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农产品环境检测;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双高计划
0 引言
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我国出台了许多相关法律法规,促使人们更加重视由于生产环境污染造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而环境检测技术可以对农业生产中的危害因子进行有效地预防和治理,这就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目前,农产品环境检测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无法达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因而加大了学生专业知识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增加了学生的就业难度。为提升职业教育及其人才培养竞争力,切实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我国于2019年提出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1]。
本研究在“双高计划”引领下,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等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为切入点,对农产品环境检测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从以往教学中,总结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具体措施与建议。
1 重要性
农产品环境检测课程的总学时为56+30学时,56学时中包括理论课28学时和试验课28学时,30学时为实训实践课程。主要针对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食品营养与健康及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等专业学生开设,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农产品生产环境检测的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和实践操作方法。通过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农产品环境检测技术与方法中的重点内容,为其就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农产品环境检测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知识面广,与其他学科交叉且综合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主要学习内容有3个方面。一是农产品污染种类、性质和来源;二是农产品生产环境的采样和检验方法;三是农产品环境标准。通过学习可以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有效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了解农产品环境检验与控制的方法和技术手段。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产品环境检测问题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在我国目前的农产品环境检测体系中,主要由各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部门负责对农产品检测,而各级农产品环境检验员则由各类涉农院校培养与培训。为了培养符合现代农业生产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双高计划”背景下如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求农业类专业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技术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及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也要求农林类高校必须提高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比例。而目前农产品环境检测课程多采用传统讲授式教育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农产品环境检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创新原有的教学模式,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能力的目的。
2 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农产品环境检测行业需求、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是“双高计划”背景下建设农产品环境检测队伍的主要目标。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构建以实验室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多层次课程体系,建立多学科交叉、多专业融合的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方式方面,可采用“理实一体化”方式教学,打造课程“四融合”(即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相融合,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素质目标相融合,实验课程教学与企业合作训练相融合,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相融合),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紧密衔接,形成一套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课程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计划。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首批“双高计划”建设学校,通过发展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理论水平与较强实践能力的新型技能人才,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支撑。通过加强农产品环境检测技术人才培养,有助于提高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舌尖上的安全。随着农产品生产环境采样、检测方法和检测设备发展与更新迭代,农产品环境检测课程也要与时俱进,明确农产品环境检测人才培养目标,确保培养的新型高技能人才可以直接对接岗位需求。
3 教学现状
3.1 课程教学内容与农产品生产环境现状结合不密切
农产品检测技术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并且农产品环境检测课程有着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但是在许多高职院校中,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不明确,学生只能笼统地学习到书中大气、土壤和水质的常规检测方法,无法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灵活运用这些技术。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农产品生产环境的特点,出现农产品环境检测课程教学质量不理想,其教学内容与社会岗位需求匹配不足。因此,在优化农产品环境检测课程教学内容过程中,分析农产品生产环境现状、选择合适的检测技术,是培养高水平检测人才的前提。
3.2 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教学方法多是课堂讲授,内容枯燥乏味。教学环节薄弱,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实践实习环节多,学生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2]。农产品环境检测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掌握农产品生产环境分析、采样流程和检测技术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教学方法单一的原因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互动不多,无法使学生活跃起来;二是教学内容繁多,课时不足,教师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众多仪器设备的讲授;三是实验室设备与企业设备脱节,学生对其操作内容不感兴趣;四是教学及试验场所没有深入真实环境,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缺乏体验感。
3.3 学生理论知识薄弱,教学评价手段不足
在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4方面问题:一是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实验课学时少、内容单一;二是缺乏专业实践基地,教师实践能力不强;三是素质教育没有突出时代特点,不够新颖;四是考核评价方式单一[3]。大部分院校没有开设农产品环境检测相关理论课程,同时在硬件设施方面,没有建设成体系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使学生对相关专业课程学习兴趣不大,学生也难以主动去学习相关知识及试验操作技能。所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是极其重要的一点。
