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这是新时代提出的崭新考题、面临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对移风易俗工作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广西壮族自治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在中央宣传部精心指导下,积极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2023年5月以来,立足广西实际推行移风易俗“五个统一”工作法,以“小切口”推动乡风文明“大变化”,全区各地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得到有效遏制,婚事新办、白事简办、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等文明风尚愈加浓厚,探索走出了一条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新发展之路。
提高政治站位 主动担当作为
坚决扛起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的重大责任
移风易俗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基层治理的基石,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热切期盼。自治区党委把移风易俗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抓手,列入自治区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四个专项行动的重点工作,纳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一是统一思想认识。自治区党委多次就推进移风易俗、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研究贯彻落实举措。就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党中央关于移风易俗部署要求、“第一议题”、“三会一课”等学习内容,组织专题交流研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刻领悟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文明乡风的重大意义,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明思路、定目标、强举措,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贯通的工作合力。
二是加强系统谋划。先后召开全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移风易俗专题工作部署会、推进会、片区会,制定遏制高价彩礼的政策措施,聚焦关键环节,以试点带全局,深入整治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有效开展相关工作。
三是以改革创新破题。把推进移风易俗纳入广西宣传思想文化领域重点改革攻坚事项,整合资源、集中力量,统筹推进。今年6月,在30个县(市、区)开展试点基础上,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的决策部署,边推进边总结边提升,统筹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在全区111个县(市、区)全面铺开“五个统一”工作法,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局面,用群众看得见的“变化”、摸得着的“幸福”来检验改革成效。
提炼做法经验 创新方式方法
积极探索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实践路径
广西是边疆民族地区、后发展地区。推进乡村振兴、弘扬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调研中发现,部分地区红白事大操大办、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给基层群众增添了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找准实际推动的具体办法,创新用好村规民约等手段。广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深入基层了解情况,系统总结象州县“喝茶议事”、浦北县“服务一条龙”、融安县“融议心安”等经验做法,提炼形成移风易俗“五个统一”工作法,破旧俗、树新风、惠民生,受到群众广泛欢迎和大力支持。
“五个统一”即统一操办规模,对红白事桌数、人数等作出群众愿意接受的倡导性规定,推动“攀比成风”向“符合常理”转变;统一宴席标准,制定以当地家常菜、特色菜为主的“节俭套餐”,明确宴席的人均支出限额,实现“铺张浪费”向“勤俭节约”转变;统一礼金上GkqRFaU/fLGzZe/KynmVAQ==限,由村民自己商定礼金限额,推动“面子负担”向“里子亲情”转变;统一服务队伍,可由专业团队提供物什设备、餐饮服务,也可由邻里乡亲相互帮衬、互帮互助,推动“繁杂琐碎”向“简便高效”转变;统一监督管理,以村规民约制定奖罚机制,推动“管理缺位”向“合力监督”转变。
“五个统一”是工作理念、是方式方法,重在倡导性和约束性相结合,重在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治相结合,充分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地域传统习俗,遵循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承受能力,对“如何统一”“可有几个统一”等进行灵活运用,不搞“一刀切”“齐步走”,做到群众的事和群众商量着办,让群众乐于接受并付诸行动。
突出示范引领 聚焦重点关键
不断开创移风易俗工作新局面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婚丧嫁娶、节庆祭祀,各地习俗不同,有的已传承多年、根深蒂固,有的是新兴时尚、势难逆转。广西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试点先行、梯次推进,营造了乡风文明“学有榜样、行有示范、赶有目标”的浓厚氛围。
