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工科视域下推进课程新目标建设是实施从“教书”向“教书育人”转变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基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土力学”课程作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基础课,应抛弃“重教书、轻育人”的旧教学模式,重视教学内容升级与转型。本文以南京林业大学“土力学”课程教学内容为例,结合课程新教学目标和实施思路等探索,通过转变教师观念、升级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将专业课程与教书育人有机结合,不仅丰富课堂内容,而且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学生专业自豪感,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对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工科;教学内容;立德树人;土力学
1概述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新工科”建设重点讨论的问题[1],同时还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是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的历史重任,将专业课程与教书育人同向同行,是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首要任务[2]。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提升工科教育国际竞争力,为培养一批创新性和多样化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提供支撑[3]。《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纲要》明确提出:(1)高校、教师和课程是承担教书育人的主要责任,构建育人新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课程内容所蕴藏的育人元素,做到教学内容与育人元素的有机融合,贯彻“立德树人”教学目标;(2)高校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成绩及能力提升,还要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爱国情怀及人生价值观塑造[4]。
“土力学”与“地基处理”“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基础工程”和“地下工程”等课程密切相关,是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核心基础课,是从事土木工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施工(涉及土木建筑、公路铁路和水利采矿等)的重要基础,对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极其重要。相比其他力学课程,“土力学”的理论性、专业性与实践性较强[5],其教学内容是理论概念与实践运用的结合。新工科背景下,如何将“土力学”内容高效地传授给学生,并培养出具有爱国情怀的土木工程创新专业人才,是学校和教师关注的重点。合理课堂设计和育人将有效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培养,将工匠精神、职业道德、家国情怀等育人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6],对丰富课堂内容、促进学生发展和青年教师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从“土力学”教学内容和育人融合现状、教学内容和改革思路方面入手,探究课程教学,实现教学与教书育人及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2“土力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新目标融合现状
“土力学”课程内容包含土的基本物理性质、土的分类、渗透性、强度和变形特性、土压力、地基承载力和边坡稳定等内容,分40个学时(32个理论课时和8个实验课时)。明确教学内容,厘清各部分育人元素,将其“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教学内容中,其特点如下:
(1)受传统工科教育模式影响,“土力学”课程育人建设尚不完善,存在重灌输轻启发、重理论轻实践、重技能轻情怀的特点。
(2)教学体系处于学科交叉融合的萌芽状态,教学内容与育人元素的融合不足,缺乏新工科思维和复杂问题导引;课程教学课时量缩短,授课时间对教书育人影响大。
(3)育人元素挖掘不充分、课程内容与育人元素融合深度和广度不足将制约学生的价值培养。
(4)考核评价多侧重单门课的教学质量和试卷成绩评价,与课程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少,对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少。
3“土力学”课程新教学目标
南京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力学”主要讲授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土中水运动规律、土中应力计算、压缩性与地基沉降计算、抗剪强度和土压力与挡土墙等内容,介绍了特殊土处理、渗流、边坡稳定和沉降变形控制等工程问题的解决措施与方法。通过课程设计和内容优化,帮助学生培养起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挖掘本课程育人元素,将育人融入教学全过程,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实现以下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和政治觉悟,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专业认同感和工程思维。
(2)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敬业乐业、锐意创新和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
(3)引导学生将“土力学”课程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培养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态度。
(4)培养学生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构建和弘扬绿色建设理念;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精神,培养爱科学、爱探索和创新进取的发展理念。
4“土力学”课程新目标发展思路
为实现“土力学”课程新教学目标,培养专业素养高、综合能力强和爱岗敬业的土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教师作为课堂组织者和知识传授者,在教学活动中起关键作用。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过程中的教书育人能力,加强与学生交流,不断凝练“土力学”课程中所蕴含的育人元素,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评价体系,以推进本课程新目标,具体实施思路如下:
4.1明确育人目标,建立课程新目标
基于南京林业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学院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面向未来国家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科学与人文素养,掌握土木工程相关原理和方法,能胜任土木工程的工程设计、施工、运维和管理的应用创新型人才。明确学生专业德育目标,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认同感及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2加强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师作为课程建设的执行者、教学活动的主持者及知识传授和思想交流的主导者,其理想信念应坚定,积极提高职业素养和德育修养;应关心时政,基于社会时事热点和专业课程新目标提炼文化思想价值和有效育人元素;定期就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进行广泛交流和探讨,以提升教师政治理论和业务水平,保证教育质量,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4.3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
