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行动是思想和性格的直接表现,动作描写更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比如《红楼梦》中,贾政打宝玉板子,边打边说:“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这个“酿”字用得实在是妙,体现出了时间长久、日积月累、完全浸润,充分表现了贾府对宝玉的宠爱乃至溺爱,如酿酒般至深至厚。
动词是句子的灵魂。一个句子是否生动,往往取决于其中的动词用得怎么样。动词要是用得好、用得准、用得妙,句子就能呈现出更清晰的画面感,描写的人、事、物也能灵动起来,文章的张力就会更足。正如贾岛思考“推敲”,我们在描写动作、使用动词时,也应该字字斟酌。那么,使用动词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准确性,是指我们在使用动词时应该尽力贴合动作本身,做到准确。
在课文《慈母情深》中,“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母亲听说“我”要买书后并没有迟疑,而是二话不说将钱“掏”出来。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母亲挣钱不易,辛苦得来的钱肯定是要好好保管的,因此可以推测母亲将钱放在了衣兜的深处,这才用到了“掏”字。这种毫无保留的、奉献般的动作,说明了母亲对“我”读书的支持与肯定。“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尽管拮据,尽管辛劳,但母亲仍然大力支持“我”读书,毫不犹疑地“掏”衣兜,“掏”出毛票,这就是母爱的一种表现。作者用了“掏”,而非“摸”“找”“拿”等动词,可见其用词的准确。
准确是最基本的要求,做到准确后,我们就要追求生动性了。想要动词用得生动,我们不仅要写出人物在做什么,还要写出怎样做,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最好。
原文用“闪”字描述武松腾挪闪躲的过程,表现了他动作灵活、小心谨慎、武艺高强的特点。用“闪”来消耗老虎体力,也展现了武松的冷静与智慧。“闪”字成功体现了动词的生动性。因为动词用得生动,所以整段文字极具画面感。“闪在青石边”“闪在大虫背后”“闪在一边”,武松“闪”得胆大心细,“闪”得惊心动魄,“闪”得如在眼前。
再说《西游记》。《西游记》中写孙悟空和魔王打架,拔一根毫毛变出两三百个小猴分身,一起对付魔王。那些小猴“前踊后跃,钻上去,把魔王围绕,抱的抱,扯的扯,钻裆的钻裆,扳脚的扳脚,踢打挦毛,抠眼睛,捻鼻子”。作者把小猴子的猴样和动作写得活灵活现。这段不仅没有一个重复的动词,动作还十分连续,观察到了魔王身体的各个部分,场面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让读者好像在看电影一样,可见动词用得有多生动精彩。
动作描写的终极目的是塑造人物,最高级的动作描写应该能直接通过动作让读者了解人物形象,这就是典型性。典型性,指的是动词所描写的人物动作应该符合人物形象,不能“崩人设”。
这段描写的是大家在听了刘姥姥的顺口溜之后乐开了花的场面。史湘云喷茶,林黛玉扶着桌子“哎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惜春笑得要揉肠子,每一个人的动作都非常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史湘云的开朗,林黛玉的含蓄,宝玉的率真,惜春的内敛,被用在各自身上的动词展现得淋漓尽致。试想一下,如果有人写林黛玉笑到拍桌子,虽然动作没有问题,但总会让人感觉很别扭,因为这和林黛玉的形象太不符了。所以,我们在使用动词时一定要结合人物形象,不能让人物变成“四不像”。
优秀的动词,应该要兼顾准确性、生动性和典型性。仔细斟酌,想象画面,多试、多用、多改,才能找到最合适的动词,实现妙笔生花。
准确性、生动性、典型性,你记住了吗?没记住?没关系,熟能生巧,看看下面的题,也许你的印象能更深刻哟!
请选择最贴切的动词填在横线上。
《小学生作文》已经陪伴大家40多年,时间过得可太快了!
谁说不是呢。从创刊到现在,变化真大啊!
变化大是好事,说明我们在与时俱进嘛!我还想多多征求大家的意见,让刊物越办越好呢!
这还不简单?我做一个评阅表,向大家征集一下想法不就行了?