拖了。我做主,春节前办喜事。”
没等我再解释,刘科长就把全科人员叫到办公室开会,首先代表全科同志向我表示欢迎。大伙儿的掌声刚落,刘科长随即笑道:“另外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苗参谋定于春节前,也就是明年1月19日举行婚礼,让我们提前祝贺她。”说完,又带头鼓掌。
我涨红了脸,不知如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场面。刘科长接着说:“苗参谋因为工作调动,不打算春节前结婚,也没做什么准备,是我做主替她定的婚期。因此,她结婚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咱大家伙都要帮她抓紧做好、做细。”说完,他进行了简单分工:关参谋负责帮我找房子,袁参谋负责帮我借家具等。
12月中旬的某天下午,关参谋把我领到家属区的一套小平房前。我俩刚停下,袁参谋便开门出来,笑着说:“这是你们的新房,看看满不满意?”
我进屋一瞧,房间大约有12平方米,靠西北墙角放了一张双人木板床;南墙边放了一张小双屉桌、两把木椅子,窗户下是蜂窝煤炉子,已安装好烟囱和风斗;东墙有一个小门,里面是个约6平方米的小间,空着。我高兴得合不拢嘴。
当我走出新房,再回头打量这房子时,不禁在心里惊叹:“这不是当年我和何孝明出公差盖的房子吗!谁能想到竟成了我俩的新房,可真是太巧了。”(详见2023年第2期《军嫂》杂志《书为媒,“女飞”与家属》)
当晚,我将同批战友芦德芬领到新房。她看过房间后,说lonI90OsjAfFEQxwcGtT+Lw+MxehG6j/j0Y6UsHmtRU=:“新房也没啥好布置的,到时你把集体宿舍里的东西搬过来就行了。窗帘我给你做,结婚当晚你把窗帘一挂,就可以入洞房了。”
12月底,我原来所在飞行大队的副大队长伍竹迪打来电话,询问结婚的准备情况。我告诉她,婚期定了,新房也有了。她又问我,结婚申请报告写没写?我说,正为这事发愁呢,政治部的同志说,我的行政关系还在原单位,相关手续也得在原单位办,而我在西郊,何孝明有任务在上海出差,不知咋办好。
伍大姐听后笑道:“有了房子啥都不用愁,你不用回来,结婚申请报告我替你写,证明信我去替你开,保证误不了婚期。”
不到一个星期,伍大姐就替我办好了结婚登记需要的证明材料。
按照原计划,何孝明年底就可归队,但任务延续到了临近春节。大队程政委根据任务需要,专门向任务责任人交待:“何孝明要是能离开的话,让他乘火车先返回,不要误了他的婚期。”
何孝明负责的工作已全部完成,任务负责人便按照程政委指示,让他先乘火车离沪回驻地。
1月17日下午,何孝明回到单位。
第二天,一辆吉普车将被喜气冲昏了头的何孝明送到了我身边。
1月19日(除夕的前一天)上午,我与孝明到单位附近的公社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
晚上7点,师直属机关在飞行教室召开新春联欢晚会,第一个节目就是我与孝明的婚礼。在全场官兵的哄闹和掌声中,我俩被推到教室中间,“介绍恋爱经过”是节目的主要内容。
我大大方方地讲了我们的恋爱故事。谁知,大家对我讲的内容不大感兴趣,把“火力”全对准了孝明。一名年轻参谋高声嚷道:“你是怎么把‘天鹅’咬到嘴的?介绍介绍经验!”
年轻参谋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爆发出比飞机发动机还震耳的掌声、笑声和附和声。何孝明的脸比关公还红,憨笑着不说话。他的傻笑触了“众怒”,逼他揭秘的呼声此起彼伏。
孝明无奈,只好交底:“其实也没有啥秘密武器,我是用书做‘诱饵’,常借书给她看,将她‘钓’到的。”这是实情,大家伙儿也就不再起哄了。
主持人又说让新郎、新娘出节目,我俩就合唱了一首《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
那天的婚礼异常简朴,却蕴含着深厚、纯洁的战友情、姐妹情和爱情,这都是用金钱无法买到的真情,是具有时代特色的“非常婚礼非常情”。
2023年农历正月初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艺频道在黄金时段播出了“万家灯火幸福年”节目,其中,有段“情景剧”还原了我和孝明当年婚礼的情景——着实为我们这对风雨与共几十年的夫妻增加了新的惊喜。
(作者退休前为空军某部飞行大队副大队长)
编辑/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