目前,部分教师认为:把专业课讲好就行或强硬地把“教书育人”拆分成“教书”与“育人”。教师是培养“有德有才”接班人和高质量人才的关键,是知识的传授者,而“高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学观念影响。因此,转变教师传统教学观念和提升教师素养是实现“教书育人”的首要任务。
4.4优化调整专业课授课内容
“土力学”教学内容明显滞后于学科发展,课程内容陈旧,且内容更新也落后于学科的发展程度[7]。近几年,土木工程不断涌现出新科技和新理论,对“土力学”课程内容进行升级优化,删去陈旧的理论与方法,增添前沿知识,使学生尽早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结合土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团队共同研讨“土力学”育人元素,确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将育人元素融入课程各板块。结合教材来改革教学内容,设计合理清晰的育人融入点,挖掘典型案例素材,形成完整教育内涵及功能的教学资源,把相关课程内容按章节细化,对学生润物细无声地教学教育,确保课程教学目标完成。
4.5改进传统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
充分发挥网络和多媒体(如慕课、雨课堂等)优势,采用多样化的新型教育模式,通过案例教学、实验操作、课堂讨论的方式,进一步改进课前预习和课后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课上围绕课前问题及教学案例进行讨论,将专业知识与育人紧密结合,通过教师言传身教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润物细无声地实现德育教育,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教学模式上,既强调“教”的启发性,又强调“学”的能动性,对课堂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在课程知识点传授环节,通过有名有趣的建筑工程案例来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和认同感;通过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搜集优秀工程案例,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评价工程活动对社会经济和安全的影响,引导土木工程师的社会责任担当,在“教与学”双向活动中实现育人目的。此外,高校评价体系也需优化,增加评价指标中的素质评分内容,合理分配平时、实验、期中及期末成绩占比,提升平时成绩与实验成绩占比。
5“土力学”课程目标转型融入点探索
以“土力学”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为出发点,将育人元素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8],设计“土力学”课程教学案例参考表(如下表)。育人不应独立于教学,而应贯穿在授课过程中,将理论体系与育人元素有机融合,不仅提升学生素养和使命担当,还能在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思想上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土力学”涉及内容多,与“工程地质”“地基基础”和“水力学”等课程密切相关。教学中,应注重岩土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标准,调整和补充新内容,删除与应用技术规范无关的理论,形成特色鲜明的实用性教学新体系。通过多样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程大纲基础上,接触更多岩土试验,增加学生对“土力学”课程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专业实操能力,激发创造思维能力,使育人元素润物于心。以“土的渗透”理论和试验为例,在授课过程中以达西定律为基本理论,增加河堤大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实际案例,直观展示渗流力的巨大破坏力和流砂危害,对学生进行工程理论教育;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和如盐入水的课程传授,与学生一同分析土体渗流的工程事故原因,讨论有效阻止方法和防治措施,在专业教育的同时,帮学生树立文化和专业自信,培养学生责任担当、严谨认真的工匠精神。
结语
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除传授知识技能外,还包括创新创业技能和人文素质培养,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是适应新工科背景、顺应时代和社会要求、培养科技人才的必由之路。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系统教育过程,与学校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密切相关。立足南京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现况,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师生的教与学,探究“土力学”课程的教师观念转变、教学内容升级和育人元素融合等内容,提出大学生培养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黎莹,廖红建.新时代《土力学》“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21,19(04):228231.
[2]“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J].复旦教育论坛,2017,15(2):2728.
[3]冯双喜,雷华阳,刘景锦,等.新工科背景下土力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21,30(6):3238.
[4]宋志斌,董艳英,朱天志,等.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路径研究——以《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为例[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1(7):23342335.
[5]高瑜.新工科背景下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的建设探讨与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1(28):17451746.
[6]吴俊,户国.研究生《高等土力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J].智库时代,2020(38):153.
[7]方鹏飞,朱向荣,王娟娣.独立学院地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C].//2006土力学教育与教学——第一届全国土力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06:141144.
[8]张科,纳学梅.课程思政融入《土力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1(08):113116.
作者简介:蔡光华(1985—),男,汉族,河南宜阳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副系主任,从事岩土工程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特殊软土改良加固、地基处理和固废资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