一是试点示范先行。统筹考虑地域差异、习俗特色、治理能力和群众意愿等因素,遴选基础较好的30个县(市、区),每个县(市、区)5个村(屯)开展试点,推出可感可及工作案例。试点村按照“五个统一”工作法指引,通过设立群众接受的标准和流程,建立激励机制和监督管理制度,形成各具特色的亮点成效。马山县群众组建“围裙工作队”,坚持不推责、不超标、不收费为群众操办红白事,每场节约资金0.5万—1万元。乐业县制定人情减负“十约定”,减轻了群众的负担。蒙山县开展“瑶乡夜话”“书记和你谈标准”“组长帮你算好账”群众恳谈会,共同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献计献策。
二是“关键少数”榜样引领。党员、干部以身作则,以“身边事”感染影响“身边人”,以“榜样力量”带动更多群众自觉弘扬文明乡风,形成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隆林县以声誉好、威望高、有影响力的领导干部简办家族白事为突破口,引导示范基层群众宰杀的牲畜从10多头降至3头以内,解决了以“牛礼”论孝顺、保面子的卡点和堵点,除陋习、树新风。
三是交流学习互鉴。把全区移风易俗试点县分为5个片区,结合工作推进情况组织片区观摩交流,推动各地互学互鉴、共同提升。河池市鼓励利用村部旧址、仓库等场所建设“新风食堂”,为操办红白事提供便利。柳州市城中区作为全国婚俗改革试验区,积极推进婚俗改革,创新婚俗礼仪,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人民日报内参》和中央、自治区相关媒体刊发了广西各地的经验做法和成效,书写了新时代移风易俗改革实践的“广西故事”。
注重以文化人 着眼标本兼治
新风正气充盈八桂大地 文明风尚吹遍乡村田野
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重在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广西坚持系统思维,着力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一是教育引导“聚民心”。创新宣传教育方式,以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广泛宣传移风易俗知识,大力倡导文明、绿色、节俭的新风尚,营造革除陋习、共建文明的浓厚氛围。贺州市通过举办“抵制高价彩礼 倡导文明婚俗”为主题的文艺演出,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婚嫁观念,平均彩礼从原来10万元降至5万元以内。柳州市依托特色民族文化资源,创作弘扬时代新风、倡导移风易俗农民画,推动乡风文明“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是文化熏陶“润人心”。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2023年以来,全区累计发行文化惠民卡5.7万张、全民阅读文化惠民卡23.2万张,组织开展“送文艺精品下基层”惠民演出5700多场。鼓励各地结合风土人情、农耕文化、传统习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教化群众、淳化乡风。
三是文明志愿“暖人心”。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整合各方资源,广泛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凝聚思想共识、引导观念转变、增强价值认同。桂林市探索“婚俗+”模式,联合农村金融机构开展文明暖心服务直通车活动,得到群众拥护和支持。北流市统一划定场地、统一提供树苗、统一实行管护打造“喜事林”,倡导“植树贺喜”文明新风尚。防城港市、河池市等地聚焦“一老一小一残”特殊群体,建设长者幸福食堂、农村互助养老之家,开展“敬老月”“小手拉大手”主题活动,邻里守望、敬老爱幼、家庭和睦等新风尚蔚然成风。
坚持久久为功 完善制度机制
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移风易俗重在常抓不懈,绵绵用力。精神文明建设重点在农村。广西坚持把推进移风易俗作为一项连续性、长期性、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来抓,探索建立务实管用的运行机制,推动移风易俗工作提质增效。
一是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村规民约自治作用,以“五个统一”理念细化倡导性标准,严格约束性措施,让群众内心有尺度、行为有准则。二是建立健全奖励机制。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推行“积分制”,对善行义举、凡人善举进行奖励,推动移风易俗融入生活、形成自觉。三是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制度。各地结合实际,在征求干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将移风易俗工作纳入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重点工作,推动各项政策举措落实落细,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总结一年来的实践表明,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尊重群众意愿,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让群众的事由群众商量着一起干;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深入基层调研,从基层实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实事,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协同推进,以发展“出题”,以改革“破题”,以创新“探路”,边实践边总结边提升;必须坚持久久为功、持续用力,将好做法好经验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下一步,广西壮族自治区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要求,深入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以“五个统一”工作法为抓手,持续深化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提供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