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移”出好风气 “易”出新风尚

2024-11-06 00:00:00张迅龚普康
农家书屋 2024年10期

“腊汉、婄更,我们在戏台举办农民画公益培训,请大家一起来参加!”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弄底村布功屯内,2024年三江农民画移风易俗主题公益培训准备开始了,三江侗画馆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吴凡宇在侗寨里奔走相告。不一会儿,村民们便围坐一堂,一边聊家常,一边学绘画,用画笔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以线条勾勒侗乡文明新风尚。

一抹水彩 “绘”出新气象

自利用“五个统一”工作法开展移风易俗试点工作以来,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充分利用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三江农民画”的良好群众基础,将和美乡村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融合、一体推进,把独具“侗韵”的三江农民画以墙绘、簸箕画、文创产品等形式,作为宣传乡风文明的有效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等内容从“纸上”搬到“墙上”,让原本不起眼的墙面变成乡风文明的“代言人”和“传播者”,在提升城市颜值与内涵的同时,推动文明新风“飞入寻常百姓家”。

2024年以来,全县共开展三江农民画移风易俗主题公益培训、志愿服务等活动30余场,1500余名群众参加培训,潜心创作了一批以弘扬时代新风和倡导移风易俗为主题的三江农民画作品,三江农民画已从“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成为侗乡文化旅游的新兴产业,带动侗乡群众居家创业增收,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据统计,三江农民画年产值500余万元,三江农民画家每月人均绘画收入约3000元。

“传承我们少数民族的文化,还能有不少收入,谁不愿意学啊。我们现在有时间都在交流绘画内容,邻里关系也好着呢!”一名侗族群众笑呵呵地说道。

三江农民画宣传移风易俗之举风靡三江,侗乡群众行为习惯实现“三大转变”,村民们从‘玩乐过节’到‘学习创新’,农闲时,村民们从把大量时间精力放在过节和吃喝玩乐上变成在办好一些节庆活动的同时,利用吃喝玩乐的时间学习和绘制三江农民画;从‘围坐闲聊’到‘提笔创作’,村民日常的娱乐消遣从围坐在火塘闲聊家长里短变成到农民画创作基地绘画心目中的美好生活;从‘自娱自乐’到‘绘画创富’,过去,群众学习创作三江农民画只是一种在农闲时的自娱自乐、自我充实、自我欣赏。如今,三江农民画得到不断创新和发展,逐步成为侗乡群众重要的创富项目,农民WzAK6XJzSdpdq/FwZaxCJA==群众在绘画中得以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丰收’,让文明新风在百里侗乡蔚然成风。

因地制宜 “移”出新风尚

“以前村里红白事大办酒席,铺张浪费,攀比成风,如今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大大减轻了群众负担。”谈及移风易俗工作,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冠洞村村民纷纷竖起大拇指。

冠洞村的变化,只是三江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三江大力整治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倡导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理念,弘扬勤劳致富、节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让文明新风吹遍侗乡大地,滋润群众“心田”。

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深入推行“一约四会”制度,坚持因村施策、因势利导,充分吸纳德高WzAK6XJzSdpdq/FwZaxCJA==望重、热心公益的“乡贤五老”意见建议,创新打造并不断健全“一约四会”村民自治制度,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文明乡风建设。

丹洲镇丹洲村把婚丧纳入村规民约,“厚养”弘扬中华孝道,“薄葬”传播文明新风。强化村规民约激励约束机制,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持续推进高额彩礼、大操大办、散埋乱葬、封建迷信等突出问题综合治理。充分发挥红白事文明劝导志愿服务队的积极作用,以志愿服务形式参与当地农村红白事,通过“志愿服务+劝导”有效遏制陈规陋习。

今年年初以来,全县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648场,文化惠民活动432场,惠及群众10.2万人次。

民族特色 “唱”响好声音

县委、县政府依托侗族地区民族文化优势,以“文化+宣讲”的方式,利用侗族琵琶歌、多耶、侗戏、侗族大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文明新风传入群众心里。林溪镇冠洞村弹唱侗族琵琶歌《侗歌唱响文明新风尚》,唱响文明“好声音”。

“我们侗族人爱唱歌,这种宣传的形式很好,接地气,也能让大伙深入理解。”独峒镇岜团村利用保存完好的“侗款”文化,新编通俗易懂的“款约”“款词”共建和谐侗寨,弘扬时代新风,让群众在享受文化大餐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移风易俗教育引导。

示范带动 “引”出文明风

今年,三江侗族自治县综合各地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移风易俗成效情况,分类择优确定一批先行示范点,重点以丹洲镇丹洲村、林溪镇冠洞村和平岩村、八江镇布央村、同乐苗族乡归东村4个乡镇5个村为移风易俗示范点,形成示范带动作用。归东村完善制定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反对铺张浪费等民约,倡导喜事1天内办完、白事3天内结束,节约操办成本。平岩村喜事礼金由人均600多元降至200元以下,村民的喜宴桌数由以前的平均72桌减至50桌以下,为每户家庭节省开支3万元以上,不仅减轻群众负担,还打响“侗族集体婚礼”旅游品牌。

一位正在操办婚宴的村民说:“又有我们民族特色,又节省了开支!你看,现在赶上了年轻人婚礼,很多游客也都来凑热闹、沾喜气,他们也都非常喜欢这种形式。”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如今,侗乡群众从观念到习惯,从文明素养到精神面貌,都在悄然发生变化,文明新风正在潜移默化融入群众生活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成为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浸润侗乡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