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婚礼,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
我是1961年底结的婚。当时,我26岁,在西藏军区某团服役。那时,我们的工作任务很重,我几乎没时间考虑个人问题。但团党委对我们这批大龄未婚男青年特别关爱。
1961年11月的一天,团政治处干部股的杜股长找我谈话,说团首长关心我,特给我批了40天的探亲假,让我回家解决婚姻问题。
一周后,我们一批近50人到军分区集合。军分区又派专车把我们送到甘肃某火车站分乘火车。
我先到了河北的邯郸站,下火车后又乘坐长途汽车,总共用时三天半,回到了山东临清老家。
一家人见我回来,都非常高兴。寒暄之后,我也说了这次回家的主要任务——找对象,结婚成家。家人也都盼望着能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但对于找对象我没有经验,怎么找?到哪里去找?总不能见人就说:请帮忙找个对象吧,我要结婚!那不笑死人了!而且,我父母也都上了年纪,帮不上什么忙。
思来想去,我把心里的想法告诉了五叔,他当时是我们村的书记,有见识,平时接触的人也多些。五叔答应全力以赴地帮我,给我当参谋,我心里一下子就踏实了。
不久,恰逢区长张子明来我们村蹲点。五叔和张区长谈完工作后闲聊时,说起了我要找对象结婚的事情。
张区长一拍手,哈哈大笑道:“巧了,正好有个朋友托我,让我想法给他女儿找个当兵的对象呢。你来当红娘吧,穿个针、引个线成全他们。
”
五叔也笑着称“巧”,随即痛快答应下来。
张区长简单介绍了女方的基本情况,说姑娘叫姚桂华,在县城的百货商场第三门市部当售货员。
五叔对我一说,我马上表示可以见面。老家离县城有四五十里地,第二天一大早,我和五叔就骑着自行车出发了。
为慎重起见,我们先去找了门市部的领导,说明来意,他们也都表示支持。门市部领导又找来与姚桂华比较要好的同事,对她进行全面了解,他们都说姚桂华是个好姑娘,不仅是模范售货员、县级先进人物,还是一名预备党员。在好奇心驱使下,我还偷偷在远处看了看姚桂华的长相。
姚桂华当时正在柜台上班,虽谈不上多么漂亮,但长相端庄,中等稍高的个头,白白净净的,双眼炯炯放光,精神饱满。因为她正在工作,而且这事儿“八字还没一撇”,我就没打扰她。
从县城回家的路上,我和五叔边骑车边聊。五叔征求我的意见:“我觉得这姑娘挺好的,你看行不行?”
我说:“那就定下来吧,我的不少战友也都是‘先结婚、后恋爱’。”
回家后,我又把当天的情况向父母都说了,他们也一致认为不错,说那就定下吧。
事后我才知道,在我们了解姚桂华的同时,她和她的家人也对我的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并且也相当满意。
紧接着,我又把情况向当地人武部作了汇报,他们也都表示同意。接下来,就是抓紧一切时间办理结婚的相关事宜了。
我和姚桂华又见了两三次面,以便能进一步了解。几番接触下来,我觉得她很直爽,不做作;她也觉得我踏实、厚道,值得托付。于是,我俩就开始商量婚事,定好了登记结婚的日子——12月23日。
之后,双方家长也见了面,大家都觉得我们两个年轻人有缘、对脾气,也对定下的结婚日期没有异议。
我虽长年在外,但父母已经在老家给我准备好了结婚的房子和家具,所以不用考虑这方面的事情。
登记前需要先做体检。那天,我陪着姚桂华去体检,一路上,我俩就像认识了很久,有说不完的话。姚桂华说:“俺这个人也不会曲里拐弯,有啥说啥。对你这个人,俺心满意足……”
我说:“我也是!”
母亲在家里养了两只下蛋的老母鸡。22日那天,她杀了一只老母鸡,蒸了一锅白面馍,又去供销社买了一大桶地瓜干酒。23日一大早,我和五叔就用自行车驮着这些东西进城了。
我请岳父母和姚桂华她们单位的经理徐振民,在一起吃了顿便饭,就算请客了。徐经理很开明,也了解我的实际情况,当即给姚桂华特批了7天婚假。
吃完饭,我就用自行车驮着姚桂华去登记,甚至都没来得及给她买件新衣服。
登完记,我就和姚桂华回了家。到家时,太阳都快落山了。村里的乡亲们得知喜讯,送来大红对联和囍字祝贺,让我们平凡的婚礼增添了浓浓的喜庆。
母亲又杀了另一只下蛋的老母鸡,给大家伙炖了一锅汤喝。我和妻子也向大家一一敬酒。
正热热闹闹之时,五叔领着张区长来了。
张区长高声说:“咱区里正在开展拥军爱民、拥军优属活动。王世廉他们一批入伍到西藏的人不少,正是这些高原战士在保卫咱们的安全,咱们该感谢他们。区委决定,明天下午在区政府礼堂,为这对新人举行婚礼。”
张区长的话,引起了一阵阵欢呼声和热烈的掌声……
第二天下午一点半,在区政府礼堂,我和姚桂华举行了婚礼,有近百人参加,其中,既有区政府的工作人员,也有附近村的村民。张区长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另一名与我一同入伍到西藏但已退役回乡的战友也发言谈了自己的感受,大家都向我们表示祝贺。
之后,大家又都起哄,让新娘子也说说感想。姚桂华虽说害羞,但也大方得体,她红着脸说:“俺就喜欢当兵的,以后一定会做好后勤工作,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让他在外面安心工作……”人群里又爆发一阵热烈的掌声。
直到下午三点,婚礼才结束。
结婚7天后,在姚桂华依依不舍的目光中,我背上行囊,带着“完成任务”的喜悦,踏上了归队行程。
(作者为退休干部)
编辑/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