3.4 实践教学不完善
学生在实践动手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学生对本专业缺乏一定了解,不知道本专业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对理论知识理解不透彻,不知道具体实践操作中有哪些细节问题,也很少有学生主动查阅资料,从而造成理论知识难以理解和掌握。尤其学生对环境检测的了解不够全面,对检测企业的工作流程更不了解,校企合作不够深入,试验项目设置较为单一,缺乏开放性试验项目。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且难度大,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还不够深入。
4 教学改革措施与实践
4.1 改革内容
4.1.1 结合岗位需求,完善教学内容
农产品环境检测作为一门高度对接水质、土壤、大气等检测岗位的课程,需要依据岗位标准确定教学内容[4]。在分析农产品环境检测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之后,从“双高计划”背景下对农产品环境检测课程教学的需求出发,在内容上进行重新整合、补充,制定一系列符合陕西省农产品环境检测教学改革方案,经过与企业技术专家一起深入分析当前种植业环境检测岗位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最终确定了农产品环境检测与评价岗位分析、灌溉水水质监测、农田土壤环境监测、农产品产地空气监测、检测质量控制和土壤环境监测工职业技能鉴定6个项目(单元),每个项目按照监测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指标测定和综合评价等工作任务进行设计。以水质检测为例,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4.1.2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以互联网+翻转课堂等为代表的教学手段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5]。现代高等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及实践应用能力等为主要目标[6]。同时,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已经被广泛使用,主要体现在教师在课前进行准备工作,课中采用学生讲−学生听−学生看或者教师讲−学生学−师生共同看的教学模式,提高互动交流效果[7]。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案例或知识点,利用QQ、微信、腾讯会议等建立起师生互动交流的网络平台,方便为学生在线解惑答疑;其次,在讲授相关知识点时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选取与之相匹配的案例或知识点进行讲授;最后,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提升学生课程参与度,培养课堂主人翁意识。
4.1.3 课堂形式灵活多变,内化知识外化技能
在教学形式上,传统课堂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听,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运用互联网+翻转课堂等方式,让学生成为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主体,让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教师还可以通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给学生播放一些农产品环境检测相关知识的视频,以增加学生对农产品环境检验的兴趣。带领学生进入学校下属的扶风豆村教学实验农场、陕西省大学生劳动教育基地和智慧农业实训基地等农产品实际生产环境进行实地教学,增强学生对实际工作场景的认知。传统课堂采用教师-学生这种单向模式的授课方式已经不再适合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和达到预期目标,教学方式要发生转变[8]。现代化课堂更加灵活,教师在授课时可根据所讲授课程或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采用多种方式来进行授课,如采用师生互动、师生共同参与完成作业等多种形式来进行上课,通过这些形式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更重要的是将思政教育更好地融入课程中,培养学生从大历史观角度出发,积极参与建立健全农产品环境检测体系,完善标准,提高检测水平,关注“三农”,紧跟时代步伐。
4.1.4 完善评价体系,注重素质培养
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因此在评价时需要引入全过程评价体系[9]。由于农产品环境检验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在农产品环境安全检验时应该对农业投入品、种植技术及环境污染等进行综合考虑,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所以在农产品环境检验课程考核时除了传统的成绩考核外,还应该注重能力考察[10]。对于能力考察要全面,从理论到实践、从操作到能力都要涉及。如学生在课前能否对采样步骤和试验流程进行合理安排,进入河道、农田等采样场所后能否准确判断现场形式,面对特殊地形条件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试验课的表现、参与试验操作情况、试验报告完成情况,以及是否能够及时地交流与讨论等方面都应该予以考虑。对评价方式进行创新,在传统考核方式基础上引入翻转课堂、校企合作的企业导师评价打分等新方法,增加考核方式,通过对学生模拟负责企业检测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目的。因此,在考核过程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又要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考察,采用多元考核手段进行成绩的评价。
4.1.5 强化实训效果,创新实训内容
农产品环境检测课程改革方案的实验实训教学内容的安排,将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技能大赛及证书考核需求,在课程中融入“双高计划”背景下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要的新教学方法和手段[11]。第一,实验实训设备与技术创新,针对目前“双高计划”项目中涉及农产品环境检测相关实验及实训教学内容较少、时间较短及设备较为陈旧的问题,对“双高计划”项目中涉及本专业的部分进行重新整合、补充,设计新的实训实验室,将仪器设备全部进行更新。第二,实验内容创新,逐步由探索性实验代替农产品环境检测中的验证性实验,提升学生的探索能力。第三,实验安排创新,结合“双高计划”项目要求,对现有实验室进行调整,将原来分散在不同章节里和内容重复,并且与本专业不相关的内容进行调整,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开放性实验,自主架构知识体系,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第四,实验地点创新,带领学生深入学院扶风豆村教学实验农场及河道、农田等采样场所进行实地采样,同时,加深校企合作,充分发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百县千企联姻”工程成果,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实操,熟悉检测流程。
4.2 改革成效
4.2.1 学习效率提升,多方面能力提升
教学形式的多变,提高学生对环境检测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有明显改善。实验实训内容的创新明显提升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一等奖3项;参加“挑战杯”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获金奖1项、银奖2项;省级赛金奖4项、银奖6项。
4.2.2 评价体系细化,职业责任感提升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引入的全过程考核手段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改革前后评价体系对比如图2所示,多元的考核方式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质的提升。学生可以针对需检测的样品准确地选择检测方法,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意识得到提升,更好地培养了学生对检测岗位的职业责任感。
4.2.3 学生专业素质提升,就业率增加
课上思政教育及企业实地培训的融入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及专业技能,同时提升了学生对环境检测岗位的适应能力。学生在接到农产品环境检测任务后,有更为全面的判断,可以参与检测全过程,缩短岗位适应时间。课程改革后,2023年毕业生从事环境检测相关行业的从业率明显增加,对比如图3所示。
5 结束语
农产品环境安全是维护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基于“双高计划”对课程改革的指导,以“百县千企联姻工程”为契机,校企双元合作优化课程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丰富完善评价体系,校内校外共同承担实训任务,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宗旨,为“双高计划”建设院校课程改革提供参考。同时,通过课程改革,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对于保障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